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木賊草、石決明各30克,青葙子、桑葉、菊花各15克,枸杞子10克,薄荷6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洗浴眼部。每日2次,每日1劑。
【功用】清肝明目,散熱退赤。
【適應證】沙眼。
【說明】木賊草能益肝膽而明目。臨床實踐亦證實,本品治療目痛、淚多等症有效。
方五
【組成】白礬、皮硝(芒硝)、爐甘石各6克,龍膽草9克,杏仁7枚,烏梅5個,明礬3克,菊花6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後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瓷碗內,稍溫時洗患處。每日洗5或6次。
【功用】清熱解毒,收斂止癢。
【適應證】一切新老沙眼癢甚。
【說明】方中白礬、皮硝功能清熱燥濕,收斂解毒;龍膽草清肝膽之火,利濕消腫;爐甘石清熱消炎;杏仁、烏梅亦有明目之功;菊花清熱疏風,明目作用較強,並能引藥上行達病所。
方六
【組成】桑葉12克,玄明粉6克。
【用法】上藥煎沸5分鍾,去渣,澄清過濾,取汁備用。每日洗眼2次。
【功用】清熱散風。
【適應證】浸潤進行期沙眼。
【說明】桑葉,功能除濕祛風明目。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抗病毒、鉤端螺旋體作用。玄明粉亦有清熱燥濕收斂的功效。
方七
【組成】枯礬6克,黃連3克,木賊5克。
【用法】上藥水煎過濾趁熱熏洗眼部。每晚1次,1劑可熏洗1周,下次熏洗時需加熱,如患者感覺刺激,可酌加適量開水再用。
【功用】清肝明目。
【適應證】浸潤進行期沙眼。
【說明】枯礬功能燥濕收斂解毒,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並有凝固蛋白質及收斂作用。
方八
【組成】白菊花、金銀花、桑葉、冰片、白礬各9克。
【用法】上藥共水煎濃過濾待涼,每日早中晚各洗1次。
【功用】祛風消腫,清熱解毒。
【適應證】沙眼。
【說明】方中菊花清熱明目,金銀花清熱解毒,諸藥合用,有祛風消腫、清熱解毒功效。
淚囊炎
淚囊炎是因沙眼、鼻竇炎、結核等原因引起鼻淚管阻塞,淚囊裏淚液瀦留,並繼發細菌感染所致。症見經常流淚及視物模糊、眼部燒灼感等,用手指壓迫淚囊處常有膿液或黏液由淚點流出。中醫稱為“眥漏”,多因風熱外侵,或心肺熱毒上攻所致。
方一
【組成】五倍子、五味子、膽礬各7克,精鹽2克。
【用法】將前3味藥放入沙鍋內加水2碗,煎至1碗,用紗布過濾3次去渣,將精鹽下入濾液中,再煎片刻即可。每日用藥液洗眼3~5次。
【功用】燥濕收斂。
【適應證】淚囊炎。
【說明】五味子能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主瞳子散大。用其煎湯洗眼目,消赤目止疼,專為收斂之劑。
方二
【組成】桑葉、菊花、金銀花、防風、歸尾、赤芍、黃連各等量。
【用法】上藥水煎過濾去渣,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眼部患處。
【功用】散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淚囊炎。
【說明】桑葉功能疏風清熱明目,菊花、金銀花、防風均有清熱疏風之功,當歸、赤芍活血化瘀,黃連清熱解毒。
方三
【組成】板藍根20克。
【用法】將上藥洗淨,加清水煎40分鍾,待涼至30℃時,沉澱過濾,即成4%溶液,用6號針頭注射器抽入50毫升衝洗淚道。每日衝洗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急慢性淚囊炎。
【說明】板藍根功能清熱解毒。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鉤端螺旋體病毒作用。
方四
【組成】鮮蒲公英60克(幹品30克)。
【用法】上藥加水3茶杯,煎取2茶杯,過濾,用消毒棉花蘸藥汁洗眼,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淚囊炎。
【說明】蒲公英是清熱解毒的傳統藥物,近年來通過進一步研究,證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多種感染性炎症。
角膜翳(潰瘍)
角膜翳是由於角膜炎症或外傷遺留的瘢痕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範圍的角膜混濁。如為彌漫性、淺在性混濁稱“角膜雲翳”,稍厚者稱“角膜斑翳”,更深更厚的白色瘢痕組織稱“角膜白斑”。如角膜異物繼發感染可成“角膜潰瘍”。
方一
【組成】秦皮、黃柏、黃連、黃芩、決明子、玉毛竹各18克,梔子9克,大棗5枚。
【用法】上藥加水煎數沸,取澄清藥液備用。使用時患者仰臥,用藥液洗患眼。每日洗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退翳明目。
【適應證】角膜翳。
【說明】方中秦皮,主目中青翳白膜。黃柏、黃連、黃芩、梔子清熱解毒;決明子清肝明日。配以大棗補中益氣,玉毛竹滋陰潤肺,使本方作用更為全麵。
方二
【組成】秦皮、升麻、黃連各3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至濃汁,紗布過濾,取汁澄清,備用。臨用時,用消毒後的注射針管吸取藥液適量,衝洗患眼,如屋漏雨狀。反複衝洗之,每日衝洗5或6次。
【功用】升清降濁,清熱明目。
【適應證】傷寒目翳。
【說明】秦皮主要作用是清肝明目,再配以升麻、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故本方適用於傷寒目翳症。現代臨床實踐證實,本方對角膜潰瘍等眼科疾病確有一定療效。
方三
【組成】蒲公英、四季青、黃芩、野菊花各30克。
【用法】上藥水煎過濾,熏洗患眼。每次20分鍾,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角膜潰瘍。
【說明】此方中四味藥均為清熱解毒之藥,四藥合之,使其功能更為顯著,故可適用於角膜潰瘍的治療。一般用藥3~4日即可治愈或症狀減輕。
方四
【組成】野菊花、白蒺藜各9克,青葙子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10分鍾,將藥汁過濾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眼。每日早、午、晚各1次。
【功用】清肝明目。
【適應證】角膜潰瘍。
【說明】方中白蒺藜、青葙子清肝、明目、祛風;野菊花清熱解毒。三藥配伍,對治療角膜潰瘍有較好療效,亦即中醫所謂“目為肝之竅”、“治目先治肝”之意。
方五
【組成】桑葉、菊花、金銀花、防風、當歸、黃連、赤芍各適量。
【用法】上藥煎湯過濾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患眼。
【功用】清肝明目,涼血解毒。
【適應證】角膜潰瘍。
【說明】方中桑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菊花、金銀花、黃連清熱解毒;防風祛風解毒,止痛;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故此方可用於治療角膜潰瘍。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是由於瞼裂部球結膜受風沙、灰塵的長期刺激所引起的角膜、結膜變性。多在鼻側瞼裂部分的角、鞏膜緣處出現一塊三角形的增厚組織,並有向角膜中央爬行的趨勢,如已遮蓋瞳孔也可影響視力。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心肺兩經風熱壅盛所致。
方一
【組成】川黃連、杏仁各3克,歸尾、赤芍、地膚子、菖蒲各6克,羌活1.5克,白礬1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500毫升煎沸後,用紗布過濾取汁,倒入碗內,稍涼即用幹淨布蘸藥液洗患眼。每日洗3次。
【功用】清熱祛濕,化瘀通絡。
【適應證】胬肉菌毒。
【說明】方中黃連清熱解毒,菖蒲、白礬燥濕,當歸、赤芍活血化瘀,地膚子祛風除濕,羌活疏風通絡。
方二
【組成】鮮紫背浮萍60克,冰片1克。
【用法】先將鮮浮萍放入冷水中漂半日,再撈起瀝幹水,研至極爛,用細紗手帕包裹絞汁,取汁10毫升加入研極細之冰片,攪拌和勻,貯瓶備用。使用時每以滴管吸取適量,滴入患眼內眥角1滴浸洗之,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滴洗,以胬肉消失為止。
【功用】解毒消胬。
【適應證】翼狀胬肉。
【說明】浮萍,能祛濕熱。主治目赤翳膜。配伍冰片清熱解毒,其效更佳。
近視
近視是指眼球在靜止狀態下,來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係統,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後,為屈光不正之一種,有真性、假性之分,經驗光檢查有負屈光度為真性近視,散瞳驗光後無明顯負屈光度為假性近視。運用藥浴療法對假性近視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方一
【組成】夏枯草、紅花、菊花各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過濾取汁先熏後洗眼部,每日1次。
【功用】疏風清熱,清肝明目。
【適應證】近視。
【說明】方中菊花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作用;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鬱結;紅花具活血化瘀之功;冰片能開竅醒神。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清肝明日之功,故對治療近視有較好的療效。
方二
【組成】當歸、遠誌、茺蔚子、青葙子、桑葉、黨參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過濾取汁熏洗眼部,每日1次。
【功用】寧心安神,清肝明目。
【適應證】近視。
【說明】方中茺蔚子、青葙子、桑葉均有清肝明目作用;遠誌則能補益心血,配以當歸及黨參,益氣補血。臨床驗證,此方對假性近視的恢複有良好的效果。
方三
【組成】丹參30克,冰片5克(後下),香附、白芷、木香、川芎、木賊草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過濾取汁熏洗眼部。
【功用】疏散風熱,清肝明目。
【適應證】近視。
【說明】木賊草,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明目。配伍丹參、川芎活血化瘀,木香、香附理氣,白芷祛風散邪,冰片透邪外出,使其作用更為全麵。
白內障
白內障是指眼內晶狀體混濁,臨床表現為視力漸降,直至失明,但不會喪失光感及色覺,以老年人多見,是為人體眼組織衰老的自然過程,具體原因尚不清。中醫認為,年老體弱,肝腎兩虛,或脾虛氣弱,精血不足,不能上榮於目而發為本病。
方一
【組成】薄荷腦25克。
【用法】每取薄荷腦少許放入小酒杯內,以溫開水溶化為液體,備用。使用時用脫脂棉簽蘸藥液,先塗洗印堂穴及兩太陽穴,後將藥球放在鼻孔下嗅其氣,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用】通竅明目。
【適應證】白內障。
【說明】薄荷,發散,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為頭痛眼目要藥。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解痙作用。
方二
【組成】枸杞子、青葙子、五味子、車前子、茺蔚子、紅花各12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過濾取汁溫洗雙眼,每日1次。
【功用】補腎明目,活血消翳。
【適應證】白內障。
【說明】茺蔚子益肝行血,明目益精。配伍五味子、枸杞子、車前子、青葙子等補益肝腎、疏風明目之品,再加紅花活血化瘀,其效更佳。
方三
【組成】當歸、鵝不食草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過濾取汁敷洗雙眼,每日1次。
【功用】祛風散翳。
【適應證】白內障。
【說明】鵝不食草祛風,止痛,配伍當歸活血化瘀,更增其去翳之功。
方四
【組成】桑葉、菊花、女貞子、青皮各10克,冰片5克(後下)。
【用法】上藥用水煎,過濾取汁適溫洗雙眼,每日1次。
【功用】疏風,解熱,明目。
【適應證】白內障。
【說明】方中桑葉、菊花疏風散熱,清肝明目;青皮理氣止痛,冰片辛涼透邪而解毒消炎。女貞子亦有明目的功效。
口臭
口臭是指口內出氣臭穢的一種症狀,常出現口齒鼻咽的多種疾患,如齲齒、口腔炎、牙周病等,也可見於其他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等,中醫認為,口臭大多由胃熱旺盛,濁氣上逆所致。
方一
【組成】赤沙糖適量。
【用法】以赤沙糖對水,漱口解之。
【功用】除口臭。
【適應證】食韭口臭。
【說明】以赤沙糖對水漱口去除因食韭所引起的口臭,其機製尚不甚明,但民間自古用之而效,不妨一試。
方二
【組成】大豆適量。
【用法】熬大豆令焦,趁熱,加醋適量,取汁含漱口中。
【功用】除口臭。
【適應證】脾虛食滯口臭。
【說明】大豆寬中下氣,利大腸。而醋則具有消食化滯之功,故合而漱口,能去除因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致之口臭。
唇風(唇炎)
唇風,俗稱“繭唇”,其病初起唇部色紅腫脹發癢,繼則有幹繃及燒灼感,久之皸裂,起痂皮,脫屑,且反複剝脫,多發生於下唇部,以秋冬季為常見。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陽明胃熱、脾經血燥,又感風燥之邪而成,或因應用某些刺激性物品(口紅等)過敏所致。
方一
【組成】苦參、白鮮皮、土茯苓各18克,黃柏15克,白礬、甘草各5克。
【用法】將上藥共放入搪瓷杯中加清水適量(約高出藥麵2橫指),用文火煎沸20分鍾(以後每次用時,將藥汁煮沸即可),備用。用時,先將口唇放茶缸口上熏蒸之,待藥溫適宜時,用紗布浸濕洗敷,或將口唇放入藥液內浸泡。每日3次,每次持續30~60分鍾。1劑用5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停3日。
【功用】清熱除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唇炎。
【說明】方中黃柏、苦參清熱除濕,白鮮皮、明礬燥濕祛風。土茯苓能利濕去熱,民間常以本品治療各類皮膚毒瘡。
方二
【組成】白鮮皮15克,蛇床子、土槿皮各12克,地膚子、苦參各30克。
【用法】將上藥放搪瓷杯中加清水適量(以高出藥麵2橫指為宜),用文火煎20分鍾(以後每次適當補加清水煎沸即可),備用。用時先趁熱熏蒸患部,待溫時下唇浸泡於藥液中。每次15分鍾以上,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熱祛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唇炎、剝脫性唇炎。
【說明】方中自鮮皮清熱解毒,祛風利濕;蛇床子祛風燥濕;土槿皮清熱殺蟲;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苦參殺蟲祛風,利濕止痛。諸藥合用,有清熱除濕、祛風止癢功效,故可治療唇炎。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指口頰唇舌等處所生之表淺小潰瘍,因其容易複發,時發時愈,纏綿不已,故又稱“口疳”、“口瘡”。中醫認為,本病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為心脾積熱,虛證多為心血不足或腎陰虛損所致。
方一
【組成】石榴皮15克,野薔薇花瓣、黃柏、杭白菊花各12克,馬勃4克,黃芩6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取汁備用;使用時取藥水頻頻含嗽,每次含1~2分鍾,日含10次以上。
【功用】清熱燥濕,收斂瘡口。
【適應證】口腔潰瘍。
【說明】方中石榴皮燥濕收斂,野薔薇花去瘀生肌,黃柏、黃芩清熱燥濕,菊花清熱疏風。馬勃為喉科要藥,能清肺熱咳嗽,喉痹,失音諸病。藥理學實驗表明,本品對口腔出血有明顯止血效果。
方二
【組成】黃柏30克。
【用法】將黃柏加水煎煮,濾取藥液,待溫含嗽,每日數次,5~7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