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清熱燥濕。
【適應證】口腔潰瘍。
【說明】黃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清火殺菌之功效,並能促講潰瘍麵收斂。
咽喉腫痛(咽炎)
咽喉腫痛是指咽部紅腫疼痛,或微紅咽癢不適等為主要症狀的急慢性咽炎。中醫臨床上可分為虛實兩類:實證多因風熱邪毒結於咽喉所致;虛證多由肺腎虧損,津液不足,虛火上熏咽喉所致。
方一
【組成】絲瓜1個。
【用法】將絲瓜研汁,灌入喉內。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喉閉腫痛。
【說明】絲瓜,其性味甘涼,功擅清熱解毒涼血,故以其汁灌入喉內,可治咽喉腫痛。
方二
【組成】荊芥、防風、金銀花、甘草、薄荷、冰片、鹽梅各3克。
【用法】上藥煎湯,漱口,並用冰硼散少許吹喉。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適應證】咽喉腫痛。
【說明】方中防風、荊芥疏風散邪,配伍薄荷、金銀花疏風解毒清熱,鹽梅、甘草利咽解毒,諸藥合用,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
方三
【組成】桑葉、玄參、丹皮、牛蒡子各12克,麥冬30克,生石膏20克,薄荷5克。
【用法】上藥水煎,含漱5分鍾,每日3次,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養陰清肺,降火解毒,清利咽喉。
【適應證】慢性咽炎。
【說明】方中玄參、生石膏、麥冬滋陰清熱降火,桑葉、牛蒡子、薄荷清熱解毒散結,丹皮涼血散瘀。諸藥合用,養陰清肺、降火解毒、清利咽喉,故對“虛火上炎、內痹於喉”的慢性咽炎,有較好的療效。
鼻竇炎
鼻竇炎是由於某些致病因素引起鼻竇發生炎症的一種疾病,有急慢性之分。慢性均由急性轉變而來。臨床以鼻塞、流膿涕及頭痛、頭昏等為主症。鼻竇炎屬中醫“鼻淵”範疇,外感風熱毒邪,壅塞肺竅,則成風熱鼻淵;濕熱之邪,內傷肝膽,循經上犯,則成膽熱鼻淵。
方一
【組成】蒲公英30克,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白芷、蒼耳子、藿香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劑,煎2次,每次煎藥用蒸氣熏鼻(蒸氣吸入鼻腔,不要靠得太近,防止熱氣灼傷)10分鍾,每劑藥液不得少於400毫升。
【功用】疏風清熱,化濁通竅。
【適應證】鼻竇炎風熱上犯型。(症見鼻塞、流黃涕、頭痛、頭昏,伴有發熱、咽痛、口渴等外感症狀。)
【說明】方中金銀花、連翹、菊花清熱解毒;蒲公英瀉火排膿,消腫止痛;薄荷、甘草解毒;白芷芳香上達空竅,排膿生肌;蒼耳子通鼻竅。
方二
【組成】蒲公英30克,金銀花、魚腥草、連翹、黃柏、黃芩、藿香、桔梗、蒼耳子各12克,白芷、川芎各6克,苡仁20克。
【用法】上藥水煎,蒸熏鼻腔10分鍾,不要靠得太近,防止熱氣灼傷。
【功用】清熱化濕,排膿通竅。
【適應證】鼻竇炎膽熱移腦型。(症見鼻塞、流黃涕、有臭味、嗅味減退、頭脹痛而重,伴胃納呆、口苦咽幹、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說明】方中金銀花、連翹解毒清熱;黃芩、黃柏燥濕,蒲公英、魚腥草排膿消腫;川芎、白芷、蒼耳子祛風通竅;苡仁祛濕消膿;藿香祛濕辟穢,亦為治療鼻淵之要藥;桔梗化痰濁,並載藥上行而達病所。
方三
【組成】麻油30毫升,蒼耳子3克。
【用法】將蒼耳子搗爛,置於鋁杯中,加麻油入內,再以文火煮沸,去渣冷卻,倒入小瓶中備用。用時以棉簽蘸藥液塗鼻腔內,每日3次,1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散風,通竅,解毒。
【適應證】鼻竇炎。
【說明】麻油能去頭麵遊風,而蒼耳子則有散風祛濕的功效,兩藥均可治療鼻竇炎。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身體某些過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現的鼻黏膜水腫、黏液腺增生等一種異常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臨床以陣發性鼻癢、痙攣性噴嚏、鼻塞及大量清水涕、嗅覺障礙等為主要症狀,常在晨起時發作。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肺氣虧虛,衛氣不固,外感風寒之邪所致。
方一
【組成】通草、細辛、附子各3克,辛夷6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倒入壺中,將鼻孔對準壺口熏洗。
【功用】辛散風寒,芳香通竅。
【適應證】過敏性鼻炎。
【說明】方中細辛、辛夷芳香透竅,善通鼻塞,通草亦有通鼻竅的作用。附子其性善走,故有溫通鼻竅之功。
方二
【組成】人參10克,白術7克,幹薑5克,細辛、炙甘草各3克,苯海拉明1.25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取液加入苯海拉明,趁熱熏洗鼻部。
【功用】培土生金。
【適應證】過敏性鼻炎。
【說明】平素肺氣虛,衛外不固,又感外邪而致,故方中以人參、幹薑、白術、炙甘草共同振奮脾陽,間接補益肺氣;入細辛發揮祛風通竅的功效;加用苯海拉明以脫敏,是中西醫合用之法。
方三
【組成】當歸、川芎各15克,細辛5克,薄荷3克,白芷、辛夷各1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取汁趁熱熏洗鼻部。
【功用】活血通竅,辛散風寒。
【適應證】過敏性鼻炎。
【說明】方中藥物均有祛風散寒、辛香通竅之功。當歸在現代臨床上常用以治療鼻塞。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臨床上分單純性、肥厚性和萎縮性等幾種。單純性鼻炎以鼻塞多涕(半透明狀)為特征,肥厚性鼻炎以鼻塞重(持續性)、涕稠量少為特征,萎縮性鼻炎以鼻塞日久,鼻幹流膿涕為特征。中醫認為,本病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或膽經鬱熱,或脾胃濕熱所致;虛證多為肺氣虛寒,脾氣虛弱所致。
方一
【組成】鵝不食草、玄參各30克,蒼耳子、訶子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熏洗鼻部,每日1次。
【功用】祛風,勝濕,通竅。
【適應證】慢性鼻炎。
【說明】鵝不食草又名石胡荽,能通鼻竅,故主治鼻塞。l臨床證實,本品治療鼻炎確能減輕症狀。
方二
【組成】蒼耳子、辛夷、白芷、槁本、川芎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汽霧吸入,每日1次。
【功用】祛風通竅。
【適應證】慢性鼻炎。
【說明】辛夷,通鼻塞,涕出。臨床研究表明,本品治療慢性鼻炎有較好療效,一般治療4或5次後鼻通氣情況即好轉,尤其對肥厚性鼻炎收斂作用較明顯,配伍蒼耳子等亦有類似功用。
鼻疳
鼻疳是指鼻前孔附近肌膚為風熱濕邪侵襲,引起紅腫、糜爛,甚則結痂流涕等的病症,相當於西醫的鼻前庭炎。一般多見於小兒。
方一
【組成】五倍子15克。
【用法】上藥以好酸醋煲熱,趁熱氣熏鼻,每日熏3或4次,連熏3~4日。
【功用】消腫殺蟲,收斂止癢。
【適應證】鼻疳。
【說明】五倍子,燥濕,收斂,殺蟲。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菌收斂作用。
方二
【組成】香油、玄參各適量。
【用法】將玄參研成細末,同香油調成糊狀,然後以棉簽蘸藥塗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滋陰降火,解毒消腫。
【適應證】鼻疳。
【說明】香油敷一切惡瘡疥癬,而玄參,主治癰腫,兩者相合,對因肺感風熱所致之鼻疳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鼻出血
鼻出血,是多種疾病常見的症狀,一般多因肺經熱盛,或胃熱熾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出血多發於春秋季節,以兒童、青壯年較為多見,出血亦多為單側。除外傷所致外,鼻出血可分局部性和全身性兩類。局部性多因炎症、鼻中隔畸形、腫瘤等;全身性多見於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血液病等。婦女的倒經亦屬鼻出血之列。
方一
【組成】鮮藕節適量。
【用法】將鮮藕節搗爛絞取汁,以棉簽蘸汁塗洗鼻中。
【功用】清熱涼血,消瘀止血。
【適應證】鼻出血不止。
【說明】藕節,其性味甘澀而平,具有止血、散瘀之功效。故搗汁塗洗鼻中,有清熱涼血、消瘀止血之功。若配合內服其汁,則效更佳。
方二
【組成】蔥白1把,黃酒適量。
【用法】將蔥白搗絞取汁,和黃酒入內,然後用棉簽蘸汁塗洗鼻中。
【功用】散瘀,止血。
【適應證】鼻出血。
【說明】蔥汁性味辛溫,功能散瘀血、止血;而黃酒也有通血脈之功,故本方適用於瘀血阻滯絡脈,以致血液不得歸經而出現的鼻出血。
方三
【組成】蘿卜適量,黃酒少許。
【用法】將蘿卜搗絞取汁,取半盞,和入黃酒,用棉簽蘸汁塗洗鼻中。
【功用】清熱,散瘀,止血。
【適應證】鼻出血不止。
【說明】蘿卜即萊菔,其性味辛甘而涼,有去邪熱氣之功,塗洗鼻中,可收清熱散瘀止血之效。
牙痛
牙痛是多種牙齒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見症狀,如牙周炎、齲齒等。牙痛性質多呈陣發性劇痛和隱隱作痛,或痛處固定,或痛無定處,每遇冷熱、酸性食物的刺激而加重。中醫認為,牙痛多由風熱、胃火所致,如老年腎虛,亦可見虛火牙痛。
方一
【組成】米醋500毫升,枸杞白皮500克。
【用法】將兩物共煮取汁250毫升,以之含漱。
【功用】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適應證】牙痛。
【說明】米醋散瘀解毒的作用較著,散瘀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解毒能抑製和殺滅病菌,故頗宜於齲齒、牙周炎、牙齦炎等所引起的牙痛;枸杞白皮即地骨皮,其功效長於清熱涼血,兩藥配伍,對因火熱而致的牙痛頗為適宜。
方二
【組成】鮮馬齒莧1把。
【用法】將馬齒莧洗淨,嚼汁漬之,即日腫消。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
【適應證】牙齒腫痛。
【說明】馬齒莧為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之良藥,外科療瘡腫毒的治療每多取用之。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殺滅和抑製作用。本方以之嚼汁,使藥液浸漬患處,能收抗菌消炎止痛之效,故對牙周炎、牙齦炎等引起的牙痛,有良好的效果。
方三
【組成】胡麻60克。
【用法】以水500毫升,煮胡麻取汁250毫升,含漱吐之。
【功用】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牙齒腫痛。
【說明】胡麻即黑芝麻,其作用除能補肝腎、潤五髒外,還有解毒消腫止痛之功,以本品煎汁漱口,能有效地治療牙周炎、牙齦炎、齲齒等引起的牙齒腫痛。
方四
【組成】黑木耳、荊芥各等份。
【用法】上藥煎湯漱口,痛止即住。
【功用】祛風,涼血,止痛。
【適應證】各種牙痛。
【說明】黑木耳為滋補佳品,亦可用治牙痛、血痢、痔瘡等症,因其有滋陰清火、涼血散血的功效;荊芥乃祛風止痛之良藥。故本方適用於各種牙痛,對風熱牙痛尤為有效。
方五
【組成】龍膽草、升麻、防風、甘草各10克,細辛5克。
【用法】上藥用開水衝泡取汁,或加水煎沸取汁,俟冷備用。用時取上列藥汁,分數次含在牙痛處,時常鼓漱約10多分鍾。含熱後吐之,再換冷藥水含漱。
【功用】清熱泄火,疏風止痛。
【適應證】風、火、蟲所致牙痛。
【說明】升麻解毒止痛作用明顯,解毒能抑製和殺滅細菌;龍膽草清熱瀉火,防風疏風散邪,細辛疏風止痛,並能散胃中鬱火,甘草調和諸藥之性。
方六
【組成】獨活、當歸、川芎、蓽撥、黃芩各9克,細辛、丁香、甘草各3克。
【用法】上藥水煎2次,二汁混合備用。俟冷含漱5分鍾後再吞服,每次2~3口,每日含6或7次。
【功用】祛風活血,消炎止痛。
【適應證】齲齒痛。
【說明】方中獨活祛風散邪,當歸、川芎活血化瘀,黃芩清熱解毒,蓽撥、細辛、丁香芳香祛邪,並有較強的止痛作用,甘草解毒,並調和諸藥之性。
方七
【組成】倒垂柳樹白皮50克,細辛5克,苦參15克,水豆腐100克。
【用法】先將垂柳樹白皮切碎,放入沙鍋內,加清水1000~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汁入鍋內,再入細辛、苦參、水豆腐煎沸,取汁備用。用前,先用牙刷蘸牙膏刷牙,使牙縫保持清潔,再取藥汁含漱2~5分鍾後吐出,連含漱3次,每日含漱9次。
【功用】清熱消腫,殺蟲止痛。
【適應證】齲齒痛。
【說明】柳白皮功能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治風蟲牙痛。配伍苦參清熱燥濕,細辛止痛,水豆腐消腫,其效更佳。
方八
【組成】露蜂房、野菊花、薄荷葉各10克,細辛6克,川椒3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300毫升,煎成200毫升,過濾取汁,待溫含漱,反複幾遍,隨吐隨含,每小時1次。
【功用】消炎止痛。
【適應證】風火牙痛。
【說明】露蜂房,以毒攻毒,兼殺蟲之功耳。臨床研究表明,本品具有去腐生肌、消炎止痛作用。
方九
【組成】蛇床子12克。
【用法】上藥煎湯,熱漱之,並口含5~10分鍾。
【功用】祛風殺蟲止痛。
【適應證】風火牙痛。
【說明】蛇床子有祛風殺蟲作用,取其藥汁熱漱,局部吸收快,止痛效果也快。
方十
【組成】白蒺藜20克,食鹽2克。
【用法】上藥水煎,得藥液30毫升,入食鹽溶化,口含藥液漱口5~10分鍾。
【功用】散寒止痛。
【適應證】牙齒動搖疼痛。
【說明】白蒺藜能散濕破血,消癰腫,散瘡毒。以本品溫漱能治療牙齒動搖疼痛。
方十一
【組成】細辛、升麻、丹參、生石膏各12克。
【用法】水煎取汁,含漱,不拘次數。
【功用】清胃瀉火,活血止痛。
【適應證】牙痛(胃火)。
【說明】方中石膏清胃瀉火,丹參活血消腫,細辛散邪止痛,升麻則能散胃中鬱火,是為反佐之法,故對胃火牙痛有較好的療效。
方十二
【組成】生石膏、生地黃、三七、細辛、大黃、知母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研成粗末,使用時取粗末20克,放瓷杯內,加100~150毫升水,煎煮10~15分鍾,放溫後含漱藥液,每次含3~5分鍾,待疼痛緩解後繼續含漱5~10分鍾吐出。
【功用】清瀉火熱。
【適應證】牙髓炎引起的牙痛。
【說明】方中石膏、生地黃、知母、大黃等取其清瀉火熱,直折火勢之效;三七既活血,又止痛,而細辛等為治牙痛之要藥,采用含漱方法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局部發揮作用。
方十三
【組成】黑大豆、黃酒各適量。
【用法】黑大豆煮酒,頻頻漱口。
【功用】活血,祛風,止痛。
【適應證】牙痛。
【說明】黑大豆有活血祛風解毒的作用,本方以之配合善於活血止痛的黃酒共煮,取汁漱口,有良好的活血祛風止痛效果,適宜於各類牙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