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有機汙染物(3 / 3)

(2)胺類 胺類廣泛存在於動物性和植物性食品中,因為蛋白質、氨基酸、磷脂等胺類的前體物是各種天然食品的成分。有人分析了一些蔬菜中的胺類,發現胡蘿卜中仲胺的含量很高;另外,在魚組織中,二甲胺的含量多達100mg/kg以上。魚和肉產品中仲胺的含量隨其新鮮程度、加工過程和儲藏而變化,無論是曬幹、煙熏或是裝罐等均可導致仲胺的含量增加。

①魚、肉製品中亞硝胺含量:魚和肉類食物中含有少量的胺類,但魚和肉的醃製和烘烤加工,尤其是油煎烹調時,能分解出一些胺類化合物。腐爛變質的魚和肉也分解出胺類,其中包括二甲胺、三甲胺、脯氨酸、腐胺、脂肪族聚胺、精胺、吡咯烷、氨基乙酰、甘氨酸和膠原蛋白等,這些化合物與亞硝酸作用可生成亞硝胺。

②乳製品中的亞硝胺:一些乳製品,如幹奶酪、奶粉、奶酒等中,存在微量的揮發性亞硝胺,含量在0.5~5.2μg/kg範圍內。

③蔬菜、水果中的亞硝胺: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與蔬菜和瓜果中的胺類反應,生成微量的亞硝胺。亞硝胺含量在0.013~6.000μg/kg範圍內。

④啤酒中的亞硝胺:在啤酒的釀製過程中,大麥芽在窯內直接用火加熱幹燥時,會產生二甲基亞硝胺。在世界各國的啤酒中,幾乎都能檢出微量的二甲基亞硝胺(NDMA)。1979年對西德市場上158種啤酒樣品做了亞硝胺含量分析,其中,70%的樣品中含有NDMA,平均含量為2.7μg/kg。1997年等對福建省52份啤酒樣品進行了NDMA分析, NDMA含量為0.9~9.5μg/L,檢出率為65.4%。

2.N—亞硝基化合物對人體的危害

許多動物實驗證明,N—亞硝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但N—亞硝胺是前致癌物,需在人體代謝活化後才具有致癌作用。目前尚未發現有一種動物對N—亞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有抵抗力。

亞硝胺毒性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對神經器官誘發腫瘤的能力,由於這一原因,其被認為是人們所知的最多麵性的致癌物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N—亞硝基化合物可通過胎盤屏障給後代引起腫瘤。動物實驗表明,動物在胚胎期對N—亞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敏感性明顯高於出生後或成年。

3.N—亞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控製

人體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來源有兩種,一是由食物攝入,二是體內合成。無論是食物中的亞硝胺,還是體內合成的亞硝胺,其合成的前體物質都離不開亞硝酸鹽和胺類,因此減少亞硝酸鹽的攝入是預防亞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有效措施。

(1)防止食物黴變及其他微生物的汙染 食品發生黴變或有其他微生物汙染時,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當存在硝酸還原菌時,這一作用更快更強。為此,在食品加工時,應保證食品新鮮,防止微生物汙染。

(2)控製食品加工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使用量 這可以減少亞硝基化合物前體的量,在加工工藝可行的情況下,盡量使用亞硝酸鹽及硝酸鹽的替代品,如在肉製品生產中用維生素C作為發色劑等。

(3)合理使用肥料,適當施用鉬肥 蔬菜、水果中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與農業用肥有關,當植物光合作用發生障礙時,過剩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蓄積在植物體內,造成汙染。研究表明,使用鉬肥可降低硝酸鹽含量,如白蘿卜和大白菜施用鉬肥後,亞硝酸鹽含量平均下降26.5%。

(4)改善飲食衛生習慣 我國學者發現,大蒜中的大蒜素可抑製胃內硝酸鹽還原菌,使胃內亞硝酸鹽含量明顯下降。由於維生素C和多酚類物質對亞硝胺的生成有阻斷作用,建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另外少食醃製、熏製的魚肉製品和蔬菜;勤刷牙,注意口腔衛生,減少硫氰酸根的分泌量。

(5)製定食品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允許限量標準 我國對N—亞硝基化合物的危害十分重視,已製定了海產品和肉製品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衛生標準(GB9677—1998)。海產品中:N—二甲基亞硝胺4μg/kg,N—二乙基亞硝胺3μg/kg;肉製品中:N—二甲基亞硝胺7μg/kg,N—二乙基亞硝胺5μ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