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0章 老年人應盡量少用(1 / 1)

隨著衰老,身體對藥物的吸收、解毒、排泄及對藥物的反應都有顯著的變化,因此,服藥後的不良反應發生較多,且較嚴重,甚至造成死亡。據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比青壯年高2~3倍。為了身體健康,老年人應盡量少用藥或不用藥。

1.老年人應確定是否需要用藥 老年人多有慢性病或出現種種症狀,但一般情況下,並非需要藥物治療。如老年人習慣性便秘,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多吃些水果、蔬菜及腹部按摩等方法來解除,長期使用瀉藥反而不好。失眠、多夢也是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但並不一定必須服用安眠藥物來解決,可以通過練氣功、節製晚間吸煙、飲酒、喝濃茶、喝咖啡及白天適當減少睡眠時間,多參加一些有益活動或適當運動等方法來調節。

2.合理選擇藥物 即對症下藥。有多種疾病,也應針對主要疾病用藥,不要過多地使用藥物,也不要濫用補藥。中醫講“虛則補之”,但並不是年老必虛。另外,藥補不如食補。

3.老年人用藥量宜小 因用藥後在體內代謝轉慢,半衰期延長,如80歲以上老人服用四環素後半衰期由5小時延長到8小時,青黴素的半衰期由20分鍾延長到40分鍾。一般情況下,60歲~80歲的老年人用藥量為成年人用藥量的3/5~4/5,大於80歲的老人用成人量的1/2即可。

4.及時停藥或減少用量 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病,病情亦反複加重或減輕,單純依靠藥物不能防止複發。當病治愈或好轉或達到療程時應及時停藥或減少用藥量。如果需要可擇期再用。

5.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 在用藥過程中,特別是長期服用一種藥,要注意觀察有無出現與原來疾病關係不大的症狀。一旦出現即可能與藥物反應有關,要及時報告經治醫生,停藥或換藥。另外,對所服用的藥物,應了解其性能、有什麼副作用和毒性,以便掌握和觀察用藥過程中的變化。長期使用藥物,最好請醫生檢查,除病情變化外,還請醫生檢查是否發生了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必要時應定期做血液、尿等的化驗檢查,以便及時發現藥物對內髒的毒副作用。

6.少用毒性較大、副作用較強的藥物 患某種疾病,如有幾種藥物可供選擇,盡量避免使用毒性較大的藥物,盡可能使用中藥、針灸、理療等方法治病,少用化學藥物。

7.老年人胃腸功能減弱,肝細胞數量減少,腎過濾功能降低,因此,要少用四環素、紅黴素、消炎痛等對胃腸刺激性強的藥物及地高辛、慶大黴素等容易在體內蓄積而引起中毒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