中藥最常用的劑型是湯劑,如何煎煮好湯劑大有學問。要煎好湯藥,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選好煎煮湯劑的器皿 一般用砂器、陶器、搪瓷器及不鏽鋼器。上述器皿中,以砂鍋為最好,因砂鍋傳熱均勻,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不能使用鋁鍋和鐵鍋,因鋁質、鐵質易與藥材中的鞣質成分起化學反應而影響藥效。
2.掌握好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隻要潔淨就好。煎煮前,應先用清水洗去藥材浮土和泥沙(注意:若是從藥房取來的分包好的中藥則無需水洗),然後再加冷水泡30分鍾,讓水分浸透,以利於有效成分煎出。加水量要根據藥材的體積、性能及吸水量大小來掌握,一般以水麵略高於藥麵為宜。通常一劑藥應煎2~3次。煎好的藥液總共以200~300毫升為宜。兒童服用,可適當煎少一些。
3.掌握好煎藥的火候與時間 煎中藥湯劑,輕煎劑(多指解表藥劑),應用武火(大火)速煎,沸後15分鍾左右即可,以取芳香之氣;中煎劑(指一般性藥劑),先用武火煎沸後,改用中火再煎20分鍾左右;重煎劑(多指滋補劑),則宜先用武火煎沸後,再用文火(小火)慢煎30分鍾左右,以保證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次數 一般每劑中藥煎二次,在中藥的有效成分中,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易溶於水,在第一煎藥液中含量較多;而樹脂、樹膠、脂肪油等難溶於水,在第二煎藥液中含量較多。因此,兩煎藥液所含成分比例不同,如將兩煎藥液混合後服用,就可克服上述的缺點,使藥力發揮的更好。
5.特殊藥材的煎煮方法 為更好地發揮每味藥的作用,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藥的煎煮時間、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種:①先煎。一些礦石類、甲殼類藥材,如石膏、龍骨、鱉甲、龜板等,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需單獨煎沸15~20分鍾後,再加入其他藥同煎。一些烏頭類毒性藥,為減低其毒性,宜文火先煎60分鍾左右再與其他藥同煎。②後下。一些含有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材,如薄荷、木香、大黃、蘇葉等,為避免有效成分揮發損失,應等其他藥煎好前約5分鍾再下同煎。③包煎。有些藥物在煎煮時易成糊狀或黏液,有的有毛茸落入藥液中,飲時易刺喉嚨,如車前子、萊菔子、旋複花、滑石粉、蒲黃等,應用棉紗布包好再煎。④另煎。有些貴重藥物,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為充分發揮藥效和盡量減少浪費,應另行單獨煎汁,然後將其藥液與其他藥液合並服用。如人參、羚羊角等。
6.有些藥物需要烊化、衝服 ①烊化即溶化,指一些粘性大的藥物,與其他藥物共煎易沉澱、粘鍋煮焦,造成浪費,如阿膠、龜板膠等。烊化的方法是將其放在鍋內加冷水100毫升文火煎煮,邊煮邊攪,待完全溶化後,將汁摻人煎好的藥液調勻服用。②衝服,有些藥不宜煎煮,否則會破壞療效。有些藥雖能入煎,但為提高療效,均可研成粉末直接衝服,如鹿茸、沉香、琥珀、羚羊角、犀牛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