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重金屬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2 / 2)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規定食品中砷容許限量為(mg/kg):糧食0.7,蔬菜、水果、肉類、淡水魚、蛋類、酒類0.5,鮮奶0.2。

四、食品中鎘的汙染

食品中鎘汙染的主要來源:①工業三廢尤其是含鎘廢水的排放,汙染了水體和土壤,再通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作用;使食物受到汙染;②用含鎘的合金、釉、顏料及鍍層製作的食品容器,有釋放出鎘而汙染食品的可能,尤其是盛放酸性食品時,其中的鎘大量溶出,將嚴重汙染食品,引起鎘中毒。

通過食物攝入鎘是鎘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食物中鎘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慢性鎘中毒。鎘對體內巰基酶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其主要損害腎髒、骨骼和消化係統,尤其損害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使其發生重吸收功能障礙,臨床上出現蛋白尿、氨基酸尿、高鈣尿和糖尿,致使機體發生負鈣平衡,使骨鈣析出,此時如果未能及時補鈣,則導致骨質疏鬆、骨痛而易誘發骨折。如日本鎘汙染大米引起的“痛痛病”,主要症狀為背部和下肢疼痛,行走困難。鎘幹擾食物中鐵的吸收和加速紅細胞的破壞而引起貧血;鎘除能引起人體的急、慢性中毒外,國內外也有研究認為,鎘及鎘化合物對動物和人體有一定的致畸、致癌和致突變作用。

2007年3月29日《齊魯周刊》報道:山東中部地區某縣有一個1700餘人的村莊,依大汶河而居。20世紀80年代初河水清澈見底,魚蝦豐富。然而1985年起,大汶河上遊工業廢水開始汙染,河水變濁,繼而發黑變臭,河附近莊稼不長,村民隻能打井用水,如今20多米深井異味很大。從1997年一家5口有3人癌症病故起,村民就與這“常見病”掛上了鉤,現每年都有十幾人死於癌症。2005年抽樣檢查發現,小麥鉻含量超標1.7倍,白菜鉛含量超標2倍,菠菜鎘含量超標9倍、鉻超12倍,萵筍葉鎘超標2倍、鉻超標4倍。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規定食品中鎘允許限量為(mg/kg):大米0.2,麵粉0.1,雜糧和蔬菜0.05,肉、魚0.1,蛋類0.05,水果0.03。

五、食品中的重金屬汙染檢測

六、食品中重金屬汙染的控製

重金屬是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汙染物,主要通過人類的活動進入環境。它的特殊威脅在於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生物體可以富集重金屬,並且可以將某些重金屬轉化成毒性更強的金屬化合物。重金屬經食物鏈富集後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顯出毒性,往往不易為人們所覺察。所以重金屬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標,要做好重金屬的控製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實行“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製

對食品產地環境質量進行監測和評價(包括生產、加工區域的大氣、土壤、灌溉水、畜禽養殖水、漁業養殖水和食品加工用水),以保證食品的安全符合產地環境技術要求;加大技術投入,對整個食品生產過程,如原料、生產設備、生產加工過程及包裝、運輸過程中的重金屬汙染問題實施全程質量監控。

2.加強對肥料的質量檢測,嚴格執行產品標準

對於重金屬含量相對較高的有機肥、有機—無機肥,我國已有標準,對總鎘、總汞、總鉛、總鉻和總砷進行了限量規定。但由於重金屬測定需要較昂貴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操作技術要求也較高,一般為專業人士所操作。而大部分有機肥廠的規模都很小,不可能對重金屬進行分析,所以產品標準中的指標形同虛設。建議生產企業和肥料質檢部門或有條件進行重金屬檢測的部門簽訂協議,定期對產品進行檢測,達不到限量標準的產品嚴禁出廠。執法部門對肥料的管理不能僅限製在營養成分指標上,也要把重金屬指標作為檢查內容的一部分。

3.改善環境質量

首先確保汙染的最低限度;其次繼續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確保流域內工業汙染源達標排放,保證已建成的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正常運轉並發揮效益;最後還要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和執法工作,營造“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4.加強食品中重金屬的限量控製

建立嚴密統一的食品質量控製標準和科學的檢測方法,並盡量與國際標準和方法接軌。生產環節盡可能采用在線監測,銷售環節加強市場隨機監督抽檢,多方位進行各類產品的質量檢驗,實行有效質量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