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藥浴治療皮膚科疾病(2 / 3)

【適應證】扁平疣、尋常疣。

【說明】地膚子,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較好的殺病毒作用。

方十

【組成】紅花2克,地膚子、白鮮皮、白礬各6克,蟬蛻5克。

【用法】上藥共入75%乙醇中(約50毫升)浸泡3天,過濾去渣取汁,備用。用藥棉蘸藥液擦洗患部,每日擦5或6次,痊愈為度。

【功用】活血祛風,抑菌去疣。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紅花為行血之要藥。地膚子、白礬、白鮮皮均為祛風除濕之品。蟬蛻,主療一切風熱症,為皮膚科常用藥之一。

方十一

【組成】夏枯草、野菊花、木賊草、香附、板藍根、山豆根各35克。

【用法】上藥用水濃煎取汁,趁熱擦洗患處,同時用生苡仁30克,水煎內服。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野菊花,破血疏肝,解疔散毒,去風殺蟲。藥理學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有抗病毒作用。夏枯草、山豆根亦有清熱涼血散結之功,木賊草、香附、板藍根功能清熱解毒。

方十二

【組成】狗脊、地膚子各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溫洗患部。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狗脊止諸瘡血出,治頑痹,狗脊雖為補藥,但亦有祛風解毒之功,故可配地膚子治疣。

方十三

【組成】白花蛇舌草、馬齒莧、生苡仁、板藍根各35克,大青葉、牡蠣各20克,夏枯草、木賊草、紫草各15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3次,第1煎和第2煎口服,第3煎濾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劑,15日為1個療程。

【功用】利濕清熱解毒,活血軟堅散結。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方中白花蛇舌草、大青葉、板藍根、紫草、生甘草清熱解毒;馬齒莧、生苡仁利濕清熱、解毒消結、止癢;木賊草祛結消翳;紅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絡;夏枯草清熱散結;牡蠣軟堅散結。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夏枯草、生苡仁、赤芍、板藍根對不同病毒分別有抑製和抵抗作用。全方有利濕清熱、解毒活血、軟堅散結的功效。

漆瘡

漆瘡又稱漆咬,是指感受漆毒引起暴露部位皮膚突起焮熱作癢,出現小丘疹或水皰,搔破則糜爛滲水,病情嚴重,皮損可遍及周身,伴見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本病屬於西醫所說的“接觸性皮炎”、“漆性皮炎”。

方一

【組成】白菘菜適量。

【用法】將白菘菜洗淨搗爛取汁,外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漆毒生瘡。

【說明】白菘菜即大白菜,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能治漆毒生瘡。

方二

【組成】莧菜適量。

【用法】將莧菜煎湯,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漆瘡瘙癢。

【說明】莧萊有紅、白、斑莧菜之分,藥用以紅莧菜性能為好,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三

【組成】芥菜適量。

【用法】將芥菜煎湯,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解毒止癢。

【適應證】漆瘡瘙癢。

【說明】芥菜又名雪菜,功能解毒止癢,對漆瘡引起的皮膚瘙癢有較好的療效。

方四

【組成】蟹1隻。

【用法】將蟹生搗爛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解漆毒。

【適應證】漆瘡。

【說明】蟹治漆瘡,自古就被人們所運用,解結散血之功效,能解漆毒。

方五

【組成】韭葉適量。

【用法】將韭葉搗爛,取汁外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活血解毒。

【適應證】漆瘡作癢。

【說明】韭菜具有活血解毒的作用,能解一切腫毒。

方六

【組成】羊乳適量。

【用法】將羊乳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解毒。

【適應證】漆瘡作癢。

【說明】羊乳的保健作用較之牛乳有過之無不及,除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外,外用還可解毒治療漆瘡、口瘡等。

方七

【組成】豬油適量。

【用法】將豬油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清熱解毒。

【適應證】漆瘡作癢。

【說明】豬油可治療多種皮膚病,有利血脈、解風熱的作用,這對漆瘡引起的皮膚灼熱作癢、丘疹或水皰等症具有一定的療效。

方八

【組成】川椒10克。

【用法】將川椒煎湯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祛風,清熱解毒。

【適應證】漆瘡作癢。

【說明】川椒即花椒,能除風邪氣,並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故對漆瘡作癢有效。

方九

【組成】馬齒莧60克(鮮者150克)。

【用法】用清水將上藥洗淨後,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鍾(鮮藥煮10分鍾),過濾去渣取汁,倒入盆內,用6~7層紗布蘸藥水洗患處,並溫熨敷之。每日洗2或3次,每次為20~3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馬齒莧善解癰腫熱毒,可作外敷。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含有大量去甲基腎上腺素,並能有效抑製細菌。

方十

【組成】蒲公英、野菊花各35克。

【用法】將上藥煎煮15分鍾,取汁,擦洗患處,每次20分鍾,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蒲公英能解熱毒,消癰散結,是傳統的清熱解毒藥。配伍野菊花,其清熱解毒作用更強。

方十一

【組成】千裏光、芒硝、大黃、生山楂各6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至3000毫升,將藥液倒入盆內,溫洗患處,每日洗3次,每次洗15~20分鍾,每日1劑。

【功用】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千裏光能清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炎症性皮膚病。生山楂自古以來就視為治療漆瘡的良藥,煮汁洗頭及身上瘡癢。

方十二

【組成】生山楂40克,生大黃3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溫洗患處,每日洗2或3次,每日1劑。

【功用】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生山楂能治療漆瘡已如上所述,生大黃功能瀉熱毒、行瘀血,藥理學研究表明,其煎劑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並能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

方十三

【組成】枇杷葉50克,黃芩、黃連、黃柏各9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濾取藥汁,一半內服,一半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枇杷葉性味苦涼,能治肺熱瘡腫,黃芩、黃連、黃柏是清熱解毒、燥濕消腫的良藥。

方十四

【組成】鮮杉樹白皮、鮮側柏葉各25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取濃汁,以毛巾蘸藥汁溫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涼血清熱,祛風止癢。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杉樹皮治療漆瘡(接觸性皮炎)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知,側柏葉亦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作用。故兩者合用,作用更強。

方十五

【組成】麻黃、紫花地丁、甘草各20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取汁擦洗患處。每日數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麻黃善達肌表,走經絡,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故可用於皮疹瘙癢。紫花地丁、甘草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亦為治療瘡瘍常用品。

方十六

【組成】虎耳草2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溫洗患處。

【功用】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虎耳草功能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民間常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疾病,如風疹、丹毒等。

方十七

【組成】香薷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溫洗患處。

【功用】祛風利濕。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香薷能開泄腠理,宣肺氣,解表寒,利濕熱。故對多種濕邪為患的皮膚病有效。

方十八

【組成】黃芩、苦參、地膚子、白礬各12克,艾葉3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止癢,燥濕解毒。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方中黃芩、苦參皆能清熱燥濕解毒,地膚子、艾葉祛風勝濕,再配白礬收斂燥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風、燥濕解毒之功,適用於風濕熱三邪侵襲皮膚所致的接觸性皮炎。

方十九

【組成】石榴皮、地榆、蛇床子、金銀花各3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溫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祛風。

【適應證】接觸性皮炎。

【說明】石榴皮含有大量的鞣質,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殺菌作用,地榆功能涼血,金銀花清熱解毒,蛇床子燥濕祛風。

剝脫性皮炎

剝脫性皮炎又稱紅皮病,病因尚不明確,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浸潤、腫脹或肥厚,表麵有持續性糠狀或鱗狀剝脫,多少不一,甚則大片剝脫,在手足部脫下的角化表皮呈手套或襪狀,可伴見發熱,畏寒,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是由於熱毒侵犯肌膚,或熱毒入營或血虛風燥所致。臨床辨證當分虛實,一般說來,實證多表現為皮膚潮紅腫脹,皮損部或有糜爛滲液,皮膚剝脫,伴見口渴、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象滑數;虛證多為久病傷陰,或血虛風燥,除上述主症外,常伴見頭暈目眩,口幹咽燥,神疲乏力,舌淡或紅絳少津,脈象細弱等。

方一

【組成】澱粉或麵皮100克(或玉米粉適量)。

【用法】先將澱粉或麵皮以適量水調成糊狀。放入浴盆中,再加適量溫水作全身浴。或將澱粉或麵皮盛於布袋內,放入浴盆中,用熱水在袋上衝,然後加溫水適量作全身浴,水溫在30~45。C之間,浴時常捏布袋,或以布袋代浴巾。若用玉米粉浴,可將玉米粉先用冷水調和,再加熱水煮成糊狀,然後加溫水適量稀釋作全身浴,一般20~6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剝脫性皮炎。

【說明】澱粉為小麥、大米等糧食作物的主要成分,其性味甘平,功能清熱解毒。運用糧食作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治療皮膚病,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

方二

【組成】麥糠、米糠或穀糠1500克。

【用法】將糠盛於布袋內,加水2500毫升煮約半小時,再加水適量,調整水溫使其約為35℃左右,作全身沐浴,一般20~6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剝脫性皮炎。

【說明】糠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其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以此作沐浴,對剝脫性皮炎有一定療效。

方三

【組成】全蠍、蟬蛻、荊芥、蛇床子、明礬各12克,地膚子20克,地榆、苦參各30克,龍膽草15克,大黃10克。

【用法】上藥加水4000毫升,煮沸後30分鍾,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2次,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止癢,除濕,解毒。

【適應證】剝脫性皮炎。

【說明】方中以全蠍、蟬蛻、蛇床子、荊芥、地膚子祛風止癢;地榆等燥濕解毒,明礬收澀。

過敏性皮炎

過敏性皮炎又稱異位性皮炎,與遺傳過敏性體質有關,其症狀往往隨年齡的增長而有顯著變化:嬰幼兒多於出生後半年內就發病,皮損部位以前額、頰部、四肢為多見,呈潮紅色斑片,伴有丘疹、濕疹樣變化,時輕時重,反複發作;成年人則多在青春後期發作,皮損部位以眼瞼、頸部、肘窩、手足背等處為主,瘙癢劇烈,有抓痕及血痂,局部呈苔蘚化。本病可因精神緊張、氣候變化、冷熱刺激以及出汗等因素而加重。

方一

【組成】地膚子30克,蛇床子、苦參、白礬各15克。

【用法】水煎待稍涼後,洗滌患處。每日3次,每次15~30分鍾。

【功用】燥濕止癢。

【適應證】過敏性皮炎。

【說明】本方藥物均為燥濕止癢常用品。

方二

【組成】大楓子、紫荊皮各30克,白礬15克,百部、丹參各20克。

【用法】上藥加水3500毫升煎煮,開沸後微火煎20分鍾。取湯液浸洗患部15~20分鍾,每日1劑,分2次外用。

【功用】祛風燥濕,活血解毒。

【適應證】過敏性皮炎。

【說明】大楓子,能散風,殺蟲燥濕,通行經絡,藥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較強的抑菌作用。紫荊皮有活血行氣、消腫解毒之功,百部解毒殺蟲,丹參活血化瘀,白礬燥濕祛風。諸藥合用,祛風燥濕,活血解毒,故適用於過敏性皮炎濕疹樣皮損者。

方三

【組成】黃芩、苦參、大黃、川椒、白礬各30克,蒲公英60克。

【用法】將上藥納入盆中,加水約2000毫升,煎煮,沸煎5~10分鍾,移火趁熱熏蒸,待藥液溫度降至皮膚能耐受時,用藥液浸泡或浸敷患處,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每劑藥可洗2日。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適應證】過敏性皮炎,陰部濕癢。

【說明】方中取蒲公英、大黃清熱解毒,黃芩、苦參清熱燥濕,白礬、川椒殺蟲斂瘡,止癢止痛。諸藥相合,有祛除皮膚病功效。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又名癢風,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可泛發全身,亦可局限於肢體的某一部位,與神經、精神、過敏等有關。其症如《外科證治全書》所說:“遍體瘙癢,並無疹疥,搔之不止。”說明本病的臨床特征是初起並無皮膚損害,由於經常搔抓,患處可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濕疹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初起多為濕熱蘊於肌膚,不得疏泄所致,繼則血虛生風,以致肌膚失養,表現為皮膚幹燥癢瘙,故以老年人多見。

方一

【組成】蒼耳草、艾葉各45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5克,黃柏、明礬各25克。

【用法】上藥水煎,濾渣取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每次熏洗後,再搓擦15~20分鍾。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草性味苦辛寒,能去風解毒,治皮膚瘙癢。黃柏、苦參清熱燥濕,蜂房解毒,艾葉、白鮮皮、地膚子、川槿皮、明礬祛風燥濕止癢。

方二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40克,荊芥、防風、枯礬各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熏洗2次,每劑可連用5日。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全身或局部瘙癢。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為祛風除濕止癢的良藥,而荊芥、防風等物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方三

【組成】甘草30克,川椒、白鮮皮、地膚子、大楓子各15克,苦參2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3次,取藥汁1000毫升,再加入粉劑(芒硝、硫黃、滑石、明礬各30克,共研細末,入黃丹粉20克,同研細和勻)攪拌均勻後,趁熱用毛巾蘸藥液擦洗患處,然後換上幹淨的衣被,換下的衣被須經洗淨後消毒方可使用。每日擦洗1~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主藥甘草曆來被視作解毒之佳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甘草酸及其衍化物可製成抗炎、抗過敏製劑,用於各類皮膚病。其機製與抑製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組胺有關。

方四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12克,紅豆15克,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各18克。

【用法】上藥水煎2次,取二汁混合,於臨睡時外洗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1劑,洗2次。

【功用】消炎祛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紅豆性味苦辛有小毒,民間常外用以治皮膚瘙癢等症。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等樹皮類藥物均能祛風除濕止癢。

方五

【組成】路路通、蒼術各65克,百部、艾葉、白礬各12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至1500毫升,煮沸20分鍾,取濾汁待溫後洗患部,每日2次。

【功用】疏通氣血,祛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路路通功能祛風通絡,利水除濕,蒼術、百部、艾葉、明礬均為祛風除濕之品。

方六

【組成】黃柏、蒼術、荊芥、地膚子各9克,明礬6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加水3000毫升,煎煮去渣,趁熱熏蒸,待溫後浸浴,每次20~30分鍾。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瘙癢性皮膚病。

【說明】方中黃柏、蒼術清熱解毒,荊芥祛風散邪,蛇床子、明礬燥濕止癢。諸藥合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故適用於皮膚瘙癢遷延日久不愈者。

方七

【組成】雄黃100克。

【用法】用潔淨紗布將雄黃包裹,用線紮口,留6厘米左右線頭,將藥包置入沙鍋內,或搪瓷容器內煎20分鍾,用鉗提出此藥包置於幹淨器皿中,取汁備用。用藥液洗浴癢處20分鍾左右。

【功用】解毒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雄黃,為治瘡殺毒之要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雄黃主要含有的硫化砷AsS具有抗菌殺蟲作用。

方八

【組成】苦參65克,白鮮皮、蛇床子各35克,地膚子、鶴虱各30克,大楓子、大黃各20克,生杏仁、明礬、黃柏各15克。

【用法】上藥煎水1000~2000毫升備用。取藥液外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洗1小時,每劑可用3或4次,洗後避風。必要時可續用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均為祛風除濕止癢之品;鶴虱功能殺蟲,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杏仁亦有殺蟲潤燥作用,而明礬、黃柏則能燥濕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功。

方九

【組成】苡仁、野菊花各30克,金銀花、白鮮皮、連翹、生地黃、玄參各15克,地膚子25克,赤芍10克、川芎3克,當歸、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各6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取汁2份,取藥汁1份(約1000毫升)內服,1份趁熱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隔日1劑。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苡仁有清熱利濕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祛風散邪,地膚子、白鮮皮祛風除濕,再合生地黃、赤芍、川芎、當歸等養血,甘草調和諸藥。

方十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白鮮皮各30克,雄黃9克,百部15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皆有祛風除濕之功,百部能燥濕殺蟲,苦參、白鮮皮燥濕,雄黃解毒。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功。

方十一

【組成】蒼耳子150克。

【用法】上藥水煎外洗,每日1或2次。

【功用】散風祛濕。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能益血,燥濕,通暢之功效,故能治上中下一身風濕疾病。

方十二

【組成】丹參、苦參、蛇床子各3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取藥液800毫升,去渣溫洗患處。

【功用】活血養血,燥濕祛風。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丹參性味苦、微溫,功能活血涼血,養血祛風,適用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及抗菌的作用。苦參、蛇床子有燥濕祛風的作用。

方十三

【組成】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百部、獨活、野菊花各25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15分鍾,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祛風燥濕,百部潤膚殺蟲,獨活、野菊花疏散風邪。

方十四

【組成】苦參、川椒各9克,百部15克,雄黃、冰片各6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清熱燥濕,川椒辛散風邪,百部潤膚殺蟲,雄黃解毒,冰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十五

【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克,川花椒、枯礬各12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蛇床子、川花椒燥濕祛風,枯礬解毒除濕。諸藥合用,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十六

【組成】白蒺藜20克,皂刺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白蒺藜功能散風下氣,主治身體風癢。皂刺為諸惡瘡癬之要藥。

方十七

【組成】石菖蒲30克,百部、艾葉各9克,蔥白1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溫洗頭部。

【功用】散風去濕。

【適應證】頭部瘙癢。

【說明】石菖蒲功能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曆代本草著作均記載它能治療頭風。

方十八

【組成】蒼耳子60克,雄黃12克,枯礬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濕,止瘙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有毒,有燥濕,祛風,止癢的作用,蒼耳子的花、葉能治療婦女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等症。

方十九

【組成】地膚子、土茯苓、白鮮皮、苦參、食鹽各30克,荊芥、枯礬各12克,川椒10克。

【用法】上藥加水5000毫升左右,煎沸半小時,濾藥汁入盆中外洗,每日2次,每劑可反複煎3或4遍。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土茯苓功能解毒除濕,能治濕寒,療惡瘡。白鮮皮、苦參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再配伍荊芥、川椒祛風,枯礬、食鹽燥濕,能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方二十

【組成】食鹽80克,米泔水800毫升。

【用法】取米泔水放入食鹽,置於鐵鍋內煮沸5~10分鍾,然後將藥液擦洗患部,每日2次(早、晚),每次擦洗1~3分鍾。

【功用】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鹽能去皮膚風毒、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米泔水,能清熱涼血。

方二十一

【組成】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川槿皮各30克,花椒、枯礬各2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濾渣趁熱洗浴,每日1或2次,每次15~20分鍾,7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艾葉能溫中、逐冷、除濕,藥理學實驗證實,艾葉煎劑有良好的殺菌作用,並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凝固和解毒作用,配伍蒼耳草等物,其祛風濕之力更強。

方二十二

【組成】桂枝、白芍、當歸、荊芥各12克,雞血藤30克,炙甘草6克,生薑4克,大棗6枚。

【用法】上藥用水浸泡1日後,第1次煎取250毫升藥汁,分早晚服。第2次煎取2500毫升藥液,於晚上服藥後趁熱洗患處,每次洗約15~20分鍾,每日用1劑。

【功用】養血祛風。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多因血虛風燥而瘙癢,故方中用當歸、白芍、雞血藤養血潤燥,滋養皮膚,桂枝、防風、生薑疏散風邪,甘草、大棗解毒,調和諸藥。

方二十三

【組成】當歸、紅花、白鮮皮、苦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茜草、雞血藤各30克,絲瓜絡20克,防風9克,甘草6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煎煮2次,合並2次濾液,沐浴全身,每日1劑,連用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活血,通絡,止癢。

【適應證】老年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瘙癢多由血虛血瘀所致,經絡不通,脈絡瘀阻,血不能榮養肌膚,故用活血化瘀、補血潤燥、通經絡之藥以達到祛風止癢的功效。

蕁麻疹

蕁麻疹中醫稱“癮疹”,俗稱“風疹塊”。本病是一種過敏性疾患,引起過敏的因素如某種食物、藥物、動植物花粉、皮毛、寄生蟲等,此外冷熱刺激、精神緊張和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等亦可誘發本病。

蕁麻疹的臨床表現:皮膚突然出現淡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等風團,瘙癢,並有灼熱感,皮疹一般消退較快,退後不留痕跡。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感受風邪,飲食不節,消化不良,氣候變化,腸道寄生蟲等因素導致營衛不和,其病乃發。臨床辨證,若因外感引起者,主要分風寒、風熱兩種證型,風寒型疹色淡紅或薄白,伴形寒惡風,舌苔蒼白,脈象浮緊;風熱型疹色紅,皮膚灼熱,伴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象浮數或滑數。若因飲食不節,則惡心嘔吐,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脈象緩滑等;若因腸道寄生蟲引起者,常伴發作性臍腹疼痛,麵舌部或見蟲斑等。

方一

【組成】赤小豆、荊芥穗各10克,雞蛋1枚。

【用法】赤小豆、荊芥穗加水煎煮,取汁與雞蛋清調和,搽洗患處。

【功用】清熱疏風,消腫解毒。

【適應證】風熱型蕁麻疹。

【說明】赤小豆性味甘平,清熱利濕,解毒,荊芥穗疏散風邪,並能消腫解毒。兩者相配,並以清熱解毒之雞蛋清調和,功能清熱疏風、解毒消腫並舉,對於風熱型蕁麻疹有較好的療效。

方二

【組成】韭萊根適量。

【用法】將韭菜根搗爛,用紗布包裹,擦洗患處。

【功用】散寒,祛風,解毒。

【適應證】風寒型蕁麻疹。

【說明】韭萊根性味辛溫,功能溫中行氣,祛風解毒,故適用於風寒型蕁麻疹。

方三

【組成】蠶沙、食鹽各130克。

【用法】上兩物入鍋內加水煎煮,濾取汁趁熱外洗背部、胸腹或四肢等患處,每次1~2小時。

【功用】祛風除濕,涼血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蠶沙功能祛風除濕止癢,主治風疹瘙癢。食鹽,功能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兩者合用,疏風涼血止癢,故能治療蕁麻疹。

方四

【組成】麥麩50克,醋500毫升。

【用法】將上物混合拌勻,再入鍋內煎煮,裝入布袋內,濾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散寒,解毒。

【適應證】風寒型蕁麻疹。

【說明】麥麩為小麥磨取麵粉後篩下的種皮,有祛除風濕的作用。和醋配合熱洗患處,更能增加其祛風散寒活血作用,故適用於風寒型蕁麻疹。

方五

【組成】蛇床子、食鹽各20克,枯礬、防風各12克,花椒6克,土茯苓、苦參各30克,白鮮皮15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將藥液倒入盆內,加溫水適量,入盆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至藥液漸涼為度。每日1次,每劑藥可煎用2或3次。

【功用】祛風止癢,解毒除濕。

【適應證】蕁麻疹(症見周身起風團、劇癢者)。

【說明】方中蛇床子、防風功能祛風止癢,是謂主藥;食鹽、枯礬除濕解毒,土茯苓、苦參清熱燥濕為輔;再以花椒、白鮮皮祛風勝濕。諸藥相互配用,有祛風止癢、解毒除濕功效。

方六

【組成】荊芥30克,防風、大青葉、蚤休、苦參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次熏洗15~30分鍾,每日1或2次。

【功用】解毒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荊芥、防風皆有祛風止癢之功。大青葉味苦寒,為清熱解毒之要藥,主溫邪熱病及癰瘍腫毒諸證。蚤休即七葉一枝花,功能清熱解毒,苦參燥濕。諸藥合用,能起到解毒燥濕、祛風止癢的作用。

方七

【組成】地膚子25克,白芷、荊芥、百部、防風、川椒、芍藥、透骨草各15克,獨活9克,艾葉12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2000毫升,浸泡30分鍾,用文火煎沸5~10分鍾,去渣(留2次用)取汁,倒入盆內,外洗全身,每日1劑,早、晚各洗擦1次。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方中地膚子祛風勝濕為主藥,白芷、荊芥、防風祛風止癢為輔,百部、川椒解毒殺蟲,赤芍涼血散瘀,獨活、艾葉燥濕,再配透骨草祛除風濕。故對蕁麻疹有較好的療效。

方八

【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鮮皮、地膚子各50克,蟬蛻2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5000毫升,煎沸20分鍾,去渣取汁。再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蒸之,待溫後用毛巾浸藥液外洗患處。藥液下次用時需再加熱。每劑可用3~5次。

【功用】祛風,通絡,止癢。

【適應證】急性蕁麻疹。

【說明】夜交藤,治風瘡疥癬,蒼耳子、白蒺藜、白鮮皮、地膚子均有祛風除濕的作用。蟬蛻,可治皮膚瘡瘍風熱。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有鎮靜作用。

方九

【組成】蛇床子、大楓子、地膚子、川黃柏各等量。

【用法】上藥加適量茶水渣和淘米時的二次泔水,煎沸後,去渣取汁。然後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大楓子,能散風,殺蟲燥濕,通行經絡,世人用以治大風癘疾及風癬疥癩諸瘡。至於蛇床子、地膚子、川黃柏均有燥濕止癢的功效。

方十

【組成】蛇床子、枯礬、百部、川椒、苦參各12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5~10分鍾,去渣取汁。然後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方中蛇床子祛風止癢為主藥,枯礬、苦參燥濕為輔,再配以百部、川椒解毒。諸藥合用,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故適用於風濕熱俱盛所致的蕁麻疹。

方十一

【組成】白蒺藜65克,防風、荊芥、大黃、當歸、枳殼、射幹各2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先熏後洗患處。

【功用】疏風散熱,活血解毒。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方中白蒺藜、荊芥、防風疏散風熱之邪,當歸活血,枳殼理氣,射幹解毒消腫,大黃清熱解毒而活血。諸藥合用,有疏風散熱、活血解毒功效。

方十二

【組成】白蒺藜、白鮮皮、地膚子、荊芥、防風、苦參、紅花、桃仁、丹參、赤芍、蟬蛻各30克。

【用法】上藥水煎外洗,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風除濕,涼血活血。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方中自蒺藜、白鮮皮、地膚子均有祛風除濕止癢之功,是謂主藥,荊芥、防風、蟬蛻祛風散熱,苦參燥濕,紅花、桃仁、丹參、赤芍活血涼血。諸藥合用,共達祛風除濕、涼血活血的目的。

方十三

【組成】鮮桃樹葉、艾葉各30克,枯礬15克,食鹽9克。

【用法】上藥水煎,外洗患處,每天1或2次。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慢性蕁麻疹。

【說明】桃樹葉為治療蕁麻疹的特效外用藥之一,配伍艾葉祛風,枯礬、食鹽燥濕,共達祛風、燥濕、止癢之功,對慢性蕁麻疹有較好的療效。

方十四

【組成】石韋20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患處。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石韋性味苦涼,能去惡風。治金瘡。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

方十五

【組成】蛇床子、防風、自蒺藜各6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液,取汁趁熱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方中蛇床子,能祛風燥濕,能治濕癢,瘡癰。配伍防風、蒺藜,其效更強。

方十六

【組成】丹參、苦參、地膚子各6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趁熱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涼血。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丹參功能活血涼血,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血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苦參清熱燥濕,地膚子則有祛風燥濕止癢之功。諸藥合用,能祛風除濕、活血涼血,故適用於蕁麻疹所致的瘙癢等症。

方十七

【組成】茵陳、路路通各6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茵陳功能利濕消腫,可用濕瘡瘙癢。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熱及抗微生物作用。路路通亦有祛風利濕的功效。

方十八

【組成】棗樹皮、樟樹皮各適量。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

【適用證】蕁麻疹。

【說明】棗樹皮性溫,功能收斂去濕;樟樹皮性味辛苦溫,功能祛風濕,兩物相互合用,祛風除濕,適用於蕁麻疹偏於風寒濕盛者。

方十九

【組成】晚蠶沙30~6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晚蠶沙,有祛風除濕,和胃化濁之效,主治濕熱痹證。

方二十

【組成】地膚子12克,防風、獨活、荊芥、白芷、赤芍、川椒、桑白皮、苦參各9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煎沸,過濾取液熏洗周身,洗時要避風。

【功用】祛風,燥濕,涼血。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方中地膚子祛風勝濕止癢,是為主藥;防風、白芷、荊芥、獨活祛風散濕,桑白皮、苦參、川椒利濕,共為輔藥;再佐以赤芍涼血化瘀,有祛風燥濕涼血功效。

方二十一

【組成】馬齒莧(鮮全草)200~300克。

【用法】上藥加水約1500毫升煎沸,濃縮至1000毫升左右,內服100毫升(小兒酌減),餘下藥液再加水適量,煎沸後撈棄藥渣,待湯液稍溫,可用之頻頻擦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馬齒莧辛寒能涼血散熱,故主瘕結,癰瘡疔腫,白禿等證。表明本品對蕁麻疹等皮膚病有效。

方二十二

【組成】鮮野紅蘿卜(全草)1000克。

【用法】上藥加水6000毫升,熬取3000毫升,熏洗全身,出汗為度。洗後避風,每日1次。

【功用】理氣化濕。

【適應證】蕁麻疹。

【說明】野紅蘿卜莖葉有理氣化濕的功效,民間常用以外洗治療斑疹、癮疹等皮膚疾病。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於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水皰性皮膚病,相當於中醫所說的“纏腰火丹”、“蛇丹”、“串腰龍”。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病前常見有局部皮膚灼熱和刺痛感,繼則皮膚潮紅,然後出現密集成簇的小米到黃豆大小的水皰,各自孤立,不相融合,皰壁緊張,四周有紅暈,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一般單側發疹,不呈對稱,好發於胸部、腹部、麵部,亦可侵犯眼、鼻、口腔及陰部黏膜,伴有神經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病程約2~3周,愈後一般不留瘢痕。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外感熱毒之邪,或肝膽火盛,濕熱內蘊所致。

方一

【組成】鮮韭菜根30克,全鮮地龍20克。

【用法】將上兩物洗淨共搗爛,加少量香油和勻,取汁置瓶內放陰涼處備用。用時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

【功用】解毒,散瘀,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龍即蚯蚓,性味鹹寒,功能通絡解毒。據現代臨床報道,用蚯蚓糖糊治療帶狀皰疹,能立即減輕疼痛,皰疹逐漸幹燥,一般5~8日痊愈。以此再配合散瘀行氣止痛的韭菜根,其效更佳。

方二

【組成】鮮馬齒莧適量。

【用法】將馬齒莧洗淨切碎,搗爛取汁,敷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主治瘡紅腫疼痛。故以馬齒莧作洗劑治療皮膚病在民間流傳較廣。

方三

【組成】生地榆、馬齒莧各30克。

【用法】將上二物水煎,去渣取汁500毫升,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2~4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榆功能清熱涼血,有涼血解毒,定痛止癢及去皮膚風毒之效,與馬齒莧合用,解毒涼血,故頗適宜於纏蛇丹毒(帶狀皰疹)。

方四

【組成】陳醋200毫升,生半夏9克。

【用法】先將生半夏研末,放入醋液中浸泡12小時後,取液外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消腫解毒。

【適應證】帶狀瘡疹。

【說明】半夏外用具有消癰腫作用。醋亦有解毒殺菌作用,能散瘀解毒,兩者合用,消腫解毒,相得益彰。

方五

【組成】板藍根、土貝母、貫眾各30克,甘油100毫升,95%乙醇1300毫升,水楊酸粉15克,香粉適量。

【用法】先將前三味藥加水2000毫升,先武火煎煮全沸10分鍾,改文火熬煎至800毫升。過濾去渣取汁,再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至700毫升,去渣。兩汁混合煎至沸,移火待冷至約50℃,對入乙醇、水楊酸及甘油,快速攪拌,加入香粉,拌至呈淡黃色透明液體,裝瓶備用。用時,用棉球蘸藥液,塗洗皮損區。每日塗洗3或4次,直至皰疹幹縮結痂脫落。若已潰有糜爛滲出者,則以擦劑50毫升對溫水300毫升,濕敷患處或洗後再濕敷。每日塗洗2或3次,直至痊愈。

【功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板藍根功能清火解毒,涼血止血,藥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至於土貝母、貫眾等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六

【組成】荊芥、防風、川椒、艾葉各10克,威靈仙、黃柏各12克,地膚子、苦參、馬齒莧、透骨草各2克。

【用法】上藥煎湯去渣,外洗患處,並可用藥液濕敷。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每劑可用3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燥濕,川椒、艾葉、威靈仙燥濕解毒,黃柏、苦參清熱燥濕,地膚子、透骨草祛風止癢,馬齒莧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故適用於帶狀皰疹。

方七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風仙花各10克,白鮮皮12克,蛇床子15克,水楊酸5克,石炭酸2克,759,6醫用乙醇1000毫升。

【用法】先將前五味藥浸入75%乙醇中浸泡5~7日,濾取上清液,加入水楊酸、石炭酸,攪拌均勻,封瓶備用。用時以醫用棉簽蘸藥液塗擦患部。每日擦洗3~5次,至愈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金銀花、野菊花均能清熱解毒,鳳仙花有祛風、活血、消腫的作用。白鮮皮、蛇床子則為祛風勝濕止癢的佳品。諸藥合用,消熱解毒、消炎止癢,故適用於帶狀皰疹因風濕熱三邪俱盛者。

方八

【組成】雄黃45克,2%普魯卡因2毫升,75%乙醇35毫升。

【用法】先將雄黃研細,一並浸入75%乙醇中浸泡,拌勻,備用。使用時用幹棉簽蘸藥液擦洗患部,幹後再擦,每日塗洗數次。不需包紮。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石,性味辛苦、溫、有毒,能燥濕殺蟲,為瘡家要藥。藥理學實驗亦證明,本品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九

【組成】青黛5克,野菊花30克,黃柏6克,冰片3克,生甘草2克。

【用法】先將黃柏、野菊花、甘草用開水50毫升浸泡24小時後,入冰片、青黛均研細末再加75%乙醇20毫升和勻,貯存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藥塗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青黛,有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之效,主治小兒風熱驚癇、疳毒、丹熱癰瘡等。野菊花、黃柏則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冰片辛涼疏散毒邪,甘草調和諸藥。

方十

【組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適量。

【用法】上藥共搗汁,塗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功能清熱散瘀,消癰解毒。藥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蒲公英性味苦辛,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十一

【組成】金銀花、烏梅肉各30克,生地黃、當歸各15克,黃柏、五倍子各9克。

【用法】將上藥用45%乙醇500毫升,浸泡24小時,加水煎至300毫升,經過高壓消毒備用。用紗布浸入藥液中,濕敷或溻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烏梅功能消腫殺蟲,生地黃、當歸則有清熱養血活血之功,金銀花、黃柏清熱解毒燥濕,五倍子亦有消腫解毒的作用。諸藥合用,有清熱活血、解毒消腫功效。

方十二

【組成】雄黃、枯礬各20克,大黃、川黃連、側柏葉各30克,冰片6克。

【用法】除冰片、雄黃外,餘藥水煎30分鍾至藥汁300毫升去渣,加入雄黃、冰片充分混勻後,以不燙手為度,蘸藥液,塗洗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雄黃、枯礬功能燥濕解毒,大黃、黃連清熱解毒,冰片透散邪熱。至於側柏葉,善清血涼血,可搗爛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現代藥理學實驗證實,其煎劑除有抑菌作用外,還能擴張血管,並有明顯的解痙止痛作用。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由於皮脂溢出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皮膚炎症。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初起頭皮出現糠秕樣脫屑,產生成層的油膩性鱗屑,其後皮膚輕度發炎,伴有脫發;或表現為成片油膩而粘著的黃色結痂,間有滲液,發炎較明顯。前者為鱗屑型,後者為結痂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癢感,病變可累及顏麵、頸、胸背及上腹等處。

方一

【組成】新鮮烏骨雞蛋3枚。

【用法】雞蛋打破後攪勻,加入水2000毫升,取湯液浴頭,每日1~3次。

【功用】養血潤燥。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雞蛋性味甘平,功能滋陰養血潤燥,近年藥理學研究表明,雞蛋所含的物質對體表炎症及燒傷有良好的愈合作用。

方二

【組成】小麥麩50克,生薑30克。

【用法】將上兩物同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殺菌。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小麥麩為小麥磨取麵粉後篩下的種皮,性味甘涼,能治瘡癰腫毒。配生薑殺菌解毒,對脂溢性皮炎炎症較甚者頗為適宜。

方三

【組成】新小胡桃6枚,牛乳100毫升。

【用法】將小胡桃去殼搗爛,與牛乳同煎成膏液,外洗患處。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小胡桃即小核桃,功能潤燥。牛乳性味甘微寒,有解熱毒,潤皮膚的作用。兩者相配外用,對治療血虛風燥所致的頭皮白屑增多頗有效。

方四

【組成】杏仁、胡麻各適量。

【用法】將上兩物搗爛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杏仁,能治諸瘡疥,消腫,胡麻即芝麻,有解毒潤燥的作用。

方五

【組成】艾葉、菊花、防風、荊芥、甘鬆、蔓荊子、地膚子各9克,薄荷、藿香各6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數沸後,倒入盆內,待溫洗患處。每日1次,若多洗收效快。每劑可洗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