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藥浴治療皮膚科疾病(1 / 3)

癬(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

癬是由於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屬於淺部真菌病,因其發病部位和形狀不同,臨床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疊瓦癬、花斑癬等不同類型。

頭癬多發生於兒童,俗稱“癩痢頭”或“禿瘡”等。其主要症狀是頭皮結痂或產生鱗屑,瘙癢,頭發逐漸失去光澤,易於拔除和折斷,甚至禿頭。由於引起頭癬的真菌有所不同,因此臨床有黃癬、白癬和黑癬三種頭癬。

體癬是指發生於麵、頸、軀幹和四肢皮膚上的癬,中醫稱其為“銅錢癬”、“圓癬”。其症在光滑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皰疹、水皰、鱗屑組成的圓形或同心圓病損,中央皮膚正常或有色素沉著,劇癢,有時抓破結痂。

股癬與體癬基本症狀相同,是指局限於大腿內側靠近生殖器和臀部的癬,中醫稱其為“陰癬”。

手足癬是指發生在手掌和足底(趾)的癬。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濕腳氣”、“香港腳”。皮損以水皰、糜爛、脫屑、角化、伴有瘙癢為特征。根據症狀的突出表現,可分為:①指(趾)間浸漬型:主症為指或趾間浸潤發白,脫皮,剝去表皮,其下為濕潤的潮紅糜爛麵;②水皰型:主症為手掌或足底出現密集或分散的粟粒至帽針大小的水皰,皰液澄清,外周可有輕度潮紅,幹破後疊起白皮,日久又生水皰,反複發作;③鱗屑增厚型:主症為皮損幹燥粗糙變厚,形如胼底,皮紋增寬加深,冬天裂開。以上3種類型均自覺劇癢。

甲癬俗稱“灰指(趾)甲”,常伴發於手足癬。其主症為指(趾)甲初起出現灰白斑點,日久增厚變形,表麵不平,失去光澤,呈灰白色。

疊瓦癬的形狀比較特殊,很像疊瓦,故有此名。其症表現為鱗屑組成的許多同心環,猶如大樹橫切麵的樹輪,由於不斷搔抓,癬向周圍蔓延擴大,同心環逐漸模糊而變成不規則的花紋狀。

花斑癬中醫稱“汗斑”,多發生於頸、胸、背、上臂和下腹部等處。皮膚呈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上有細小鱗屑,隨著皮疹的增多,可融合成大片狀細小鱗屑斑,呈黃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較為清楚。病情夏重冬輕,無明顯自覺症狀,或出汗時有輕度瘙癢,病程漫長,不治則多年不愈。

方一

【組成】鮮蠶豆適量。

【用法】將鮮蠶豆搗爛如泥,榨取汁水,外洗患處,每日數次。

【功用】祛濕解毒。

【適應證】禿瘡。

【說明】蠶豆性味甘平,微辛,功能祛濕解毒,故適宜於濕熱禿瘡。如無鮮蠶豆,可用於豆以水煎汁外洗,或搗敷亦有效。

方二

【組成】生白果適量。

【用法】將白果去殼,切開,水煎取汁,頻洗癬瘡麵。

【功用】消毒殺菌。

【適應證】頭麵癬瘡。

【說明】白果,能消毒殺蟲。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果水浸劑對真菌有抑製作用。但須注意的是白果含有小毒,不可內服過量。

方三

【組成】清油1碗,豬膽汁1個。

【用法】將清油用文火熬熟,與豬膽汁和勻。將患處剃光發,然後取汁擦洗,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禿癬。

【說明】豬膽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可敷惡瘡。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豬膽汁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方四

【組成】蔥1把,蜂蜜少許。

【用法】將頭部患處用米泔水洗淨,蔥搗爛如泥,和蜂蜜共拌勻,外洗患處,再以清水洗淨。

【功用】解毒滅菌。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蔥含有的揮發油中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又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特別是對皮膚真菌抑製作用更強。

方五

【組成】幹桃30克,黑豆50克。

【用法】將幹桃、黑豆共煮,濾取汁,與豬油少許調和,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收斂。

【適應證】白禿頭瘡。

【說明】幹桃是未成熟桃的幹燥果實,又稱碧桃幹,有收斂之功。黑豆功能解毒,療一切毒腫。兩者相合,解毒收斂,對頭皮癬有一定的療效。

方六

【組成】火麻仁適量。

【用法】將火麻仁研為末,以水和絞取汁,與蜂蜜和勻,外洗患處。

【功用】抗菌殺蟲。

【適應證】小兒頭麵癬瘡或疥瘡。

【說明】火麻仁為大麻的種仁,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外敷治瘡癩,殺蟲。蜂蜜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兩者合用,對小兒皮膚真菌或疥蟲感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七

【組成】烏梅數枚。

【用法】將烏梅入鍋中,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抗真菌。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烏梅的水煎液在試管內對須瘡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孢菌等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八

【組成】黑豆適量。

【用法】將黑豆炒焦,入鍋中,水煎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祛風清熱,活血解毒。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黑豆,外敷一切毒腫。能祛風熱、活血解毒。故可用於熱毒引起的小兒頭瘡。

方九

【組成】生薑適量。

【用法】將生薑搗取汁,加溫後外洗頭上患處,每日2次。

【功用】殺菌止癢。

【適應證】禿頭瘡。

【說明】生薑含辛辣芬香的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薑醇、薑烯、薑酚等,對皮膚真菌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方十

【組成】花椒10克。

【用法】將花椒入鍋,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頭上白禿。

【說明】花椒有除濕止痛、殺蟲解毒之效,主治禿斑。

方十一

【組成】鯽魚1條,醬汁適量。

【用法】將鯽魚燒灰存性,醬汁和勻,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鯽魚功能清熱利濕解毒,主各種瘡瘍,又方用去腸鯽魚,入皂礬再燒研,外搽患處。或用鯽魚去腸後,填入大附子1枚,炙焦研末,外敷患處。

方十二

【組成】香油適量。

【用法】將香油與水等份拌和,外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赤禿發落。

【說明】香油,生用,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功效。

方十三

【組成】馬齒莧250克。

【用法】將馬齒莧煎煮取汁,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小兒白禿。

【說明】馬齒莧對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可治濕癬白禿,本方還可用馬齒莧燒灰,調豬油外塗患處。

方十四

【組成】鮮桑椹適量。

【用法】將桑椹搗爛,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赤禿。

【說明】桑椹為桑樹的果穗,能治禿瘡,故以桑椹外洗對治療因真菌引起的禿瘡有較好的效果。

方十五

【組成】鮮馬齒莧、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鮮馬齒莧洗淨,搗爛絞取汁,用等量米醋混合後,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馬齒莧煎劑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不同的抑製作用,米醋亦有解毒殺蟲之功。兩者合用,其效更佳。

方十六

【組成】茶葉適量。

【用法】將茶葉煎煮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腳癬。

【說明】茶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茶葉浸劑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十七

【組成】鹽適量。

【用法】將鹽溫水化開,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瘡癬初起。

【說明】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性味鹹寒,功能清熱解毒,能去皮膚風毒,故能有效地治療腳癬。

方十八

【組成】米仁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藥共煎取汁,趁熱蘸藥液擦洗患部,每日數次,至愈為止。

【功用】利濕解毒。

【適應證】手癬。

【說明】米仁功能健脾利濕。甘草有解毒作用,以其煎劑外洗,能治療陰下濕癢等,說明甘草對癬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方十九

【組成】韭菜根適量,豬油少許。

【用法】將韭菜根燒灰存性,搗為末,以豬油調和,擦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體癬、股癬。

【說明】韭菜根性味辛溫,能治各種癬疾,再配合豬油外敷,其祛風解毒作用更強,故可有效地治療體癬、股癬等各部位癬瘡。

方二十

【組成】豆豉、醋各適量。

【用法】將豆豉研細末,過篩,和醋相合,擦洗患處。

【功用】祛風宣鬱,解毒殺菌。

【適應證】白禿。

【說明】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經發酵加工而成,具有祛風宣鬱、解毒的作用。米醋功擅散瘀解毒殺蟲,現代研究證實有抗菌作用。兩者合而用之,對皮膚真菌病有一定療效。

方二十一

【組成】紫甘蔗皮適量。

【用法】將紫甘蔗皮加水煎煮,濾去渣,取藥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頭癬。

【說明】甘蔗皮功能清熱解毒,能治百毒諸瘡,民間常用此治療瘡瘍腫毒及癬瘡。

方二十二

【組成】黃柏、黃精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煎成湯液,用藥汁外洗頭皮,每次15分鍾,每日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白禿瘡(頭癬)炎症明顯,分泌物多者。

【說明】黃柏功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其所含的小檗堿對常見的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黃精對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二十三

【組成】淘米水3大碗,川椒3克,白礬6克,麻柳葉1把。

【用法】將上藥煎熬後熏洗頭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頭癬。

【說明】淘米水功能解毒止癢,配伍川椒、白礬、麻柳葉,有解毒、殺蟲、止癢功效,故對頭癬有效。

方二十四

【組成】當歸、生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鮮皮各15克,川椒10克,醋100毫升。

【用法】上藥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時後煎煮至沸,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洗至藥液涼後止,用布擦幹,暫禁下水。

【功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潤膚。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當歸能養血潤膚,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鮮皮、川椒均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

方二十五

【組成】側柏葉250克,艾葉65克,桐油適量。

【用法】先將柏葉、艾葉加清水適量,煎至3000毫升,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處,以紙蘸桐油,用火點燃,候溫度稍低,即將患手置湯中浸泡,泡至藥液涼止。

【功用】涼血祛風,消炎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涼血祛風,藥理學研究亦證實,本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艾葉、桐油均有殺蟲止癢之效。

方二十六

【組成】貫眾、烏梅等量。

【用法】用陶器盛藥,加水高出藥麵約4厘米,煎沸20分鍾後,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浸患處,待藥溫變涼即停,每日2次,2日1劑。

【功用】清熱解毒,護發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貫眾功能清熱解毒,烏梅有殺蟲止癢作用,藥理學研究亦表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二十七

【組成】新艾葉90克,蒼耳草60克,白鮮皮30克。

【用法】先將上藥入瓦罐中,加水3000毫升煮沸取汁,將藥汁倒入臉盆內,上覆毛巾,再將兩手伸於毛巾下熏一會兒,待藥汁轉溫時,將兩手放入藥液中浸泡,並轉擦洗滌,直至藥汁將冷為止,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護皮,祛風,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能殺蟲,藥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配伍蒼耳草、白鮮皮則作用更強。

方二十八

【組成】川烏、草烏、何首烏、天花粉、赤芍、防風、荊芥、蒼術、地丁草各30克,艾葉12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每劑連用2日。

【功用】祛風濕,活血通絡,解毒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川草烏辛熱能散風寒,何首烏、天花粉、赤芍、艾葉活血通絡,防風、荊芥、蒼術祛風化濕,地丁草解毒。諸藥合用,對久治不愈的鵝掌風有一定的療效。

方二十九

【組成】荊芥、防風、紅花、地骨皮各15克,皂角、大楓子各30克,明礬18克,米醋1500毫升。

【用法】將上藥用米醋1500毫升,放盆中浸泡3~5日後,備用。治療時,每晚將手或足人藥醋中浸泡30分鍾。每劑藥可連續浸泡2周,為1個療程。用之有效,可連續泡2~3個療程。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幹腳癬。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勝濕,紅花、地骨皮活血潤膚,皂角、大楓子殺蟲,明礬燥濕。諸藥合用,祛風濕、殺蟲毒,對手足癬皮膚幹澀者均有效。

方三十

【組成】藿香、黃精、生大黃、皂礬各12克。

【用法】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上藥5~7天,去渣備用,用時將患部放入藥液內浸泡。每次浸泡30~60分鍾,每日1或2次。

【功用】活血潤膚,殺蟲止癢。

【適應證】手癬。

【說明】藿香功能利濕除風,藥理學實驗表明,藿香煎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配黃精養陰潤燥,皂礬、大黃清熱解毒,故可用於治癬。

方三十一

【組成】枯礬50克,地骨皮60克,豬牙皂、側柏葉、花椒、雄黃各15克,冰醋酸10毫升(或米醋50毫升)。

【用法】先將豬牙皂、地骨皮、側柏葉、花椒加水1000毫升,煎至600毫升,過濾取液,將渣加適量水再煎,取濾液400毫升,將2次濾液混合後加熱並投入枯礬、雄黃、冰醋酸,攪溶;待溫浸泡病甲20~30分鍾,然後用刀削除肥厚病甲至甲床,外用紗布、膠布固定,每周2或3次,至新甲正常生長為止。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甲癬。

【說明】枯礬燥濕力強,豬牙皂搜風殺蟲,其他側柏葉等均有殺癬作用。

方三十二

【組成】苦參50克,蛇床子、生百部、黃柏、土槿皮、白鮮皮各25克,明礬3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1500~25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文火煮沸15~30分鍾,將藥液倒入腳盆內,浸泡患足。每日1或2次,每次10~20分鍾,藥液第2天可以加溫再用。

【功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足癬(腳氣)。

【說明】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在體外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蛇床子等均為燥濕殺蟲之良藥。

方三十三

【組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白鮮皮、川黃芩各25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將患足浸泡在藥液中30分鍾,每劑浸泡2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地膚子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水煎劑對各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蛇床子、苦參、白鮮皮、黃芩均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三十四

【組成】蒼耳子(搗碎)60克,明礬、苦參、地膚子、黃柏各25克,露蜂房2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後,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浸洗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隔4日再繼續洗之。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足癬。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能祛風濕,止痛。藥理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對紅色毛癬菌有抑製作用。至於明礬等亦有抑製真菌功效。

方三十五

【組成】徐長卿15克,甘草、牛蒡子各5克,蒲公英6克,紫草9克。

【用法】取上藥放入藥鍋或瓷盆內,加水1500~20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然後用文火熬至沸10~15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將患足放入藥液中浸泡10~20分鍾,並反複擦洗之。每日臨睡前或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2次。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足癬、體癬、股癬。

【說明】牛蒡子,為散風除熱毒之要藥。藥理實驗亦表明,其水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徐長卿、紫草則有活血解毒的作用。

方三十六

【組成】浮萍、僵蠶各12克,防風、羌活、生川烏、生草烏、威靈仙、鶴草芽、白鮮皮、獨活、黃精各9克,鮮鳳仙花1株。

【用法】上藥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後,小火煎開,去渣取醋液備用,浸泡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拭幹即可,勿用水衝洗,泡至第3日,煎開1次,再泡2天,1劑可用5日。

【功用】祛風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手足癬、甲癬。

【說明】浮萍能祛皮膚瘙癢之風,僵蠶功能清熱解毒,配伍防風、羌活祛風,川草烏散寒,白鮮皮、威靈仙燥濕,鳳仙花、鶴草芽殺蟲,故對手足癬有較好療效。

方三十七

【組成】土槿皮、地膚子、蛇床子各25克,黃柏、沒食子各15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鍾,過濾後加入明礬12克溶化即可,每劑藥可連用2日。治療時將患足浸泡於微溫的藥液內,每次15~20分鍾,每日2或3次。療後暴露患處,保持清潔幹燥,不須包敷。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足癬感染。

【說明】沒食子性味苦溫,功能燥濕殺蟲,主治小兒疳積,濕瘡。土槿皮、黃柏、地膚子均有燥濕殺蟲的功效。

方三十八

【組成】蒼術、黃柏各15克,川牛膝10克,皂角9克,龍膽草30克,枯礬4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浸洗患足,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浸洗後待其自然幹燥。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足癬並細菌感染。

【說明】龍膽草性味苦寒,主瘡癰腫毒,藥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蒼術、黃柏、明礬均有清熱燥濕功效,川牛膝既祛風濕,又引藥下行。

方三十九

【組成】辣蓼30克,桃葉、羊蹄各15克,烏臼子3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後過濾,先熏後洗30分鍾,1日2次。

【功用】祛風殺蟲。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辣寥性味辛溫,功能祛風消腫殺菌;桃葉祛風濕殺蟲;羊蹄清熱殺蟲,其酊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烏臼子亦能殺蟲。

方四十

【組成】苡仁、甘草各適量。

【用法】將上方按3~4:1組成,濃煎成汁,趁熱洗患處,每日數次。若化膿者,除用上方外,可用鵝掌皮燒灰,菜油調塗患處,2日洗換1次。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苡仁能清熱除濕,甘草功能解毒,兩者相伍,解毒殺蟲之力更強。

方四十一

【組成】樟木適量。

【用法】將樟木打碎煎湯,每日早晚各溫洗1次。

【功用】祛風勝濕。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樟木含有樟腦及芳香性揮發油,辛烈香竄,能去濕氣,民間常用以治療疥癬等症。

方四十二

【組成】艾葉125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煎,取汁趁熱先熏後洗半小時,每日1或2次。

【功用】苦溫燥濕。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殺蟲,藥理學實踐證明,本品對於多種致病真菌有殺滅或抑製的作用。

方四十三

【組成】枯礬、皂礬各35克,兒茶15克,側柏葉6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煮沸備用,用時先用桐油擦患處,再用浸透桐油的紙撚點燃,熏患處10分鍾,然後將上述藥液倒入小桶,將患手伸入,用布緊蓋桶口熏之,等藥液微冷後,再將患手浸藥液中20~30分鍾。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枯礬、皂礬、兒茶均有燥濕殺蟲的作用,側柏葉功能涼血解毒。諸藥合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故適用於鵝掌風病人。

方四十四

【組成】冬瓜皮(幹品為佳)50克。

【用法】上藥熬湯,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勝濕。

【適應證】足癬。

【說明】冬瓜皮,利水除濕,幹品則向內卷曲成筒狀,有粉霜,其祛風勝濕之力較佳。

方四十五

【組成】葛根、千裏光、白礬各等量。

【用法】將上藥烘幹研為細末,密封包裝,每袋40克備用。每晚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3000毫升混勻,將患腳置於藥水中浸泡20分鍾即可,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足癬及並發症。

【說明】葛根功能解毒散鬱火,千裏光有清熱解毒作用,能去瘡癰腫毒。

方四十六

【組成】丁香、藿香、百部、明礬、黃柏、苦參各30克,蛇床子、硼砂各20克。

【用法】用紗布將上藥包裹放入瓷盆或瓦罐內,以食醋1000~2000克浸泡2日,取上醋液浸泡患腳,每日1~3次,每次10~30分鍾。

【功用】殺滅真菌。

【適應證】足癬、灰趾甲。

【說明】丁香所含的揮發油對許蘭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四十七

【組成】鮮蒲公英、鮮敗醬草各500克。

【用法】上藥洗淨切碎,放入盆內加水1500毫升,煮開後再煎10分鍾,離火待溫,浸泡患部,每劑可如此用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足癬。

【說明】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療毒,敗醬草解毒,消癰排膿。兩者合用,清熱解毒殺蟲,故對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四十八

【組成】馬鞭草適量。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抑菌殺蟲。

【適應證】腳氣發腫。

【說明】馬鞭草性味苦涼,能破血殺蟲,藥理實驗表明,其水煎劑在體外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濕疹

濕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之一,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濕疹皮損呈多形性、彌慢性,常對稱分布,有紅斑、丘疹、皰疹及糜爛、滲液、結痂或脫屑等,劇癢,容易複發,有慢性傾向;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濕疹轉變而來,也有初起時就為慢性的。皮損呈局限性,以浸潤、增厚及色素增加或減退、劇癢為主要特征,有些患者皮損呈苔蘚樣變,亦可發生裂隙。

濕疹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好發於麵部、肘窩、胭窩、小腿、陰囊、女外陰部、肛門周圍等處。

本病屬中醫“浸淫瘡”範疇,對其病因,認為急性者多由於風、濕、熱之邪鬱於肌膚而致,慢性者多因久病耗血,以致血虛化燥生風,肌膚失養而成。

方一

【組成】川椒25克,枯礬20克,蛋黃油適量。

【用法】將川椒、枯礬共研細末,用蛋黃油調成藥丸。用時將藥丸浸泡水中,擦洗患處。

【功用】燥濕止癢。

【適應證】濕疹。

【說明】川椒性溫,功能溫陽除濕,主治下腫濕氣,枯礬燥濕止癢之功甚佳,為治療濕疹之要藥;蛋黃油治療皮膚濕疹已被臨床所驗證。

方二

【組成】豆腐1塊,黃柏35克。

【用法】將豆腐切成四小塊,與黃柏一起加水煮半小時以上,去黃柏、豆腐,取藥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小兒濕疹。

【說明】豆腐作為藥用,已有悠久的曆史,能清熱、潤燥、解毒。黃柏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治下焦濕熱諸症,現代臨床報道,用黃柏粉外塗治療濕疹,有效率達85%以上。

方三

【組成】訶子100克,米醋500毫升。

【用法】將訶子打爛,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再加米醋煮沸即可。用時取藥液浸洗患處,每日3次,每次30分鍾,每日1劑,一般用3~5日。

【功用】燥濕解毒。

【適應證】急慢性濕疹。

【說明】米醋生用可以解毒,行濕氣,訶子有收斂燥濕之作用。兩者相合,燥濕解毒,故適宜於急慢性濕疹。

方四

【組成】馬齒莧60克(鮮品250克)。

【用法】將馬齒莧洗淨,水煎20分鍾(鮮品10分鍾),過濾去渣。使用時以紗布6或7層蘸藥水塗洗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20~4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適應證】急性滲出性濕疹。

【說明】馬齒莧臨床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臨床報道,馬齒莧濕敷治療糜爛滲出性皮損,如濕疹、漆瘡、嬰兒濕疹等,平均3~5日滲出停止,上皮新出,一般在1~2周可愈。

方五

【組成】黃芪65克,明礬少許。

【用法】將黃芪水煎,明礬研末,將藥液去渣,再放入少許明礬,拌勻,用細紗布蘸藥液搽洗患處。

【功用】燥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嬰兒濕疹。

【說明】黃芪有益氣解毒之效,明礬為收斂燥濕止癢之要藥。兩者合用,扶正祛邪兼顧,故對嬰兒濕疹有一定的療效。

方六

【組成】花椒15克,芝麻油500毫升。

【用法】先將芝麻油放入鍋內,數沸後離火,將花椒放入鍋內,待油涼後,濾去花椒,貯瓶中備用。用時搽洗患處,片刻,再用清水洗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濕,解毒,護膚。

【適應證】急性濕疹。

【說明】花椒功擅燥濕,能溫中散毒,芝麻油性味甘平,可治小兒瘡。兩者合用,外塗患處,能解毒祛濕,適用於急性濕疹清潔消毒瘡麵。

方七

【組成】秫米適量。

【用法】將秫米炒令黃黑色,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涼血解毒。

【適用證】浸淫瘡。

【說明】秫米俗稱黃米,味甘,性微寒。能治熱,壓丹石毒。說明秫米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故能有效地治療浸淫瘡。

方八

【組成】生鯽魚1條,鹽適量。

【用法】將鯽魚切片,入鍋加水煎煮,再入鹽,取湯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浸淫瘡。

【說明】鯽魚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能解各種瘡毒,鹽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解皮膚風毒,兩者相合,清熱燥濕解毒,其效更佳。

方九

【組成】黃芪、當歸、防風、獨活、羌活、地骨皮、木通各10克,明礬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熏洗1或2次,直至全部愈合為止。

【功用】益氣養陰,祛風除濕。

【適應證】肌膚濕疹。

【說明】方中黃芪補益正氣,當歸養血活血,防風、獨活、羌活祛風除濕,地骨皮涼血解毒,木通、明礬燥濕。諸藥合用,養氣養陰,祛風除濕,適用於肌膚失養、濕邪留著之濕疹。

方十

【組成】苦參、黃芩、黃柏、蒼術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1500毫升,煎至600~700毫升,過濾後備用。使用時,用潔淨紗布浸藥液洗患處,每次20分鍾,洗後用浸有藥液的紗布貼敷,外以紗布包紮。每日1次。

【功用】祛濕,清熱,解毒。

【適應證】濕疹。

【說明】方中苦參清熱燥濕,黃芩、黃柏、蒼術祛濕解毒,諸藥合用,有祛濕、清熱、解毒功效。

方十一

【組成】苦參60克,蛇床子、百部、益母草各3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洗滌患處。每劑可煎用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除濕殺蟲。

【適應證】皮膚濕疹。

【說明】益母草,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水煎劑對皮膚真菌之生長有抑製作用。苦參功能清熱燥濕,蛇床子、百部亦有祛風勝濕殺蟲之功。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除濕殺蟲的功效。

方十二

【組成】臭梧桐、野菊花、地膚子各35克,白礬9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趁熱熏洗。

【功用】清熱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慢性濕疹。

【說明】臭梧桐功能祛風濕,能治一切風濕。野菊花功能疏風清熱、消腫解毒,地膚子、白礬均有燥濕止癢的作用。諸藥配伍合用,共奏清熱祛風、除濕止癢之功,尤適用於慢性濕疹患者。

方十三

【組成】大飛揚草500克,青風藤1000克,毛麝香12克。

【用法】上藥加水2250毫升,煎成750毫升,坐浴或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濕疹。

【說明】大飛揚草性味辛寒,功能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民間常用以治療濕疹。青風藤除風祛濕,毛麝香為草本植物,性味辛溫,能祛風解毒,故可用於皮膚濕疹。

方十四

【組成】狼毒6克,苦參6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溫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慢性濕疹。

【說明】狼毒為有毒之品,功能逐水殺蟲,臨床上常用於“以毒攻毒”,治療皮膚病頑症。苦參功能清熱燥濕,亦為治療濕疹常用之品。

方十五

【組成】苦參、白礬各15克,黃柏9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煎沸,取汁溫洗患處,每日3或4次。

【功用】清熱燥濕。

【適應證】急性濕疹。

【說明】苦參、黃柏清熱燥濕,白礬能祛風燥濕。

方十六

【組成】木槿皮、馬齒莧、白鮮皮各適量。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濕疹有瘙癢者。

【說明】木槿皮性味苦涼,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止癢。馬齒莧為治濕疹的良藥,白鮮皮能治一切疥癬、腫毒。

方十七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蒼耳子各3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趁熱熏洗患處。

【功用】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急慢性濕疹。

【說明】蛇床子燥濕、殺蟲、止癢,臨床上常配伍地膚子、蒼耳子等燥濕祛風之品,治療急慢性濕疹。

方十八

【組成】生山楂、生大黃、苦參各65克,蟬蛻35克,芒硝6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煮,沸後10~15分鍾加入芒硝,再煎l或2沸離火,濾液待冷,然後用藥棉蘸洗患處,每日洗5或6次。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濕疹。

【說明】山楂功能解毒殺蟲,能洗頭及身上瘡癢,藥理學實驗證明,其煎劑對多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大黃、芒硝均能清熱解毒,苦參燥濕,蟬蛻祛風止癢。

方十九

【組成】苦參、蛇床子、明礬各35克,川椒12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溫洗患處。

【功用】燥濕解毒。

【適應證】急慢性濕疹。

【說明】川椒能下水滲濕,民間常用以治療水濕之證。苦參、白礬均能燥濕,再配蛇床子祛風除濕、解毒殺蟲。

方二十

【組成】大黃、黃柏、苦參、土茯苓、白鮮皮、川椒、白礬各等量。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30分鍾濾出藥汁,用紗布蘸藥水擦洗患處,藥液溫後,將患處浸入藥液中洗20~30分鍾,每日3次,每劑藥用2日,用藥期間及愈後3個月忌食辛、辣、魚、蝦、牛、羊肉等。

【功用】清熱散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濕疹。

【說明】方中大黃、黃柏清熱解毒,苦參、白礬、土茯苓除濕,白鮮皮、川椒祛風燥濕止癢。

方二十一

【組成】黃柏、苦參、蒼術、滑石各20克,蟬蛻、防風、地膚子各9克。

【用法】上藥每日1劑,水煎取汁溫洗患處,每日3~5次,每次洗10~15分鍾。

【功用】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濕疹。

【說明】方中滑石有保護皮膚和黏膜及抑菌作用,至於黃柏、苦參、蒼術均為燥濕之品,蟬蛻、防風、地膚子能祛風止癢。

方二十二

【組成】生大黃、黃連、黃柏、苦參、蒼耳子各9克。

【用法】上藥水煎濾液,熏洗患部,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

【適應證】嬰兒濕疹。

【說明】生大黃、黃連、黃柏、苦參皆有清熱解毒燥濕之功。蒼耳子為去風濕之藥,藥理學實驗證明,蒼耳子煎劑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方二十三

【組成】蒼耳子、王不留行各35克,苦參12克,明礬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趁熱熏洗患部。

【功用】活血,祛風,燥濕。

【適應證】慢性濕疹。

【說明】王不留行,性味苦平,功能清熱泄火,活血祛瘀,故對因血脈為風濕阻滯所引起的濕疹有較好的療效。配伍蒼耳子、苦參、明礬,更增加祛風燥濕的作用。

斑禿

斑禿表現為局限性脫發,嚴重者可發展為全禿。發病前大多有精神創傷或情緒過度緊張等情況。其主要症狀是起病常突然,脫發區的麵積大小不等,形狀可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局部皮膚光滑油亮,嚴重的可致眉毛、胡須、腋毛、陰毛甚至全身汗毛都可脫落。病人一般無明顯其他自覺症狀。斑禿多見於青壯年,病情可反複發作,但大多數能自愈。

中醫稱本病為“油風”、“鬼剃頭”,認為多由於風邪客於頭部,或血熱生風,或瘀血阻滯發根,氣血兩虛,以致發失所養而致。

方一

【組成】幹辣椒適量,白酒70毫升。

【用法】將幹辣椒切碎,泡入白酒中,一般過7日後即可用紗布或棉球浸取汁,搽洗患處。

【功用】祛風活血。

【適應證】斑禿。

【說明】辣椒浸出液搽塗,能使皮膚局部微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斑禿部位的毛囊新陳代謝,有利於重新生長毛發。

方二

【組成】上好白酒100毫升。

【用法】用棉球浸取白酒,搽洗患部的發根,每日晨起1次。

【功用】活血通絡。

【適應證】斑禿。

【說明】酒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斑禿部位組織的新陳代謝,促使毛發生長。

方三

【組成】鮮生薑或鮮毛薑數塊。

【用法】將鮮生薑(鮮毛薑)搗取汁,或直接用斷麵擦洗患處,每日3或4次,20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活血。

【適應證】斑禿。

【說明】生薑味辛微溫,含有辛辣和芳香氣味的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薑醇、薑烯、薑油萜、薑酚等,具有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的作用,促進毛發的生長。毛薑即骨碎補,民間常用以治療斑禿(油風),效果良好。

方四

【組成】菊花、薄荷、防風、槁本、甘鬆、藿香、蔓荊子、荊芥穗各6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數沸,連渣共入小口缽內,先用熱氣熏麵(需閉目),待湯溫後洗頭。

【功用】清熱祛風,養血生發。

【適應證】斑禿。

【說明】菊花、薄荷清熱疏風,防風、藿香祛風勝濕,槁本、甘鬆、蔓荊子、荊芥穗等均能疏散風邪。諸藥合用,有清熱祛風除濕功效。

方五

【組成】甘菊花60克,蔓荊子、側柏葉、Jll芎、桑白皮、白芷、細辛、旱蓮草各30克。

【用法】桑白皮、細辛、旱蓮草取根莖花葉俱全者。上藥粗篩,每用藥6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去渣,洗發。

【功用】清熱祛風,養發生發。

【適應證】斑禿。

【說明】方中甘菊花、蔓荊子清熱祛風,側柏葉、川芎、旱蓮草涼血活血,桑白皮、川白芷、細辛功能疏通經絡而散頭麵之風,諸藥合用,故對斑禿有較好的療效。

方六

【組成】麻子仁100克,梧桐葉30克。

【用法】上藥用米泔水煮五六沸,去渣洗頭。

【功用】清熱祛風,養血生發。

【適應證】斑禿。

【說明】麻子仁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祛風,養顏生發。梧桐葉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祛風;與麻子仁配伍,祛風生發,故適用於血虛風勝之脫發。

方七

【組成】苦參、黃芩、蒼術、白芷、蛇床子、白鮮皮、百部、防風、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成藥約1000毫升,待溫將脫發區浸入藥液中10~30分鍾後,再以清水洗淨。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祛風,燥濕。

【適應證】斑禿。

【說明】方中苦參、黃芩清熱燥濕,蒼術、白鮮皮、蛇床子燥濕,白芷、防風祛風散邪,百部解毒殺蟲,甘草調和諸藥,有清熱、祛風、燥濕功效。

方八

【組成】鬧羊花20朵,骨碎補手指大一段切成16片。

【用法】將上藥浸入高梁酒1中碗,碗口用紙封固,放鍋中隔水蒸1小時左右。每天用酒擦洗患處,每日4或5次,約月餘患處毛發可生。

【功用】祛風生發。

【適應證】斑禿。

【說明】鬧羊花有祛風之功,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所含的東莨菪堿有顯著的鎮靜作用。骨碎補亦有祛風之功,兩者合用,適用於神經性斑禿。

方九

【組成】側柏葉適量。

【用法】取鮮側柏葉(部分種子和帶葉的枝)浸於60%乙醇中,浸泡7天後濾出藥液備用。治療時用側柏葉酊擦洗患部,每日3次。

【功用】清熱,涼血,祛風。

【適應證】斑禿。

【說明】側柏葉,外用有滋陰、止癢之功,可治脂溢性皮炎,能減少頭發脫落。

方十

【組成】柳樹枝、芝麻梗、雞矢藤各適量。

【用法】上藥水煎洗頭,每天早晚各1次,第1次藥液洗完頭後,可留下加入藥渣複煎再用。

【功用】祛風生發。

【適應證】斑禿。

【說明】柳枝有祛風除濕之功,雞矢藤功能解毒祛風,藥理學研究表明,雞矢藤提取物有可的鬆激素樣作用,能刺激頭皮毛囊的生長。芝麻梗能養血祛風。

方十一

【組成】苦參、白礬各9克,兒茶、白鮮皮各30克,地膚子25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溫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斑禿。

【說明】苦參、白礬均為燥濕之品,白鮮皮、地膚子功能祛風勝濕,兒茶則有良好的解毒作用,諸藥合用,祛風除濕,適用於血虛生風濕盛之斑禿。

方十二

【組成】當歸、黃精、熟地黃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洗頭,每日1或2次。

【功用】養血祛風。

【適應證】斑禿。

【說明】方中用當歸、黃精、熟地黃養血祛風,即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方十三

【組成】桂枝、幹薑、丹參各15克,川椒、斑蝥各3克,75%乙醇200毫升。

【用法】將上藥浸入乙醇中,浸泡1周濾取液,塗洗患處,每日2次,3周為1個療程,用藥1~4個療程。

【功用】溫散風寒,解毒活血。

【適應證】斑禿。

【說明】方中桂枝、幹薑、川椒溫經、散寒、祛風,丹參活血養血,斑蝥解毒殺蟲,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有刺激皮膚毛囊新陳代謝作用。

扁平疣

扁平疣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皮膚病,好發於中青年人,影響美容,皮損為針頭至綠豆大的圓形或不規則形扁平丘疹,呈褐色或膚色,境界明顯,好發於顏麵、手背,大都驟然發生,散在或密集,無自覺症狀,有的反複不愈。中醫稱其為“扁瘊”,早在《靈樞·經脈篇》中就有“虛則生肮”的記載。其病因多由於腠理不密,衛外失固,風熱毒邪搏於肌膚,致氣血失和,血瘀毒聚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扁平疣的發病常與患者本身抵抗力較低有密切關係。有人曾對扁平疣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進行了測定,70%~80%的患者呈現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患者體內抗病毒功能低下,是疣病毒得以生存和播散的條件。

方一

【組成】米仁、大青葉、牡蠣各12克,敗醬草、夏枯草各15克,赤芍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頭煎水適量,二煎加水煎取藥汁1000毫升,備用。頭煎汁分早晚服之;二煎藥汁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0~2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軟堅散疣。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方中米仁功能清熱利濕,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對病毒細胞有阻止生長作用。配伍大青葉、敗醬草清熱解毒,牡蠣軟堅散結,夏枯草清熱散結,赤芍活血,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疣功效。

方二

【組成】木賊草、生苡仁、板藍根、連翹各35克,香附12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用紗布蘸藥液洗擦患部,擦至發紅為度,每日洗擦3~5次。

【功用】解毒祛濕,理氣消疣。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木賊草能去風濕、散火邪,配伍生苡仁清熱利濕,板藍根、連翹清熱解毒,香附理氣,共達解毒祛濕、理氣消疣之功。

方三

【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細辛、蛇床子、白芷各9克,陳皮、蒼術、苦參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濾渣取汁倒入盆內,半溫時用小毛巾蘸藥液反複擦洗患處,每日4或5次,每次15分鍾,每日1劑。

【功用】解毒去疣。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蜂房有毒,能驅風攻毒,散疔腫惡毒。至於蛇床子、白芷、蒼術等均有祛風燥濕之功。

方四

【組成】荊芥、生甘草、蟬衣各9克,板藍根、金銀花各30克,蒼耳子15克。

【用法】上藥共煎3次,合並後分為2份,1份分2次口服,另1份外洗患處,每次約20分鍾。

【功用】祛風清熱,解毒消疣。

【適應證】青年扁平疣。

【說明】方中荊芥、蟬衣清熱祛風,板藍根、金銀花清熱解毒,蒼耳子能去腫毒,生甘草調和諸藥。

方五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枯礬各65克。

【用法】上藥用水濃煎,取汁趁熱擦洗患處,每次擦洗30分鍾,每日2或3次,連用10天。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扁平疣。

【說明】蛇床子、白鮮皮、地膚子均能燥濕祛風,殺蟲止癢,現代藥理學實驗證明,上述藥物皆能抗病毒。枯礬則具有收斂、硬化皮膚的作用,對蛋白有強烈凝固的功效。

方六

【組成】香附、烏梅、木賊草各35克。

【用法】上藥水煎2次,去渣,取液約300毫升,待溫後浸泡或濕敷皮損處。每日2或3次,每次20~30分鍾,連用3~5天。治療過程中見疣贅與周圍皮膚逐漸分離,可伴有灼痛,但不可停藥,須繼續浸泡或外洗,直至疣贅脫落。

【功用】疏肝理氣,祛風清熱。

【適應證】疣類皮膚病,包括尋常疣、扁平疣、蹠疣、尖銳濕疣等。

【說明】烏梅外用能消瘡毒,並治胬肉外突。木賊草則為治療疣的常用之品。據報道,運用本方治療疣症,一般用藥3~5次即可。

方七

【組成】白鮮皮、白礬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約300毫升,將藥煎數沸,濾出藥液,先熏後洗,洗時用潔淨紗布,必須用力揉擦,使藥液滲入疣部皮下,每次10分鍾左右,每日2次,1周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清熱,殺蟲止癢。

【適應證】扁平疣、尋常疣。

【說明】白鮮皮為皮膚科常用藥之一,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具有祛風燥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配伍白礬,其燥濕之力更強。

方八

【組成】生苡仁、板藍根各65克,木賊草25克,蜂房、威靈仙、芒硝各20克,陳醋500毫升。

【用法】將上藥浸入醋中浸泡5日,每日振蕩1次。過濾去渣,取藥液貯瓶備用,用藥棉球蘸藥液塗擦洗疣狀物,每日擦3~5次。

【功用】清熱利濕,軟堅散疣。

【適應證】扁平疣、尋常疣、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等。

【說明】方中生苡仁、板藍根、木賊草、蜂房均能清熱、利濕、解毒。威靈仙能祛風濕,通經絡。芒硝、陳醋均有軟堅散結的作用。

方九

【組成】地膚子145克,明礬45克。

【用法】先將地膚子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取汁,入白礬溶化,冷卻後,貯瓶備用。用時以藥棉球蘸藥液擦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濕,消疣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