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祛風,止癢,生發。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艾葉,能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故可治頭風。菊花、防風、荊芥等均有祛風止癢的作用。
方六
【組成】生地黃、首烏各30克,黑芝麻梗、椰樹枝各5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數沸後,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熏時上蓋頭巾,以防熱氣散失。每日1劑,早午晚各1次,每次30分鍾。洗後用幹毛巾覆蓋頭部避風。5日為1個療程。
【功用】養血滋陰,祛風生發。
【適應證】脫發(脂溢性脫發)。
【說明】生地黃、首烏、黑芝麻均為養血滋陰之品,方中用此意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椰樹枝則有祛風涼血的作用。
方七
【組成】透骨草、側柏葉各120克,皂角60克,白礬9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沸10分鍾,待溫後洗頭,每次15分鍾,每周洗2次。
【功用】燥濕,除脂,止癢。
【適應證】脂溢牲脫發及脂溢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皂角亦有疏風氣的功效;白礬燥濕殺蟲,側柏葉治療脂溢性脫發有良效已為臨床所證實,諸藥合用,有燥濕、除脂、止癢功效。
方八
【組成】桑白皮35克,五倍子12克,青葙子6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沸15分鍾,待溫後洗頭。每次20分鍾,每周2次。
【功用】祛脂,烏發,護發。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桑白皮功能行水消腫,青葙子功能祛風熱,五倍子則有收斂生發的作用。
方九
【組成】天麻、白芷、防風各S克,桑葉、羌活、銀花、薄荷各3克,川椒2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發。每次洗15~20分鍾,洗畢避風。
【功用】清熱明目,潔發令柔。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天麻有熄風止痙,祛風通絡之功效,配伍白芷、防風、羌活,則增強祛風之力;桑葉、銀花、薄荷功能疏風散熱,川椒祛風勝濕。諸藥合用,祛風熱,止脫發。
方十
【組成】羌活、桑葉各4.5克,川芎、白芷、槁本各6克,天麻、甘菊花、薄荷各3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發。每次洗15~20分鍾,洗畢避風。
【功用】清熱祛風,潔發光澤。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本方作用與上方相同,僅增川芎活血涼血,槁本祛風,甘菊花疏熱,故功效更強。
方十一
【組成】蒼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參15克,明礬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半盆,煎沸,洗前先剪短頭發,再用小毛巾蘸藥水反複洗頭皮,每次洗15分鍾,每日用藥1劑,每天2次,隔3天再洗。
【功用】收斂,祛風,止癢。
【適應證】頭皮脂溢性皮炎。
【說明】蒼耳子有祛風散濕之功,能治一切風氣。王不留行功能行血,能治風毒。苦參、明礬皆為清熱燥濕之品。
方十二
【組成】陳艾葉50克,雄黃15克,防風、花椒各3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洗1~3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艾葉功能燥濕祛風,其放置年久而陳者,燥濕之力更強。雄黃有解毒燥濕之功,防風、花椒則能祛風除濕。諸藥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對脂溢性皮炎有較好的療效。
方十三
【組成】苦參、野菊花、白鮮皮各35克,硫黃15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有燥濕,殺蟲利尿之功效,故又能治風殺蟲。野菊花功能清熱解毒,硫黃有燥濕解毒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止癢之功。
方十四
【組成】白芷150克,雞子3個,川芒硝9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先煎白芷,濾去渣,待稍冷,納雞子及芒硝,攪拌均勻後,洗頭。
【功用】祛風止癢,除屑潔發。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白芷祛風散濕之要藥。能治療頭風及皮膚遊走之風。芒硝清熱燥濕,雞蛋亦有祛風之功。
方十五
【組成】黃連須、黃芩、黃柏、大黃各9克,龍膽草6克,枯礬12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頭。隔日1次。
【功用】清熱瀉火,去油護發。
【說明】黃連主治痛癢、瘡瘍、斑毒、疳痘而邪熱有餘者,說明方中黃連清熱解毒為主藥,再配伍黃芩、黃柏、大黃、龍膽草等。其清解之力更強。
方十六
【組成】苦參310克,百部、野菊花、鳳眼草各90克,樟腦125克。
【用法】先將前四味藥裝人大口瓶內,加入75%乙醇(或白酒)5000毫升中浸泡7日後,過濾去渣,留液,再加入樟腦(研粉)溶化後備用。用時用紗布蘸藥液,擦洗頭皮,每日1或2次。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鳳眼草為臭椿樹的果實,功能除濕止癢,樟腦氣味芳香,功能祛風除濕,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外塗局部對皮膚有溫和的刺激和止癢作用。苦參、百部、野菊花均有清熱燥濕的功效。
方十七
【組成】苦參60克,百部15克,透骨草、白鮮皮、蛇床子、艾葉各30克。
【用法】上藥煎水洗頭,2日洗1次。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本方所用藥物均為祛風除濕之品,目前臨床上常用以治療因風濕所致的各類皮膚疾病。
方十八
【組成】蔓荊子、防風、苦參、川椒各10克,火麻仁30克。
【用法】上藥煎湯,趁熱溫洗頭部。
【功用】祛風,潤燥,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火麻仁功能祛風潤燥,能治發落。
方十九
【組成】白鮮皮、白芷、野菊、大黃、九裏香各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溫洗頭部。
【功用】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九裏香功能行氣活血,祛風除濕,能止瘡癢,去皮風、故民間常用於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方二十
【組成】透骨草65克,龍葵3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洗頭。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龍葵性味苦寒,能洗疥癩癢痛,祛皮膚風。臨床實踐證明,本品具有消腫止癢和微弱興奮作用,藥理學實驗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方二十一
【組成】透骨草、丹參、皂角刺各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潤燥。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方中透骨草、皂角刺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丹參有活血潤燥的功效。
方二十二
【組成】苦參、側柏葉各30克,荊芥、防風各20克,白芷、薄荷、雄黃各10克。
【用法】上藥煎湯熏洗患處,每周1次。
【功用】祛風燥濕。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上述藥物均具有祛風燥濕之功,對因風濕所致的各類皮膚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方二十三
【組成】何首烏、苦參各30克,枸杞子、黃柏、旱蓮草、龍膽草、幹薑、地膚子各20克,白鮮皮15克,辣椒秸100克。
【用法】上藥每劑煎2次,每次煎煮20分鍾,將2次煎煮的藥液相混以備外用。先用溶少許食鹽的溫水清洗頭部,擦幹後,用棉紗布蘸取藥液反複塗洗脫發處,每次15~20分鍾,每日2次,洗後再用鮮薑汁或鮮薑芽汁塗於脫發處。
【功用】養血涼血,清熱祛風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方中首烏、枸杞、旱蓮草滋補肝腎、補血生發;龍膽草、黃柏、苦參清瀉肝火,滋陰降火;白鮮皮、地膚子、幹薑、辣椒秸祛風止癢。諸藥合用,滋補肝腎、益氣生血、涼血清熱,故使毛發複生。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起病緩慢而頑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兩種。皮損呈苔蘚樣變,不傾向濕潤化和陣發性劇癢是本病的特點,以夜間和情緒波動時為重,好發於頸、會陰、大腿內側、前臂等皮膚易摩擦的部位。中醫稱本病為“頑癬”、“牛皮癬”、“銀屑病”,認為是由於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日久生風化燥,耗傷營血,皮失所養而致。
方一
【組成】馬皮100克。
【用法】將馬皮燒灰存性,再調香油,搽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皮為馬的外皮,以其燒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癬,在民間流傳,療效較好,其作用機製有待研究。
方二
【組成】芋頭、生大蒜各數枚。
【用法】將兩物共搗爛,取汁,洗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散結。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芋頭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風散結,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風的作用,善治癬瘡。其浸出液經藥理實驗證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故兩者相配,對牛皮癬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三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搽洗患處。
【功用】祛風祛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大蒜治療牛皮癬,民間多用之,療效較好。
方四
【組成】野芹菜適量。
【用法】取其莖、葉揉成團,在皮損處反複揉擦,使藥汁完全濕染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鍾。視皮損情況可反複使用。
【功用】清熱,祛風,利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涼,功能清熱利濕祛風。銀屑病多為血燥風熱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頗為適宜。
方五
【組成】新鮮豬骨(帶髓)適量。
【用法】將新鮮豬骨曬幹,砸開骨髓腔,裝入幹餾器內,加熱,收集餾液冷卻後即得。搽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解毒療癬。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豬骨治瘡癬,流傳民間。本方采用骨餾油係現代新工藝,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衛生。
方六
【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藍根、黃柏、金銀花、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風各15克,狼毒、蟬蛻各10克,生地黃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將諸藥加水煎3次,最後把3次煎好的藥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濃縮至500~700毫升,待溫後用此藥液擦洗患部(皮損區),每日擦洗2次。
【功用】涼血疏風,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風利濕,是為主藥;板藍根、黃柏、金銀花清熱解毒;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濕;防風、蟬蛻、丁香祛風;狼毒、百部解毒殺蟲;生地黃滋陰養血潤燥。諸藥合用,共奏涼血疏風、殺蟲止癢之功。
方七
【組成】木賊、麻黃、紫荊皮、白鮮皮、蛇床子各15克,蒼術20克。
【用法】每日2劑,1劑水煎內服;另1劑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鍾,過濾取汁備用。治療時,1劑日分3次服;另1劑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熏洗15分鍾以上。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銀屑病)。
【說明】木賊功能去風濕、散火邪。諸藥合用,燥濕止癢作用更佳。
方八
【組成】地膚子、生大黃、大楓子、白鮮皮、鶴虱各15克,苦參30克,黃柏、生杏仁、明礬、樸硝、蟬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藥煎湯去渣,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散寒,殺蟲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鶴虱,外敷療瘡癰,有殺蟲解毒之功。至於地膚子、白鮮皮等均有祛風勝濕的作用,苦參、黃柏燥濕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殺蟲,蟬衣、丹參祛風止癢。
方九
【組成】明礬、花椒各150克,樸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煮沸過濾,趁熱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明礬有燥濕收斂作用,配伍花椒燥濕,樸硝、野菊花清熱解毒,故對各期銀屑病有一定療效。
方十
【組成】石菖蒲、黃連、黃柏、大黃、枯礬、艾葉、射幹、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沸5分鍾,去渣取液。待藥液冷卻至40℃左右時,熏洗,濕敷,並稍用力揉患處。每次洗浴30分鍾,每日2次,每劑藥可用2日,同時配合液氮冷凍,以棉團直接凍融患處。持續3秒,連續2次即為治療1次,每周治療2次。
【功用】祛散痰濕,疏化瘀熱。
【適應證】尋常型銀屑病。
【說明】石菖蒲功能去濕逐風,藥理學實驗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是為方中主藥。再配伍黃連、黃柏、大黃清熱解毒,枯礬、艾葉燥濕,射幹、薄荷散邪,狼毒殺蟲,故對該病有效。
方十一
【組成】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黃芩、白礬各30克,川椒、艾葉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衝化)。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煎沸入冰片衝化,然後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鍾,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均有祛風燥濕之功,黃芩、白礬清熱燥濕,川椒、艾葉亦能祛風止癢。
方十二
【組成】側柏葉、紫蘇葉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藥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2500~3000毫升煮沸30分鍾。用軟化毛巾蘸湯溻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用】清熱,潤膚,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祛風濕、散腫毒、涼血,外敷療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紫蘇葉能散血脈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風清熱的功效。
方十三
【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藥研粗末,一並裝入紗布袋內,用水2500~3000毫升煮沸3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用軟毛巾溻洗患處,或溻洗後再加熱水浸浴。
【功用】祛風止癢,祛濕殺蟲。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百部,善於殺蟲。藥理學實驗表明,百部對多種致病菌、蟲虱等均有殺滅作用。雄黃、狼毒亦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苦參、蛇床子則能祛風勝濕止癢。
方十四
【組成】透骨草、苦參各30克,紅花、雄黃、明礬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3000毫升,煎取2500毫升,待溫後,用毛巾反複洗患處。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鍾。
【功用】軟堅,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苦參清熱燥濕,紅花活血化瘀,雄黃解毒殺蟲,明礬有收斂軟化皮膚角質的作用。
方十五
【組成】檳榔9克,全蟲、斑蝥、蟬蛻、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將上藥放入廣口玻璃瓶內,加入白酒浸泡1周,過濾去渣,取汁密封備用。使用時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淨,拭幹,然後用脫脂棉簽蘸藥酒,塗洗患處。每日早晚各塗洗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檳榔能敷瘡,生肌止痛。藥理學研究表明,檳榔所含生物堿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蟲、斑蝥、蟬蛻等蟲類藥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
【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馬錢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黃、黃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白酒250毫升,裝入瓶內浸泡1周,密封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藥酒反複塗洗患處,直至患部皮膚有發熱和痛癢感時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濕,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馬錢子均有燥濕逐風之功,雄黃、斑蝥、黃柏則能解毒,五味子收斂。諸藥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能有效地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七
【組成】細辛、馬錢子(生用不去毛)、生草烏、硫黃各3克,雄黃、生白礬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時時搖動,去渣取汁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藥液塗洗患處,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為度。
【功用】解毒殺蟲,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錢子功能散血熱、消腫毒。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鱉堿(士的寧)能興奮中樞神經係統,對某些細菌及真菌均有抑製作用,故可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八
【組成】細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藥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備用。每日塗洗患處2或3次。用藥時避免飲酒與吃刺激性食物,塗藥後,夜間瘙癢減輕,甚至無瘙癢現象,塗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變薄,有輕度脫皮現象;經3~4周或較長一段時間即可痊愈。
【功用】止癢,收斂,鎮靜。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細辛,有除皮膚風濕、止癢作用,藥理學研究也表明,細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熱,抑製病菌生長。
方十九
【組成】刺猥皮、枳實、車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藥用水500~1000克煮沸過濾得液,熏洗患處。
【功用】理氣,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刺猥皮,收澀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來用於治療痔瘡、牛皮癬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方二十
【組成】蒼耳子、蛇床子、威靈仙、苦參、吳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濃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蒼耳子功能散風祛濕、止痛殺蟲,其所含的生物堿有毒性,能使組織器官壞死,並能抑製多種致病菌的生長,故對神經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
【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取汁洗患處。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熱燥濕,平喘止咳。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皮主風寒濕痹,除熱。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鎮痛作用。
方二十二
【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處。
【功用】解毒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治療濕熱之蘊毒。臨床常用本品治療楊梅瘡等惡性皮膚病。
方二十三
【組成】楮桃葉、側柏葉各25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涼血,祛風,利水。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楮桃葉性味甘涼,可治瘡癰,瘙癢等症,側柏葉亦有涼血祛風的功效。
方二十四
【組成】徐長卿、地膚子、千裏光各30克,黃芩、蛇床子、蒼耳子、狼毒、白鮮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方中千裏光功能殺蟲止癢,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徐長卿、地膚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
【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艽,能祛風除濕。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鎮靜止痛作用,並能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
【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苦楝皮功能清熱、燥濕、殺蟲,臨床常用於治療頑固性濕癬等皮膚病。
方二十七
【組成】土大黃、雄黃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食醋拌勻,使用時取藥適量,塗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進行期或靜止期。
【說明】土大黃功能清熱解毒,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配伍祛風殺蟲的雄黃,對各期銀屑病均可治療。
方二十八
【組成】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濾得藥液,趁熱用紗布蘸藥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潤燥,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祛風燥濕,配伍白芷、地膚子散風邪,金銀花、菊花清熱,黃柏、菖蒲利濕。諸藥合用,既清熱潤燥解毒,又能祛風殺蟲止癢,故對牛皮癬有一定療效。
稻田皮炎
稻田皮炎是指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所發生的皮膚病,長時間浸漬於溫度較高的水田和機械摩擦是引起本病的主因。中醫認為是水熱毒邪蘊鬱肌膚所致。臨床常見的有浸漬擦爛型皮炎,俗稱“爛手爛腳”,臨床以指(趾)縫及其臨近表皮腫脹、發白起皺,皮破糜爛,甚至化膿為主要症狀;禽畜類血吸蟲尾蚴皮炎,俗稱“鴨怪”,臨床以突起皮膚瘙癢,繼則瘙癢處出現色淡紅或鮮紅的丘疹和丘皰疹,質地堅硬,呈散在性分布為主要症狀。
方一
【組成】生黃瓜數個。
【用法】將黃瓜搗爛,絞取汁,洗塗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黃瓜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利水,並有消腫止癢的作用,故可用於治療水熱毒邪蘊鬱肌膚的稻田皮炎。
方二
【組成】蝦20克,螺螄數枚。
【用法】將上二物共搗爛,絞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利水,解毒。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蝦有托毒作用,螺螄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利水。故兩者合用,清熱利水解毒效果更佳,適合於稻田皮炎。
方三
【組成】蒲公英、野菊花各適量。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去渣,洗患部,每日4次。
【功用】燥濕解毒。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痛諸症。野菊花則有清熱解毒之功。此兩味藥物均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皮膚炎症的佳品。
方四
【組成】五倍子、蛇床子各40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煮後熏洗患處。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收斂。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五倍子是蚜蟲寄生在植物上的蟲癭,含有豐富的鞣酸,作用於皮膚後,能使組織蛋白質被凝固,形成一層被膜,並使其小血管收縮,分泌物抑製,從而起到燥濕收斂作用。蛇床子功能解毒殺蟲。
方五
【組成】茶葉、白礬各60克。
【用法】上藥用開水500毫升浸泡後,洗手足,讓其自然幹燥後,再下水田。
【功用】燥濕解毒。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茶葉自古以來就被用於清熱降火,治療各類皮膚熱毒之症。藥理及臨床研究證實,茶葉所含的鞣酸有收斂、抑菌作用,不但可治療稻田皮炎,在下田前運用本方浸泡手腳,還能起到預防作用。
方六
【組成】苦楝根白皮、柳樹枝葉、博落回(全草)各160克,野菊花根80克,枯礬12克,食鹽10克。
【用法】將上藥裝入陶罐中,加清水5000毫升以文火煎成至1000毫升,過濾去渣,將藥汁貯瓶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藥汁適量,塗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消炎解毒,殺蟲止癢。
【適應證】水田皮炎。
【說明】苦楝根白皮有毒,能散熱毒,去風疹,博落回即山梧桐,功能祛風解毒,消腫殺蟲。柳枝、野菊花等均有清熱解毒之功。
方七
【組成】五倍子15克,地膚子30克,韭菜子、明礬各10克,白酒120毫升。
【用法】先將前四味藥共研粗末,貯入玻璃瓶中,再注入白酒,並塞緊瓶蓋,浸泡3天後(浸泡時,每日早晚各搖瓶1次,通常震動可使用藥滲透),方可使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藥液適量,塗洗患處,每日早中晚各塗洗1次。
【功用】消炎活血,祛風止癢。
【適應證】水田皮炎。
【說明】五倍子、地膚子皆能消炎止癢;韭菜子性味苦溫,有祛風燥濕的作用;明礬燥濕,白酒活血。諸藥合用,消炎活血,祛風止癢,故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方八
【組成】韭菜葉適量。
【用法】韭菜搗爛取汁,塗洗患處。
【功用】行氣,散血,解毒。
【適應證】稻田性皮炎。
【說明】韭菜葉的解毒作用曆來為人們所熟悉,能解藥毒,殺惡蟲毒。藥理學實驗證實,韭菜有良好的殺菌作用。
方九
【組成】五倍子、射幹、蛇床子各40克。
【用法】上藥煎成藥液後,先將患處汙泥用清水洗淨,然後放入藥液中浸泡30分鍾,藥液溫度宜涼不宜熱,浸洗完後,外塗甲紫液,每日2次,5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消炎,止癢。
【適應證】稻田皮炎有糜爛麵或有滲液者。
【說明】五倍子、蛇床子的祛風止癢作用已如前述。射幹功能清熱解毒,藥理學研究表明,射幹所含的酮甙有較強的消炎作用。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是指因暑濕引起的一種皮膚炎性反應,多發於夏季,至秋涼後能自行消退。本病好發於成年人,女性多於男性,以往炎夏大多有同樣發作史,多見於四肢伸側麵,對稱性發作,嚴重者可波及其他部位。皮損以潮紅、密集成片丘疹為主。自感瘙癢,抓之無滋水而形成血痂,後期可有輕度肥厚,一般無全身症狀。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由於過敏,複受暑濕熏蒸,鬱於肌膚,不得外泄而成。
方一
【組成】桑葉、紫蘇葉、艾葉、薄荷各30克,枯礬2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外洗患處。每日1劑,洗3次,5~7劑為1個療程。
【功用】清涼解毒,消疹止癢。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桑葉功能祛風清熱,紫蘇葉、艾葉、薄荷葉均有疏風散熱的作用,枯礬能燥濕止癢。
方二
【組成】黃柏、黃芩、蒼術、荊芥、防風各6克,蛇床子9克,明礬3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為1次用量,用水煎煮或開水衝泡去渣,放入盆中,趁溫熱熏洗患處。
【功用】清熱止癢。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方中黃柏、黃芩、蒼術清熱燥濕,荊芥、防風祛風勝濕,蛇床子祛風止癢,明礬燥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風、燥濕止癢之功,故對因風濕熱三者俱盛而致的夏季皮炎有一定療效。
方三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川椒、明礬各20克。
【用法】上藥取煎汁,先熏後洗患部,每日1劑,可熏洗2或3次,每次20分鍾,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燥濕止癢。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為祛風止癢的佳品,苦參、明礬燥濕解毒,川椒祛風勝濕。諸藥合用,祛風燥濕止癢,適用於夏季皮炎中瘙癢較甚者。
方四
【組成】蒼耳子35克,苦參12克,王不留行60克,枯礬9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蒼耳子功能散風、祛濕、殺蟲,可治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王不留行能治風毒,苦參、枯礬則有燥濕的功效。
方五
【組成】貫眾、地膚子各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涼洗患處。
【功用】祛風清熱。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貫眾功能清熱解毒,地膚子有祛風止癢、解毒燥濕作用,兩物配伍應用對夏季皮炎有一定療效。
方六
【組成】生地榆、馬齒莧各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涼後溻洗患處20分鍾。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地榆清熱涼血,藥理學及臨床實踐證明,地榆有止癢、收斂、消炎等作用。馬齒莧亦為清解皮膚熱毒的良藥。
方七
【組成】地榆、陳艾葉、甘草、黃柏各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50分鍾,取汁溻洗患處,每日3次,每次3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方中地榆清熱、涼血、解毒作用已如上所述。黃柏有抗菌消炎作用。
方八
【組成】徐長卿、馬齒莧、青蒿各3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涼後溻洗患處。
【功用】清熱,祛風,止癢。
【適應證】夏季皮炎。
【說明】徐長卿有祛風止癢、解毒消腫的作用,馬齒莧也有清熱疏風的功效。
疥瘡
疥瘡是因接觸疥蟲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其臨床表現以疥瘡發生於指縫最為多見,其次為手腕屈麵、肘窩、腋下、下腹部、大腿內側等處,甚則遍及全身。皮膚損害為一條條細小的黑線(此為疥蟲鑽的隧道)和針頭大小的丘疹和水皰,奇癢難忍,入夜尤劇而影響睡眠,體表常見抓痕和結痂。
中醫根據疥瘡的形態和症狀,有幹疥、濕疥和膿疥之分。幹疥一般抓後無滋水;濕疥搔後可流黃色脂水;膿疥為搔破後繼發感染而成膿瘡。
方一
【組成】野花椒25克,食鹽少許。
【用法】將上物煎湯,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濕疥。
【說明】野花椒為芸香科植物西藏花椒的果皮種子,其性味辛溫,功能燥濕殺蟲;食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功能解毒滅蟲。故兩者合用能有效地殺滅疥蟲。
方二
【組成】螃蟹若幹隻。
【用法】將螃蟹生搗爛,絲布包,絞取汁,調入豬油適量,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螃蟹性味鹹寒,可搗膏塗疥瘡、癬瘡,效果較佳,並為民間所常用。
方三
【組成】核桃仁20克,雄黃3克,艾葉3克。
【用法】將核桃仁搗取汁,艾葉煎湯,混勻後加入雄黃末,夜晚臨睡前外洗患處。
【功用】燥濕祛風,解毒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核桃又名胡桃,有散腫毒,發痘瘡的作用,雄黃為硫化物類礦雄黃的礦石,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功能燥濕祛風,殺蟲解毒。艾葉性味苦溫,外用有較強滅菌殺蟲作用。
方四
【組成】薤葉30克。
【用法】將薤葉入鍋,加水煮熟,取出絞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薤葉性味苦溫,功能治瘡殺蟲,民間曆來有用其治療諸瘡腫潰的風俗,療效較佳。
方五
【組成】苦參250克,豬膽(取汁)4~5枚。
【用法】上藥加水3000毫升,煎湯待溫,淋洗患處。3日1劑,可洗3~5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疥瘡。
【說明】苦參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豬膽汁亦有療瘡癰腫毒的作用。
方六
【組成】大黃、當歸各3克,防風、柴胡、蒼術、厚樸、苦參各15克,忍冬藤9克,硫黃20克,紫蘇葉、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藥加水3000毫升,煎湯去渣,留汁待溫,淋洗患處,或加熱水全身浸浴。每次20分鍾,隔日1次,連洗5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疥瘡。
【說明】方中大黃清熱解毒,當歸、赤芍活血理氣,紫蘇葉、防風祛風,柴胡、忍冬藤散熱,蒼術、厚樸、苦參燥濕解毒,硫黃殺蟲。諸藥合用,有殺蟲止癢功效。
方七
【組成】苦參、百部各40克,黃芩30克,川椒、烏梅各20克,枯礬15克。
【用法】上藥水煎5分鍾,去渣,坐浴。每日1次,每次坐浴15分鍾。每劑可連用3日,浴前加溫。夏季氣候炎熱,藥易變質,宜每日1劑。6日為1個療程。
【功用】殺蟲止癢,軟堅散結。
【適應證】結節型疥瘡。
【說明】方中苦參、黃芩清熱燥濕,川椒、百部解毒殺蟲,烏梅不僅能配伍枯礬燥濕收斂,還有殺蟲的作用。
方八
【組成】苦參、黃柏、甘草各30克,樟木、蛇床子、明礬、川椒各15克。
【用法】上藥水煎沸5~1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每次15~30分鍾。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疥瘡。
【說明】方中苦參、黃柏、明礬、川椒作用如前述。樟木有小毒,可作浴湯治腳氣,除疥癬風癢。生甘草即能調和諸藥,又能解毒。
方九
【組成】苦參、地膚子、川楝子、白鮮皮、石榴皮、藜蘆、萹蓄各12克,皂角刺、土大黃各25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浸入白酒2000毫升內浸泡1周,時時搖動,貯瓶備用。每晚臨睡前用紗布塊蘸藥塗擦全身皮膚,每日擦1次,連用7~10日。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疥瘡。
【說明】方中苦參、白鮮皮燥濕清熱,百部、川楝子、地膚子、石榴皮祛風止癢,萹蓄、藜蘆則能利濕,皂角刺、土大黃均有小毒,故可“以毒攻毒”,殺蟲滅疥。諸藥配伍,有清熱利濕、殺蟲止癢功效。
方十
【組成】雄黃、地膚子各50克,大楓子60克,百部40克,花椒、輕粉各12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用麻油調勻,塗洗患處,每日塗洗2次,連用7日。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疥瘡。
【說明】方中輕粉有殺瘡疥癬蟲的作用,配伍雄黃等藥,其效更強。
方十一
【組成】百部、地膚子、大楓子、苦參各12克,大黃6克。
【用法】上藥同煎成濃汁,洗患處。
【功用】燥濕,祛風,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百部,殺蟲而不耗氣血,最有益於人。藥理學實驗表明,其水浸液對虱、臭蟲等皆有殺滅作用。
方十二
【組成】硫黃、百部、蛇床子各30克,苦參60克,地膚子、蒼術、花椒、黃芩各20克。
【用法】上藥加水3000毫升煮沸10分鍾,取汁外洗,每日1或2次,連洗3~5日。
【功用】殺蟲,清熱,燥濕。
【適應證】疥瘡。
【說明】硫黃、百部均有殺蟲作用,蛇床子、地膚子祛風止癢,苦參、黃芩、蒼術清熱燥濕。花椒亦有除濕殺蟲的功效。
方十三
【組成】苦楝子35克,鮮苦楝根皮150克。
【用法】上藥水煎外洗,每日3次。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苦楝子、皮均能驅蟲,藥理研究表明,其子、皮均含有苦楝素,有強烈的殺蟲作用。
方十四
【組成】野菊花、苦參、生甘草各30克,蒼術、百部、川椒各20克,地膚子、大楓子、蒼耳子各12克,鶴虱、黃芩各1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煮沸去渣,取湯半盆熏洗患處或全身,每日1劑,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方中野菊花清熱疏風,苦參、蒼術、黃芩清熱燥濕,蒼耳子、大楓子祛風殺蟲,百部、川椒、鶴虱殺蟲,地膚子祛風止癢,甘草即可解毒,又可調和諸藥。
方十五
【組成】苦參、青蒿各35克,枯礬15克。
【用法】上藥煎取汁,用兩汁洗擦身體後,再用藥棉蘸頭汁,擦疹瘡局部,每日3或4次。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青蒿主治惡瘡,瘙癢,有殺虱作用。可洗疥癩。說明青蒿有較好的治療疥瘡作用,配伍苦參、枯礬燥濕,療效更強。
方十六
【組成】夜交藤120克,苦參、青蒿各40克。
【用法】上藥水煎外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祛風殺蟲。
【適應證】疥瘡。
【說明】夜交藤,有祛風殺蟲的作用,可治風瘡疥癬作癢。
方十七
【組成】黃柏、威靈仙、蛇床子、白鮮皮、百部各20克,花椒、荊芥、防風各10克。
【用法】上藥水煎先熏後洗,每日2或3次。
【功用】燥濕,祛風,殺蟲。
【適應證】疥瘡結節。
【說明】方中黃柏、白鮮皮、蛇床子功能燥濕,百部、花椒殺蟲,荊芥、防風祛風,至於威靈仙主諸風,民間常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之症,說明它有祛風止癢的作用。
手足皮膚皸裂
本病是手掌和足底部的皮膚上發生線形裂隙,好發於冬季。一般多由手足皮膚經常受到磨損、壓力、破傷等引起。因為冬季汗腺分泌減少,缺乏滋潤皮膚,再因勞動時受到周圍組織牽引的影響,就發生皸裂。臨床上多見於掌麵、手指尖、手側、足側、足跟等處,皮膚幹燥粗糙,發硬增厚,並有長短淺深不一裂隙。深的可有出血、疼痛,至春暖則自愈或減輕。中醫認為,本病係由肌熱驟被寒冷風燥所逼,以致血脈阻滯,膚失濡養,皮膚漸枯槁而成皸裂。
方一
【組成】地骨皮15克,白礬30克。
【用法】上藥煎湯,每晚臨睡浸泡手足5~10分鍾,泡後再在患處塗上豬油或羊油,再用手套或襪子包裹患部。
【功用】祛風收斂。
【適應證】手足皸裂。
【說明】地骨皮治在表無定之風邪。藥理研究亦表明,本品能直接舒張血管,加速血液流量,改善皮膚血供。白礬則有燥濕生肌之功。
方二
【組成】枯礬12克,白及15克,馬勃7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3次,每次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將3次藥液合並,倒入小臉盆內貯存備用。用藥前將藥液加溫,先洗淨患處,再放入藥液中浸泡。每次約2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每劑可連用3日,3劑為1個療程。同時另取本方1劑,研為細末,用凡士林調成含量20%的軟膏。先洗後塗此藥膏,效果更佳。
【功用】消炎潤膚。
【適應證】手足皮膚皸裂。
【說明】白及為外瘍消腫生肌之要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及含有豐富的膠狀成分,能在創口形成膠狀膜,從而保護皮膚。
方三
【組成】烏桕子適量。
【用法】上藥水煎,洗浴手足。每日1次。
【功用】殺蟲潤膚。
【適應證】手足皮膚皸裂。
【說明】烏桕子含有豐富的油脂,其含量可達64.19/6,主要成分為各種脂肪酸的甘油酯,如甘油油酸二棕櫚酸酯等,對皮膚有滋潤作用。
方四
【組成】當歸、紫草各65克,忍冬藤12克、麻油5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入麻油內浸泡24小時後,文火煎熬至藥枯焦,濾去藥渣,留油待涼,貯瓶備用。使用時用藥棉蘸藥油塗洗患處,每日塗數次,至愈為度。
【功用】活血通絡,消炎潤膚。
【適應證】手足皸裂。
【說明】中醫認為,皮膚枯燥多因血虛所致,故方中以當歸養血潤膚為主藥,配伍紫草、忍冬藤能清散皮膚風毒,再加麻油以助其滋潤皮膚的作用,故對手足皸裂有較好的療效。
方五
【組成】白鮮皮、蛇床子、皂角、大楓子各30克,大黃12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泡手足。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手足皸裂。
【說明】方中白鮮皮、蛇床子為祛風止癢之品,皂角大楓子的祛風作用更為強烈,再配以大黃清熱解毒,故本方適用於因皮膚風熱較盛所致的手足皸裂。
方六
【組成】蒼術、白及、地骨皮各35克,紅花12克。
【用法】上藥煎水約1500毫升,倒入盆中,趁熱將患處浸入藥液內,每次15~20分鍾,每日1劑,每劑煎2次。
【功用】生肌潤膚,祛風活血。
【適應證】手足皸裂。
【說明】白及為生肌潤膚的良藥,地骨皮能祛皮膚風邪,紅花則有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加快,增強新陳代謝。再配以蒼術燥濕祛風,故對手足皸裂有較好的療效。
方七
【組成】地骨皮、白鮮皮、苦參、生甘草各4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趁熱熏洗,稍涼後浸泡30分鍾,每日2次,連用7日為1個療程,平時外塗甘草油(甘草100克,乙醇200毫升,甘油200毫升。先將甘草粉碎過篩,浸泡在乙醇內24小時,濾去甘草,於浸出液中加入甘油混勻即可)。
【功用】祛風燥濕。
【適應證】手足皸裂。
【說明】地骨皮、白鮮皮均能祛除皮膚所客寄的風邪,苦參則能燥濕,甘草監製諸藥燥烈之性。
蟲咬皮炎
被蚊子、臭蟲、虱、蚤等叮咬後,由毒素侵入刺激皮膚,引起局部炎性反應,稱之為“蟲咬皮炎”。一般臨床表現除瘙癢外,亦可引起紅斑、丘疹或風團樣損害,每個損害中央有一個針頭大的小瘀點,有的在風團塊物上麵有一個小丘疹或小水皰,皰破後引起糜爛,有的因繼發感染而形成膿皰瘡。症狀的輕重可隨各人的反應性而不同,有的皮膚上損害較輕,有的反應強烈,局部成片紅腫,水皰很大,甚至發生瘀斑。
方一
【組成】生石灰15克,鮮南瓜葉10克。
【用法】上藥加開水1000毫升煎沸,放涼,洗滌患處。每日1次。
【功用】燥濕,殺蟲,解毒。
【適應證】蟲咬性皮炎。
【說明】生石灰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功能燥濕散熱。故為諸瘡腫要藥也。南瓜葉亦有類似作用。
方二
【組成】食醋適量。
【用法】取食醋適量,淋洗患處5~15分鍾。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蟲咬性皮炎。
【說明】醋有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的作用,臨床實踐證明,用醋外治一般皮炎,療效較好。
方三
【組成】青礬適量。
【用法】上藥研細,冷開水泡化,刷洗患處。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蟲咬皮炎。
【說明】青礬為礬石的一種,因其顏色青黑而名,功能燥濕、解毒、殺蟲,常用於治療各類皮膚病。
方四
【組成】馬齒莧、苦參各35克,陳艾葉25克。
【用法】上藥水煎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祛風。
【適應證】蟲咬皮炎。
【說明】馬齒莧,解癰腫熱痛,有較好的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至於苦參、艾葉則能燥濕祛風。
方五
【組成】茶葉6克。
【用法】將茶葉泡水,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蟲咬皮炎。
【說明】茶葉曆來被視作清熱解毒的佳品,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茶葉浸劑或煎劑對各類細菌有抑製作用,並能收斂及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故蟲咬皮炎患者不妨一試。
方六
【組成】黃柏6克,玄明粉3克。
【用法】上藥煎水,待冷後淋洗患部,每日4~6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蟲咬皮炎。
【說明】黃柏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藥理學研究亦表明,黃柏所含的小檗堿有強烈的殺菌、殺蟲作用。玄明粉,有消腫毒的功效。
方七
【組成】苦參、蒲公英、甘草、地膚子各30克,連翹、野菊花、紫背天葵、蛇床子、白鮮皮各1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外洗患處,每日3或4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蟲咬皮炎。
【說明】方中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燥濕、祛風、止癢,蒲公英、連翹、紫背天葵清熱、解毒、消腫,甘草調和諸藥,並有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