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
【組成】五倍子、烏梅各5克,胡椒3克。
【用法】將上藥研成細末,加醋調成糊狀,塗洗患兒臍部及下腹部,每次10~15分鍾,每日1次。
【功用】澀尿止遺。
【適應證】小兒遺尿。
【說明】五倍子為收斂之品,烏梅斂肺,澀腸,生津,胡椒有溫中下氣的作用。諸藥合用,有澀尿止遺功效,本方還可研末敷臍部,亦有療效。
方二
【組成】菟絲子30克,麻黃50克,五味子、益智仁各2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成細末,分成5包,5~8歲每次半包,9~12歲每次1包,每晚用開水衝泡藥粉,塗洗患兒臍部。
【功用】溫腎化氣,宣通氣機,通調水道,固澀縮尿。
【適應證】小兒遺尿。
【說明】方中菟絲子溫腎化氣,固澀益精;麻黃宣通氣機;五味子斂肺斂津;益智仁縮尿。諸藥配伍,具有溫腎化氣,宣通氣機,通調水道,固澀縮尿等作用,從而達到膀胱開關有節,陰陽相調,遺尿自愈的目的。
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好發於夏秋季節,多見於1~5歲的小兒。病毒由口腔、咽部及胃腸道進入體內,侵犯中樞神經係統而發病,其臨床表現多先出現高熱、頭痛等,繼而呈四肢持續性癱瘓等,故屬於中醫“痿證”範疇。中醫認為,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主濡潤全身之宗筋,約束筋骨而利關節。病毒首先入侵胃腸,再流注於經絡、四肢、百骸,從而逐漸發生麻痹症狀。
方一
【組成】木瓜、透骨草、麻黃、當歸、地膚子各12克,製甲珠、桂枝各9克,紅花、川牛膝各15克,露蜂房1隻。
【用法】上藥加清水半麵盆煮沸後,加入白酒、黃酒各60毫升,繼續煮沸後,倒入盆中,趁熱燙洗患肢。必須使藥力熱透,方可有效。每劑可洗3次。
【功用】溫經祛濕,活血通絡。
【適應證】小兒麻痹症(待熱退後,方可用)。
【說明】木瓜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療風濕痿痹之要藥,配伍透骨草祛風活絡,當歸、紅花活血,桂枝、牛膝通絡,甲珠養血,麻黃溫經等。
方二
【組成】生草烏、幹薑、桂枝、伸筋草、當歸、丹參、絡石藤、雞血藤各9克。
【用法】將上藥煎湯,待稍溫後加白酒100毫升,浸浴患處,每日1次。
【功用】溫經散寒,化瘀通絡。
【適應證】早期小兒麻痹症。
【說明】草烏性味苦溫,有大毒,功能祛風濕,散寒止痛。配伍幹薑、桂枝溫經散寒,伸筋草、絡石藤、雞血藤舒筋活絡,當歸、丹參活血化瘀,故可用於麻痹症早期。
方三
【組成】當歸、赤芍、木瓜、桑枝各15克,製附子、桂枝各9克,穿山甲(代)6克,蜈蚣1條,桑寄生、土牛膝、川芎各1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半麵盆,煎沸5分鍾,加入白酒、黃酒各25~30毫升,煎沸,倒入盆內,趁熱熏蒸患處10分鍾,熏時上以蓋布圍住。待覺溫後用潔淨紗布蘸藥水,反複在癱瘓部位浸泡擦洗30分鍾。每日熏洗2或3次。
【功用】溫經散邪,活血通絡。
【適應證】小兒麻痹後遺症(癱瘓期屬輕、中型)。
【說明】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木瓜、牛膝祛風除濕,桑枝、桂枝散寒通絡,穿山甲、蜈蚣活血通絡,製附子祛寒止痛,桑寄生補益肝腎,養陰除邪。諸藥合用,有溫經散邪、活血通絡功效,適用於麻痹後遺症癱瘓者。
方四
【組成】川斷、防風、羌活、獨活、當歸各9克,杜仲、黃芪各21克,五加皮15克,木瓜、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5分鍾,倒入盆內(去渣),待溫時浸泡擦洗患肢3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益氣通絡。
【適應證】小兒麻痹後遺症中期。
【說明】川斷既能補肝腎,又能行血脈,有補而不滯的優點,配伍防風、羌活、獨活祛風除濕,當歸、赤芍活血化瘀,黃芪益氣,杜仲補腎,五加皮、木瓜舒筋活絡,故可用於小兒麻痹後遺症。
方五
【組成】蕁骨風根、威靈仙各30克,半邊蓮24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2000毫升,煎沸後,將上藥液倒入桶內,趁熱洗患處。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通絡。
【適應證】小兒下肢麻痹症。
【說明】蕁骨風性味辛苦,功能祛風濕,通經絡,常配伍威靈仙等祛風濕藥治療風濕痿痹證。半邊蓮功能清熱解毒消腫。
方六
【組成】麻黃、杜仲、川烏、草烏、紅花各10克,花椒6克,川斷、黨參各12克,黃芪3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肢。每日1或2次。
【功用】益氣活血,溫經通絡。
【適應證】小兒麻痹症後期。
【說明】方中麻黃溫散寒邪,川草烏溫經助陽,紅花活血化瘀,黨參、黃芪益氣,杜仲補益肝腎以養筋脈,川斷既養肝腎又能活血,花椒祛風除濕。諸藥合用,有益氣補腎,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祛風通絡功效,故對小兒麻痹症後期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小兒口瘡
小兒口瘡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口腔疾患,以唇、舌、上下齶、齒齦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征。發生在口唇兩側者,稱為“燕口瘡”;口腔糜爛,色紅作痛稱“日口糜”。這些病症均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口角瘡、維生素B2缺乏性口角炎和口腔潰瘍。鵝口瘡是小兒口瘡中常見的一種,因患兒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而得。此病多因口腔不潔,感染邪毒所致。
方一
【組成】赤小豆、醋各適量。
【用法】赤小豆研成末,入醋調勻,塗洗患處。
【功用】利濕,解毒,斂瘡。
【適應證】鵝口瘡。
【說明】赤小豆有清熱毒癰腫之功,醋善解毒殺蟲,兩藥合用,解熱毒而斂口瘡,且無任何不良反應,不失為治療鵝口瘡的有效驗方。
方二
【組成】活地龍10~15條,白糖50克。
【用法】將地龍用清水洗淨後,置於茶杯中(弄斷的不要),撒上白糖,然後輕輕攪拌,使其與白糖溶化在一起,即呈黃色黏液貯瓶備用。使用時以消毒棉球蘸此藥液,塗洗瘡麵上,塗藥範圍較瘡麵略大些,3~5分鍾後,再用鹽水棉球擦掉即可。每日塗3或4次,夜晚疼痛時可再塗洗1次。
【功用】消炎解毒,化腐生肌。
【適應證】鵝口瘡。
【說明】地龍即蚯蚓,功能清熱解毒,外敷治療口毒瘡已潰出膿者,說明本品確有較好的消炎解毒作用。白糖則能化腐生肌,收斂瘡口。
方三
【組成】板藍根、金銀花、野菊花、蚤休各15~30克,生甘草6~12克,黃芩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分煎2次,混合煎取濃汁,用紗布蘸藥液塗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鵝口瘡。
【說明】方中藥物均為清熱解毒之品,其中蚤休解毒之力甚強,甘草調和諸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上述藥物對多種致病菌皆有抑製作用。
方四
【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各9克,蒲公英、薄荷各12克,青黛5克。
【用法】先煎黃連、黃芩、黃柏30分鍾,再入蒲公英、薄荷煎開10分鍾,濾得藥液500毫升,冷卻後,入青黛拌勻,用棉簽蘸藥汁塗洗患部,每日3~5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適應證】鵝口瘡。
【說明】方中黃柏、黃芩、黃連功能清熱燥濕,蒲公英清熱解毒,青黛涼血,薄荷透邪外出。
小兒流涎症
小兒流涎症,俗稱流口水。嬰幼兒口腔淺,不能吞咽過多唾液而見口角流涎,一般屬生理現象。若3歲以上小兒仍不自覺地常流口水,則屬病態。此病多因小兒口咽黏膜炎症、麵神經麻痹、腦炎後遺症等而引發。中醫認為,此病多因脾胃氣虛所致,故治療以補益脾氣為法。
方一
【組成】白礬3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沸,倒入盆中,待溫後浸泡雙腳。每次3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消炎。
【適應證】小兒口角流涎。
【說明】白礬,燥濕,清熱消痰,故可用於治療小兒口角流涎。
方二
【組成】肉桂、吳茱萸各適量。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每晚臨睡前浸泡雙足1次,每次30分鍾。
【功用】溫脾散寒。
【適應證】小兒口角流涎。
【說明】肉桂,助陽,散寒,濕經。吳茱萸能溫經開鬱,兩者相合,相得益彰,其效更佳。
小兒痱子
痱子又名痱瘡,好發於小兒頭麵、胸背、腹、頰及腹部,多見於夏天炎熱之時。臨床表現為皮膚汗孔處突起針頭大小密集的紅色疹子,速成水皰或小膿皰,周圍有紅暈,自覺瘙癢刺痛等。中醫認為,其病因多由暑濕蘊蒸皮膚,汗出不暢所致。治療以清熱解毒為法。
方一
【組成】馬齒莧適量。
【用法】馬齒莧水煎取其汁,待冷後將紗布浸濕,以此洗敷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痱子成片。
【說明】馬齒莧功擅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故以此煎湯洗敷於患處,能夠祛除客於體表之暑邪熱毒,使痱子消退。
方二
【組成】馬齒莧、敗醬草各35克。
【用法】上兩物同煎汁,待涼後洗敷患處。
【功用】清解暑熱毒邪。
【適應證】痱子。
【說明】馬齒莧有清熱解毒之功,以之與具有清熱解毒排膿作用的敗醬草相合,增強了清解熱毒之力,又能排膿,故對熱毒熾盛,局部有化膿性感染之痱子患者尤為適宜。用此藥汁洗後,還可外塗3%氧化鋅油,療效則更好。
方三
【組成】花椒30克。
【用法】上藥加水3000毫升煎煮,濾去藥渣,待藥液溫後洗患處。
【功用】開腠祛邪。
【適應證】痱子。
【說明】花椒性味辛溫,能發汗,開腠理,殺蟲。用此煎湯外洗,使皮膚毛孔開泄,汗液排泄通暢,則痱子可愈。
方四
【組成】綠豆、滑石粉各45克,製爐甘石10克,薄荷6克,明礬5克,桑葉200克。
【用法】除桑葉外,其他藥物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應用時,每晚先將桑葉裝入布袋中,用清水煎沸待溫時洗澡,洗後拭幹,取上藥粉擦患處(或幹撲之)。每晚洗擦各1次。
【功用】清涼消暑。
【適應證】痱子。
【說明】綠豆,能解毒,透疹。配伍滑石粉等,其效更佳。
方五
【組成】藿香、蒼術、野菊花各25克,枇杷葉60克,滑石粉3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至2000毫升後,再加清水1倍洗浴。每日1次,3~5天為1個療程。
【功用】清暑,化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痱子初起暑濕盛者。
【說明】藿香、蒼術清暑化濕,為治療暑濕之佳品。野菊花清熱解毒,枇杷葉能清熱解暑毒,滑石粉則能化暑氣,並有保護皮膚黏膜的作用。
方六
【組成】黃柏、徐長卿、紫花地丁、地膚子各30克,明礬1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洗滌患處或濕敷,每日2或3次,每次5~10分鍾,3日為1療程。一般2個療程即愈。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痱子。
【說明】方中黃柏清熱燥濕,配伍徐長卿、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地膚子、明礬祛風、止癢、燥濕。
方七
【組成】生大黃30克,冰片、白芷各10克,黃芩12克,黃連9克,75%乙醇500毫升。
【用法】上藥除冰片外共研細末,再入冰片同研和勻,入乙醇浸泡1周以上,過濾去渣,取汁貯瓶備用。使用時取此藥水擦洗患處,每日擦1~3次。
【功用】清涼解毒。
【適應證】痱子。
【說明】大黃、黃連、黃芩等“三黃”皆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白芷解表、燥濕、清熱排膿。冰片能辛涼消炎。
方八
【組成】鮮絲瓜葉適量,白礬少許。
【用法】將絲瓜葉搗爛如泥,加白礬粉搗勻絞汁,取藥汁頻頻塗洗患處,每日數次。
【功用】清熱消暑,解毒止癢。
【適應證】痱子。
【說明】絲瓜葉功能消暑解毒,藥理學實驗證實,本品有消腫退炎之功。白礬有燥濕解毒的作用。
方九
【組成】鮮地龍30克,茶葉15克。
【用法】上藥浸入759,6乙醇200毫升中,浸泡3日後,過濾取汁備用。使用時,每取此酊少許塗洗患處,每日3或4次。
【功用】消炎解毒,驅風通絡。
【適應證】痱子。
【說明】地龍有清熱熄風之功,能解熱疾。茶葉功能清暑解毒,藥理學研究表明,茶葉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並能收斂及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方十
【組成】苦參、生大黃各20克,冰片、黃柏、雄黃各12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浸入75%乙醇300毫升中,浸泡2~3日,取汁備用。使用時用棉球蘸藥汁塗洗患處,每日3或4次。
【功用】消炎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痱子。
【說明】苦參,清熱而去濕,療瘡而殺蟲。大黃、黃柏、雄黃均為清熱解毒之品。冰片散鬱火,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應用於局部,有消炎止痛作用。
小兒蟯蟲病
蟯蟲病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其病由吞入有感染性的蟯蟲卵所致。由於雌蟲在肛門附近排卵而汙染被褥及衣服等物,可經汙手互相傳染而造成流行。l臨床表現為肛門及會陰部奇癢,夜晚尤甚,睡眠不安,大便內或肛門外常發現寸長白色的成蟲。治療以殺蟲止癢為法。
方一
【組成】大蒜5瓣,菜油少許。
【用法】大蒜搗爛,入菜油中拌勻,擠出藥汁,於每晚臨睡前將藥汁塗洗於肛門周圍,連用3~5日。
【功用】殺蟲解毒。
【適應證】蟯蟲病。
【說明】大蒜能解毒殺菌,故用其治療蟯蟲病頗為適宜。
方二
【組成】鶴虱、苦參、使君子各15克,花椒6克。
【用法】上藥水煎過濾取汁,臨睡前洗肛門、陰部。連洗3天。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小兒蟯蟲病。
【說明】鶴虱為殺蟲要藥。藥理學實驗證實本品有良好的殺蟲作用,配伍苦參、使君子等,其效更佳。
方三
【組成】百部、苦參各15克。
【用法】上藥每晚煎水熏洗肛門,再將六神丸1粒塞入肛門內。連續使用1周。
【功用】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小兒蟯蟲病。
【說明】百部滅虱殺蟲,主用蟯蟲。藥理學及臨床研究證實,百部煎劑治療小兒蟯蟲病52例,結果治愈51例,說明其療效較好。
方四
【組成】鶴虱、使君子各15克,枯礬、胡黃連各6克,雄黃3克,樟腦2克(後下)。
【用法】先將上藥倒入沙鍋內水煎20分鍾,煎後放入樟腦,將藥液倒入幹淨的浴盆中,待水溫適當時,抱小孩坐盆上,蒸熏肛門,至藥液不燙時,洗浴患兒肛門。連續熏洗3天。
【功用】殺蟲止癢,清熱燥濕。
【適應證】小兒蟯蟲病。
【說明】方中使君子、鶴虱皆為殺蟲之品已如前述,胡黃連功用清濕熱,雄黃、樟腦亦有殺蟲療效。
方五
【組成】百部35克,60%乙醇160毫升。
【用法】將百部入乙醇中密封浸泡3日,備用。使用時先用溫開水將肛門洗淨,在臨睡前用棉棒蘸藥液塗洗肛門及其周圍部。7日為1個療程。
【功用】解毒、殺蟲、止癢。
【適應證】蟯蟲病。
【說明】百部能止咳及殺蟲。故民間常用於治療蟯蟲、蛔蟲等腸道寄生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