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藥浴治療兒科疾病(2 / 3)

【適應證】新生兒黃疸。

【說明】十大功勞葉能瀉火退熱。藥理學實驗表明,本葉含有小檗堿,與黃柏一樣,故可治療黃疸。

新生兒硬皮症

新生兒硬皮症是指新生兒周身或局部皮膚變硬的一種皮膚病,多因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所致。若兼他症,尤屬危候。

方一

【組成】伸筋草、祁艾、桑枝各15克,透骨草、劉寄奴、官桂、穿山甲(代)各7.5克,蘇木、草紅花各4.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紗布袋內,加清水煮沸後,備用。使用時,熱溻或浸洗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

【功用】活血通絡,溫經軟堅。

【適應證】新生兒硬皮症。

【說明】方中伸筋草功能舒筋活絡,蘇木、紅花活血化瘀,祁艾、官桂溫經通絡,桑枝、透骨草祛風散寒,劉寄奴、穿山甲軟堅散結。諸藥合用,有活血通絡、溫經軟堅功效。

方二

【組成】肉桂、川烏、草烏各6克,當歸、赤芍、川芎、紅花、透骨草、祁艾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1000毫升煎濃汁,連渣倒盆內,囑家人抱患兒將硬皮處對準盆口趁熱熏之,同時用薄被覆蓋其上以免散熱。待溫時,再淋洗或浸洗15~25分鍾。每日熏洗1次。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適應證】新生兒硬皮症。

【說明】方中川烏、草烏為大辛大熱之品,功能祛風散寒,肉桂、祁艾溫經通絡,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活血化瘀,透骨草軟堅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故可用於治療新生兒硬皮症。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多發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臨床表現,其重者多易轉成慢驚風,或引起脫水、營養不良等。中醫認為,小兒腹瀉之成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等為多見,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根據臨床所見,可分以下幾種類型:傷食瀉以便下酸臭,或如敗卵,夾有食物殘渣,腹滿脹痛等為特點;風寒瀉以便下清稀多泡沫,臭味不甚,腸鳴腹痛,兼見惡寒發熱等表證為特點;濕熱瀉則瀉下深黃而臭,或見少許黏液,時感腹痛;脾虛瀉則食後作瀉,色淡不臭,消瘦,麵色萎黃,倦怠,易反複發作。

方一

【組成】新鮮葎草250~300克。

【用法】將上藥洗淨、切碎,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煮3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稍溫後(以不燙手為宜),把患兒雙腳放入盆內浸泡,並用藥液洗小腿。每日浸洗1次,每次20分鍾。

【功用】清熱利濕。

【適應證】小兒泄瀉。

【說明】蓓草,治濕熱,降火,止痢。

方二

【組成】自扁豆100克,葛根50克,車前草15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20~3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稍溫時,浸泡患兒足踝部30~60分鍾,藥液溫度保持在30℃左右,冷則加熱。每日浸洗2或3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利濕。

【適應證】小兒腹瀉。

【說明】扁豆,味甘平,氣清香主脾虛有濕,吐瀉。故曆來被視為專治泄瀉之佳品,配伍葛根等,其效更佳。

方三

【組成】黃荊葉30克,木瓜、辣廖草各250克。

【用法】上藥煎水溫洗四肢。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利濕,解毒消腫。

【適應證】小兒泄瀉。

【說明】黃荊葉性味甘苦,功能利濕解毒,臨床報道,用本品治療急性腸炎,第2天即可控製腹瀉,並有預防作用。配伍木瓜等利濕止瀉,作用更強。

方四

【組成】白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葉15克。

【用法】上藥共煎煮3或4沸,待溫熱後浸洗患兒雙足,每日3次,每劑藥可洗3次,一般連洗2~3日。

【功用】溫中,理氣,除濕。

【適應證】嬰兒腹瀉(寒證)。

【說明】胡椒辛溫,功能除髒腑中風冷,現代臨床以此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證實確有較好的療效。

小兒驚風

驚風又稱驚厥、抽風,是以抽搐伴神昏為特征的小兒常見危急病。根據發病的性質和特點可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種。急驚風起病急驟,以身體壯熱、痰涎壅盛、四肢拘急、項背強直、目睛上視、牙關緊閉、抽搐、昏迷為臨床特征;慢驚風起病緩慢,時抽時止,麵色蒼白或萎黃,神疲倦怠,嗜睡或昏迷,體溫不高,或四肢發冷為臨床特征。

方一

【組成】銀花30克,薄荷25克。

【用法】先將上藥放入清水中浸潤,然後蒸餾收集藥液,藥渣加水適量,溫浸1小時,浸沒沉澱並濃縮至適量,合並餾液加入乙醇15毫升,再加蒸餾水至100毫升,用以重點擦洗曲池、大椎、風池、風府及腋下。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外感發熱所致高熱驚厥。

【說明】銀花能清熱解毒,且有輕宣疏散功效,常配伍薄荷,以增強其疏散清熱之力。

方二

【組成】天麻、朱砂各3克,烏蛇肉(酒浸)5克,白礬、青黛各6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為散,貯瓶密封備用。使用時,每取本散9克,桃枝葉1紮,加清水適量煎10沸,待溫用毛巾蘸藥水外洗前胸、腹、頭麵及四肢。每日1次。

【功用】清熱熄風,開竅護腦。

【適應證】小兒驚風。

【說明】天麻功能熄風止痙,為治肝風內動常用之藥,用治驚風抽搐之證,不論寒證、熱證皆可配用,治療小兒驚風,則以本品配伍朱砂、青黛、麝香等。

方三

【組成】石膏150克,石菖蒲60克,雷丸90克。

【用法】先將上藥搗碎,以水適量煎煮,濾出藥液,適溫浴患兒,並洗頭麵尤佳。

【功用】祛風解毒,鎮靜定驚。

【適應證】小兒驚風。

【說明】石膏為大寒之品,功能清熱瀉火,可用於實熱亢盛之證。菖蒲不但具有芳香開竅、寧心安神之功,且兼有化濕豁痰之效,故配伍雷丸辟穢,更有利於對驚風所致的高熱神昏的治療。

方四

【組成】麻黃、柴胡、雷丸各60克,鬱金、蛇蛻各30克,石膏1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以水適量煎煮,濾得藥液,適溫時浴患兒。

【功用】清熱解毒,鎮靜解痙。

【適應證】小兒驚風。

【說明】麻黃主風寒外來,有宣肺氣,開腠理之功。故治肺病多用,小兒驚風多由風寒外襲肺而致邪熱壅盛,故本方以麻黃祛邪平喘化痰為主,配伍鬱金理氣,石膏清熱,蛇蛻透邪,雷丸辟穢,其作用更強。

小兒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痛又名“盤腸釣痛”、“盤腸內吊”,是兒科急性腹痛中常見的一種腹痛。它是由於腸平滑肌痙攣而引起的一種腸絞痛。本病的特點是突然發作,呈陣發性、間歇性的腹痛。平時其人如常,缺乏異常體征。發作時可伴有腹中“氣塊”出現,甚則啼哭不止、翻滾不停、四肢發冷等。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是寒邪侵襲小腸所致,如《嬰兒百問》說:“是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其他如蛔蟲刺激腸壁而使腸肌痙攣也是形成本病的原因之一。

方一

【組成】蔥500克。

【用法】蔥洗淨,取250克加水煎湯,另250克搗爛,於鍋中炒熱。蔥湯待溫時洗患兒腹部,洗畢,用炒蔥熱敷患兒臍部(以皮膚能耐受為度),良久,尿出痛止。

【功用】溫散寒邪,理氣止痛,通利二便。

【適應證】小兒盤腸氣痛。

【說明】蔥具有通陽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善治小兒腹痛。本方洗、貼並施,使藥效進一步得到發揮,故效果尤佳。

方二

【組成】枳殼、香附各10克,細辛5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加醋調成糊狀,塗洗患兒腹部,待痛止後洗去。

【功用】理氣止痛。

【適應證】小兒腹痛。

【說明】方中枳殼苦泄辛散,行氣之力較猛,故能破氣除脹止痛。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善於疏肝解鬱,調理氣機,具有行氣止痛之功。細辛則能溫經散寒。諸藥合用,主治氣結。

小兒疳積

疳積是小兒常見的慢性消化不良性病症,臨床上以麵黃肌瘦、腹脹、營養障礙,伴有毛發焦稀,易發脾氣,吮食手指,嗜食異物,泄瀉酸臭等。此病多發於5歲以下小兒,致病原因多與斷乳過早,飲食失節,病後失調以及蟲積等因素有關,導致脾胃受傷,營養吸收障礙而患病,故治療以顧護脾胃為法。

方一

【組成】桃枝、柳枝各60克。

【用法】上藥切碎,加清水1500毫升,煎煮去渣,待藥液溫熱時給患兒洗浴,浴後保暖。每日1次。

【功用】活血通絡,消積滯。

【適應證】小兒疳積。

【說明】桃枝功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柳枝性味苦寒,功能活血理氣,可消食。

方二

【組成】白礬、陳醋各適量。

【用法】上藥煎湯取汁,待溫,洗浴雙足,每次2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消積化滯。

【適應證】虛寒型的疳積。

【說明】白礬功能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配伍陳醋,其消積化滯作用更強,並兼有溫中補虛之力,故適用於小兒虛寒疳積。

方三

【組成】桃仁、杏仁、生山梔各等量。

【用法】上藥煎湯取汁,擦洗雙側內關穴及湧泉穴。每次20分鍾,每日2次。

【功用】化滯,散結,殺蟲。

【適應證】疳積初、中期。

【說明】桃仁有活血祛瘀功效,能祛邪殺蟲,說明本品有化滯消積之功。配伍杏仁理氣潤腸,山梔清熱解毒殺蟲,故對疳積初起之熱鬱瘀滯者較為適宜。

方四

【組成】肥豬肉100克,首烏30克。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濃煎去渣,用紗布或藥棉蘸藥液擦洗全身皮膚,每日1或2次,連續10日為1個療程。擦洗時要保持一定的室溫,防止著涼。

【功用】滋陰,潤燥,除煩。

【適應證】重症疳積。

【說明】能補脾腎,滋潤肌膚,通二便。故民間常用本品燉湯服治疳積者,但外用方法更簡便。

方五

【組成】大腹皮、苦參、白芷各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以水適量煎煮,得其藥液,適溫時洗浴患兒。

【功用】行氣消積化滯。

【適應證】疳積。

【說明】大腹皮為檳榔的果皮,性味辛微溫,功能理氣寬中,並有緩瀉而通便的作用,配伍苦參、白芷辛散苦泄以增其力,可用於治療疳積因食積氣滯、腹脹便秘者。

小兒厭食症

厭食症是小兒較長時間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或拒食的一種常見病症,往往伴有麵色少華和消瘦。其病因主要由於喂養不當,導致脾胃不和,運化失常而成。病變表現在脾胃,治當以養胃健脾為法。

方一

【組成】連翹、橘皮各30克,土茯苓20克。

【用法】將上藥用紗布包紮,放入適量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將藥和水一起入鍋,煎後,去渣取湯,倒入浴盆內,待不燙手時洗浴患兒。每日1次。

【功用】理脾開胃。

【適應證】小兒消化不良引起的厭食。

【說明】連翹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作用;橘皮能破滯氣,益脾胃,配土茯苓利濕,故對小兒厭食有較好的療效。

方二

【組成】藿香、吳茱萸、山藥、車前子各10克,木香、丁香各5克。

【用法】上藥煎湯,洗浴患兒腹部。每次15分鍾,每日2次。

【功用】醒脾開胃。

【適應證】小兒厭食。

【說明】藿香,其氣芳香,有醒脾開胃之功。配伍木香、丁香、吳茱萸以增芳香理氣化濕功效,車前子利濕,山藥健脾,其效更佳。

方三

【組成】檳榔2份,良薑1份。

【用法】上藥煎湯去渣,待藥液溫熱後,洗浴患兒腹部。每日1次。

【功用】增食欲,消積滯。

【適應證】小兒厭食。

【說明】檳榔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能促進腸蠕動,增進食欲。配伍良薑芳香化濕、理氣健脾,故對小兒厭食有較好療效。

小兒積滯

積滯又稱傷食、食積或宿食,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胃腸病症。多因小兒哺乳無度或飲食不節,即不定時定量哺乳,或雜投食物,過食肥甘及生冷堅硬之物,加之小兒髒腑未充,脾胃怯弱,致使脾胃受傷,運化失司,乳食停滯不化而成積滯。臨床表現不欲吮乳,嘔吐乳片,腹痛脹滿,哭鬧不休,大便特臭,色綠夾有乳片等。治療以消積導滯為法。

方一

【組成】白術、枳實、大黃、檳榔、皮硝各等量。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和勻。每取50~100克加清水適量,煎沸5分鍾,倒入盆內,趁熱熏蒸腹部;待溫後,用毛巾蘸液擦洗自胸口至小腹部。每次熏洗30分鍾,每日2或3次。下次用再加熱即可,可連用2次。

【功用】健脾消食,蕩滌化積。

【適應證】小兒積滯。

【說明】白術能補脾胃、消食除痞,配伍枳實能消痞除滿,大黃攻下積滯,檳榔理氣化積,皮硝軟堅散結。故可用於積滯較重者。

方二

【組成】黨參、白術、麥芽、陳皮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水煎,洗浴患兒。每日1次。

【功用】健脾理氣消積。

【適應證】小兒積滯。

【說明】方中黨參能補中益氣,和脾胃,配伍白術健脾,陳皮理氣,麥芽消積,故適宜於因脾胃氣虛所致的運化無力而積滯者。

方三

【組成】枳實、木香、陳皮、萊菔子各適量。

【用法】上藥水煎,待藥液溫熱時洗浴患兒。每日1次。

【功用】理氣消積。

【適應證】乳食不化所致的積滯。

【說明】枳實,主食積停滯,腹痛便秘。藥理學研究表明,其煎劑能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有力。木香、陳皮、萊菔子均有理氣消積功效。

小兒臍患

小兒臍患主要是指臍濕、臍瘡、臍突而言。臍濕是指臍帶脫落前後,臍部濕潤浸淫久而不幹者。如因臍部不潔,受各種致病菌的感染而引起局部紅腫熱痛或形成膿瘍者,稱為臍瘡。臍突即臍疝,是指因小腸或腹腔脂膜突入臍中,形成臍部突起而腫大光滑的疾患。臍濕、臍瘡、臍突均是嬰幼兒時期較為常見的疾病,臍濕反複不愈,極易造成局部感染而引起臍瘡之症。臍瘡如得不到及時治療,進一步發展可引起局部蜂窩織炎、膿瘍,甚至誘發敗血症。臍突反複不愈,至2周歲以上者即應考慮手術治療。

方一

【組成】幹馬齒莧適量,蔥3~5根。

【用法】馬齒莧燒灰存性(即燒成黑炭狀),研為細末,裝入瓶中備用。同時先取蔥洗淨切碎,入鍋中煎取汁,待溫後擦洗患處皮膚,以消毒紗布拭幹,將馬齒莧(炭末)撲撒於臍窩,外用紗布蓋覆,並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5次即見效。

【功用】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適應證】小兒臍濕、臍瘡。

【說明】馬齒莧為治瘡要藥,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據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病菌有抑製作用,故對治療小兒臍濕、臍瘡等症療效顯著。

方二

【組成】蔥葉、防風各適量。

【用法】蔥葉洗淨,搗成泥狀備用;將防風加水煎成濃湯,待溫後清洗患處皮膚,然後取蔥泥貼敷於臍患處,外用紗布蓋覆,膠布固定,每日1次。

【功用】祛風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小兒臍突。

【說明】蔥葉具有解毒活血消腫之功,防風善祛風邪。本方先以防風湯外洗以除風邪,複以蔥泥貼敷,促使腫物消散。

方三

【組成】黃芩9克,胡粉、龍骨(煆)各3克,防風適量。

【用法】上藥除防風外共研細末,再用防風煎湯洗患處,拭幹後再用藥末敷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小兒臍瘡。

【說明】方中黃芩功能清熱解毒;胡粉即鉛粉,功能解毒生肌,龍骨亦有生肌作用;防風祛風解表,勝濕。藥理學研究表明,共煎劑有一定抗菌作用。

小兒遺尿

遺尿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在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症。一般來說,小兒晚間飲水過多,白天疲勞過度,不良習慣等,均可發生遺尿,如經過必要的調整即可治愈,如經年累月不愈,可影響小兒的精神和生活。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原因,多由於腎氣不足,下元虛寒,或體質虛弱,脾胃氣虛,或不良習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