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驅腸蟲藥如阿苯達唑可導致嬰兒腹瀉,嚴重時有出現骨髓抑製的危險。
6.避孕藥 如炔諾酮、複方左炔諾孕酮、複方炔諾酮,可使哺乳期婦女乳汁分泌減少,對嬰兒健康也不利,故產後1年內不宜服用避孕藥。
7.碘劑 如乳母服用碘劑,約1/3的藥物成分可進入乳汁中,長期服用,可造成乳兒甲狀腺素合成減少,在垂體甲狀腺素的不斷作用下,嬰兒甲狀腺可發生腫大,從而影響甲狀腺的發育和功能,而甲狀腺功能減退可使小兒生長發育障礙。
8.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 硫氧嘧啶類屬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藥物,其在乳汁中的濃度高達血藥濃度的10倍以上,藥物進入嬰兒體內,會使甲狀腺代償性腫大。
9.抗生素類 ①四環素類:乳母服用四環素,其乳汁中的濃度約為血清濃度的70%,可使乳兒牙齒黃染,骨骼發育受影響。故4~6個月的乳兒在出乳牙前,四環素類藥物進入人體的危害性更大。②氯黴素:常規劑量的氯黴素,乳汁中的濃度約為血液中的50%,可影響乳兒的造血係統。新生兒和早產兒(特別是出生後第一周),若氯黴素通過乳汁進入體內,可導致“灰嬰綜合征”的嚴重中毒反應。③紅黴素類:乳母使用紅黴素,特別是通過靜脈滴注時,其在乳汁中的濃度要比在血液中的濃度高4~5倍。紅黴素還可引起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反應及偶發皮疹,如嬰兒吸吮了含大量紅黴素的乳汁,可能導致嚴重的肝功能損害。④卡那黴素:乳母肌注常規劑量的卡那黴素時,可導致乳兒中毒。卡那黴素是耳毒性抗生素,對聽神經和腎髒有毒性損害,易致嬰兒耳鳴、聽力減退和蛋白尿等。⑤青黴素類:青黴素在乳汁中的濃度雖僅為血液濃度的1/4,但微小劑量的青黴素也可引起過敏反應和耐藥菌株的產生,哺乳小兒若因之發生凶險的過敏性休克,往往因難以準確診斷,延誤搶救時機而致死。還有一些抗生素經乳汁排出量極少,不會給乳兒帶來損害,但容易使其產生抗藥性,一旦患病時再用藥效果不佳。⑥磺胺類:磺胺類藥物雖非絕對禁忌,但其通過乳汁的藥量足以使先天缺乏6一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的嬰兒發生溶血性貧血,或由於它可以從血漿蛋白中置換膽紅素而致使新生兒黃疸。
10.其它藥物 阿托品、顛茄類等使乳兒麵部潮紅啼哭不止;酚酞、大黃等使乳兒腹瀉;伯奎、痢特靈等可引起乳兒溶血。
總之,乳母用藥一定要慎重,盡量選擇對乳兒無害的藥物,如必須服用對乳兒影響較大的藥物,服藥期間應停止哺乳。另外,乳頭塗藥治療時,哺乳前必須用溫開水清洗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