瞼緣炎
瞼緣炎俗稱“爛眼邊”,中醫叫“瞼弦赤爛”,臨床上初起時瞼緣微紅,漫生透明皰疹,癢痛時作,以後皰疹破裂糜爛,或有結痂等。其病多因脾胃濕熱蘊積或內夾心火,複受風邪,風熱濕邪聚於胞瞼而發,故治療以祛風、除濕、清熱為主。
方一
【組成】苦參15克,五倍子、黃連、防風、荊芥穗、玉竹各10克,章丹3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用紗布過濾,取藥汁備用。治療時,用藥棉蘸藥液洗患眼。每日3次,每劑可洗3天。
【功用】清熱滲濕,化腐生肌。
【適應證】瞼緣炎。
【說明】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之藥。配伍五倍子、章丹化腐生肌,黃連清火,防風、荊芥疏散風邪,玉竹養陰以防苦寒傷津。
方二
【組成】苦參、當歸、川芎各12克,五倍子、荊芥、防風、黃連各10克,銅綠1.5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為末,以薄荷適量煎湯,以湯調末製丸如彈子大,臨用以熱水化開,洗眼。每日3次。
【功用】燥濕祛風,清熱化瘀。
【適應證】瞼緣炎。
【說明】本方較上方增加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故較適宜於瞼緣炎證屬熱毒瘀滯者。
方三
【組成】銅青1克,防風、杏仁各6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為末,臨用時用熱水浸泡,洗浴眼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退翳,去腐斂瘡。
【適應證】瞼緣炎。
【說明】銅青即銅綠,為銅器表麵經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後生成的綠色鏽衣。性味酸澀,有明目功效。
方四
【組成】大青鹽4.5克,苦參、菊花、馬尾連、白鮮皮、蛇床子各9克,防風12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將藥汁倒入壺內。使用時,閉住壺嘴,將患眼對準壺口熏蒸之,待溫時,用藥棉蘸藥水洗患處。每日熏洗2或3次,至愈為止。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瞼緣炎。
【說明】大青鹽有明目的功效,主治目痛。配伍苦參、白鮮皮清熱燥濕,菊花清熱疏風,防風、蛇床子祛風除邪。馬尾連即黃連,亦有清熱瀉火明目的功效。
方五
【組成】苦參20克,黃連7克,黃柏12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沸,過濾取汁,洗滌眼瞼患處。每日洗3次,每劑洗2日。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止癢。
【適應證】瞼緣炎。
【說明】本方以清熱燥濕的苦參為主藥,輔以黃連、黃柏增強瀉火解毒的作用,故適用於瞼緣炎風熱毒盛者,出現紅腫熱痛較劇,伴有糜爛滲出等症。
方六
【組成】菊花、燈心草、艾葉、黃柏各15克。
【用法】將上藥用絹布包煎,取藥液淋洗眼部。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散風,利尿除濕。
【適應證】潰瘍性瞼緣炎,眥部瞼緣炎。
【說明】菊花功能疏風、解毒、明目,藥理學實驗表明其有抗病原體作用。燈心草能導熱下行,艾葉、黃柏燥濕解毒,亦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
方七
【組成】皮硝、紅棗各500克,黃連末適量。
【用法】將皮硝用滾水泡化,澄清,去渣。將紅棗去核,入硝汁內浸1日,取出曬幹,再浸,如此數次,以汁盡為度。於紅棗內裝入黃連末,將棗合之,勿令泄氣。臨用時取棗1個,人滾開水內泡之,不時洗眼患處。
【功用】清心瀉火,燥濕解毒。
【適應證】瞼緣炎。
【說明】皮硝又名樸硝,外用化水點眼或煎熏洗,能明目消翳,愈目疾紅腫。配伍紅棗健脾燥濕,黃連清心瀉火。
方八
【組成】苦參、黃柏、野菊花、大黃各30克,黃連20克,防風、皮硝(芒硝)各15克。
【用法】上藥除皮硝外,加清水1000毫升,文火煮沸20分鍾後,取藥液過濾,再加水500毫升煮沸15分鍾後,取藥液過濾,二汁混合約450毫升,連續煮沸,並投放皮硝,俟融化後,置露天處1夜,再過濾取汁貯瓶,備用。臨用時用酒盅1隻,加入藥液20毫升,投入沸水中加溫後,以消毒紗布蘸藥水洗患處。每日洗2次,至愈為止。
【功用】清熱,解毒,祛濕。
【適應證】眼瞼濕疹、瞼弦潮紅赤爛並有黏液滲出者。
【說明】方中苦參、黃柏清熱燥濕,大黃、黃連清熱解毒,野菊花、防風疏風清熱,皮硝作用已如上所述。
結膜炎
結膜炎是指眼結合膜因各種因素發生的急性炎症,包括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假膜性結膜炎、流行性結膜角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等,俗稱“紅眼病”,中醫稱“天行赤熱”、“暴發火眼”。其發病突然,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有黏性分泌物,畏光流淚等,多因風熱毒邪或癘氣所致。
方一
【組成】食鹽3克。
【用法】將鹽加入1碗水(約300毫升)中,待其涼後倒入小壺中,以之衝洗患眼,或用紗布浸鹽水,濕敷患眼。
【功用】清火,涼血,解毒。
【適應證】急性傳染性結膜炎。
【說明】食鹽性味鹹寒,有清火、涼血、解毒之功,能除風邪明目,適用於急性傳染性結膜炎。
方二
【組成】鮮荸薺數個。
【用法】將鮮荸薺洗淨去皮,搗爛,用消毒紗布擠汁以洗患眼。
【功用】清熱,涼肝。
【適應證】急性傳染性結膜炎。
【說明】荸薺性味甘、寒,能消風毒、明耳目,故本方能有效地治療急性傳染性結膜炎。
方三
【組成】當歸、明礬各5克,芒硝、菊花各12克,花椒10克,川大黃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2次,再將兩次藥液混合人碗中,用毛巾將碗圍之以保溫,囑患者睜眼俯碗上,趁熱先熏後洗目。每次不少於30分鍾,長則更好。藥不熱時可加溫。每日熏洗3次。
【功用】清熱散風,消腫止痛。
【適應證】急慢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當歸活血化瘀消腫,明礬、芒硝燥濕解毒,菊花疏風清熱,解毒明目,花椒溫中止痛,大黃具清熱瀉火之功。諸藥合用,對治療急慢性結膜炎有較好療效。
方四
【組成】金銀花、菊花、蛇床子各30克,大青葉4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過濾去渣取汁,備用。臨用時,趁熱熏蒸患眼,稍溫時用毛巾蘸水洗之,最後用毛巾浸藥水溫敷患眼。每日熏洗及敷2次,每次20分鍾。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金銀花、大青葉清熱解毒;蛇床子散寒祛風、燥濕殺蟲止癢;菊花消腫明目。諸藥合之,使此方作用更明顯。
方五
【組成】金銀花20克,菊花、連翹、刺蒺藜、赤芍各12克,紅花、薄荷、蟬蛻各9克,蒲公英24克,酒浸大黃3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離火,用藥蒸氣熏患眼(不要靠得太近,防止熱氣灼傷)。再過濾去渣,待溫時洗患眼。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蒲公英、金銀花、菊花、連翹清熱解毒作用顯著;紅花、酒、大黃活血化瘀;赤芍消腫止痛;白蒺藜、蟬蛻祛風明目;配以薄荷清輕涼散。故此方適用於急性結膜炎,目赤腫癮較劇者。
方六
【組成】秦皮、川黃柏、川椒各9克,薄荷、荊芥、防風各6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小盆內,趁熱熏蒸患眼。待溫時用紗布蘸藥水洗之。每次熏洗20~30分鍾,每劑可煎用2次。
【功用】清熱明目。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秦皮、川黃柏清熱解毒,清肝明目;荊芥、防風祛風解毒;川椒溫中,其止痛作用明顯;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諸藥合用,清熱明目,故本方能有效地治療急性結膜炎。
方七
【組成】防風、夏枯草各6克,白菊花、連翹各12克,板藍根18克,桑葉、金銀花、黃芩、白茅根各9克,蟬蛻4.5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2次。頭煎內服;二煎用紗布過濾,取液洗眼。每日洗3~5次。
【功用】疏風清熱。
【適應證】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自菊花、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均有清熱解毒作用;白茅根、黃芩瀉火止血;防風祛風解表;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結;桑葉、蟬蛻則有明目作用。諸藥合用,對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有較好療效。
方八
【組成】陳皮、烏梅、明礬、菊花、防風、冰片各4克。
【用法】上藥除冰片外,加水煎沸,將藥液倒入小盆內(每次洗時加入冰片攪勻),趁熱先熏蒸,後用藥棉蘸水洗眼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菊花清熱解毒;明礬、防風具有燥濕止痛作用;陳皮理氣調中;烏梅生津;冰片透邪外出,開竅醒神。故本方適用於急性結膜炎的治療。
方九
【組成】甘菊、桑葉、生地黃、夏枯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4.5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過濾取汁先熏後洗患眼。每日2次,每日1劑。
【功用】疏風清肝,養陰明目。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羚羊角,有明目,益氣之功效,能定心神,消水腫,去瘀血。配以桑葉、甘菊清熱解毒;生地黃、夏枯草清瀉肝火;薄荷清利頭目。
方十
【組成】黃連15克,青黛5克,大棗(去皮核)20枚,淡竹葉、梔子仁、車前草各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將藥液過濾後倒入碗內,備用。使用時用藥棉簽蘸藥水反複洗患眼,每日洗6或7次,以愈為度。
【功用】清熱祛濕,消腫退赤。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青黛有清熱解毒、涼血散腫作用;車前草清肝明目;淡竹葉、梔子、黃連燥濕瀉火;配以大棗補中益氣,使本方作用更為全麵,故治療急性結膜炎效果良好。
方十一
【組成】麻黃、川烏、紅花各8克,細辛4克,白茅根、炒苡仁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煮沸後,過濾取汁,趁熱熏洗患眼。
【功用】宣肺散風,健脾利濕。
【適應證】春季卡他性結膜炎。
【說明】方中麻黃、細辛、川烏疏散風寒,並有明顯的利濕作用,且能止癢;白茅根、炒苡仁清熱利濕,且有健脾之功,脾健濕能運,濕去則病除;紅花化瘀通絡,配諸藥以行其滯。熏洗患部,既可加速眼周圍血液循環,又可增加藥物的滲透力,使凝滯之血脈流通,加強藥物的疏風止癢能力。
方十二
【組成】板藍根、連翹、梔子、荊芥、防風、野菊花、桑葉、杭白菊各10克,黃連、秦皮各6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煎沸過濾取汁,趁熱熏洗眼部,每次1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急性結膜炎(暴發火眼)。
【說明】方中板藍根、連翹、黃連、荊芥疏散風熱,諸藥合用,通過熏洗,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眼部,不僅藥物作用發揮充分,還可使眼部之氣血流暢,疏通經絡,祛邪導滯,起到防治效果。
瞼腺炎
瞼腺炎(麥粒腫)是細菌侵入瞼緣皮脂腺或瞼板腺後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俗稱“偷針”、“針眼”。臨床初起眼瞼生一小結,局部輕微癢痛,繼則紅腫熱痛而拒按,輕者數日內可自行消散,較重者可出現膿點,潰破排膿可愈。其病多由外感風熱毒邪或過食辛熱,脾胃蘊熱上蒸而致。
方一
【組成】食鹽15克。
【用法】將食鹽以500毫升開水溶解,待溫,以消毒紗布蘸鹽水先洗患處,繼按濕敷法敷於患處,輕者3~5小時換1次,重者1~2小時換1次,3天為1個療程,病愈則停用。
【功用】清火,涼血,解毒。
【適應證】麥粒腫。
【說明】食鹽性味鹹寒,有祛風明目,去皮膚風毒,故以清淨之鹽開水洗患處並加濕敷,對治療因火熱邪毒而致的麥粒腫有一定療效。
方二
【組成】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腫節風各等量。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先取藥汁200毫升,分2次內服。再將餘藥汁過濾倒入碗內,趁熱先熏後洗患眼。最後將毛巾浸透,熱敷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麥粒腫紅腫疼痛。
【說明】地丁草、腫節風有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的作用;再配伍野菊花、蒲公英,作用機製相似,故此方對治療麥粒腫紅腫疼痛療效顯著。
方三
【組成】桑葉、菊花、連翹、生地黃各12克,黃連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湯去渣,先熏後洗。每日2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散風,消腫止痛。
【適應證】麥粒腫。
【說明】方中黃連有清熱消腫作用;桑葉疏風清熱;菊花、連翹清熱解毒;生地黃涼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散風、消腫止痛之功,故此方可用於治療麥粒腫。
方四
【組成】蒲公英、金銀花各15克,白芷、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藥煎水,倒入小口瓶中,趁熱先熏患眼,待稍涼後過濾去渣,取一半藥液口服,另一半藥液洗眼。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適應證】麥粒腫。
【說明】方中白芷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作用;赤芍涼血而祛瘀;蒲公英、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顯著。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
方五
【組成】桑葉、菊花、金銀花各15克,黃連、防風、當歸、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熬後,過濾去渣,用此藥汁按熏洗法操作,先熏後洗患眼。每次15~20分鍾,每日2或3次,3天為1個療程或至病愈停用。
【功用】散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麥粒腫。
【說明】方中桑葉、菊花疏風清熱;金銀花解毒、涼血;防風祛風解毒;當歸、赤芍活血化瘀;黃連具瀉火解毒作用。故本方可用於麥粒腫的治療。
沙眼
沙眼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可通過毛巾等物傳染。早期多無症狀,在眼瞼內可見小顆粒濾泡或乳頭,結膜輕度充血發紅,繼則可並發其他眼病而影響視力。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熱毒邪,內兼脾胃濕熱蘊積,壅滯經絡,氣血失和所致。
方一
【組成】雪白鹽花5克。
【用法】將鹽溶於500毫升溫開水中,頻以洗眼。
【功用】清火,解毒。
【適應證】沙眼目中淚出。
【說明】食鹽具有清火解毒功能,清熱滲濕,明目,故本法可療沙眼。
方二
【組成】六月雪100克,夏枯草60克。
【用法】上藥加水同煎,過濾去渣,取藥液洗眼。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消腫,清熱解毒。
【適應證】沙眼。
【說明】六月雪,功能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民間常以本品煎熏洗;治療目赤腫痛。夏枯草功能清肝明目,藥理學實驗證實,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
方三
【組成】晚蠶沙30克。
【用法】將蠶沙煎湯去渣,待溫後洗眼。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適應證】沙眼。
【說明】蠶沙功能祛風除濕,活血定痛。用蠶沙湯可治療爛弦風眼,迎風流淚等症,對沙眼確有一定療效。
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