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還要關注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例如流動和遷移的回族人口的社會狀況問題。回族在外出經商、打工,以及因發展和城市拆遷等原因整村、整社區搬遷,這種流動和遷移對回族地區的小康社會建設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又會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如民族關係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文化流失問題、與移入地的利益衝突問題等。另外,還有回族的文化教育問題,如何加快教育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如何保護和傳承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需要我們在回族學研究中給予足夠關注,需要回族學家來深入調查、分析、思考。
第二,積極開展建設回族地區新農村、構建回族地區和諧社會問題研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回族村落如何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道路,是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各個方麵入手,需要深入研究回族地區農村建設中的非農產業問題、城鎮化建設問題、農村公共服務問題、勞務輸出問題以及伊斯蘭教對教育、文化的影響問題等。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應當關注如何處理好民族關係問題;如何發揮伊斯蘭教的特殊作用;如何促進回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建設問題等,這也是當前回族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第三,重視現階段中國伊斯蘭教的突出問題研究。由於回族與伊斯蘭教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回族學中對伊斯蘭教的研究也是一項必要任務。特別是針對新形勢下中國伊斯蘭教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例如,伊斯蘭教教派門宦問題與構建回族地區和諧社會的研究等。如何從回族學的角度研究教派門宦問題,提出應對原則和措施,是回族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四,深入開展回族學理論研究。回族學是隸屬於民族學的一門學科,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從學科的建設看是滯後的。有必要加強和加快中國回族學研究,從理論和方法上做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在不斷吸收和借鑒相關學科理論和文化的基礎上,根據回族深厚的曆史文化傳統,和我國曆代在解決有關回族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建立自己的回族學理論。
三20世紀以來,人文學科的發展從理論到方法在相互影響中已明顯呈現出科際邊界整合的發展趨勢,這種學科的整合力又推動了不同學科的發展。回族學的發展也理應順勢而上,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同時,要強化回族學方法體係的構建。具體來講,有以下4種主要方法。
(一)實地調查的方法
實地調查研究是回族學研究的基礎,也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回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回族在我國分布廣泛、人口眾多,不同區域間的差別較大,情況複雜,隻有深入實地進行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等調查研究,才能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和深度。
(二)跨文化比較的方法
幾乎在所有的學科研究領域裏,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著比較的方法。在回族學研究領域,比較方法的運用應當更為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說,回族學研究本身就是比較研究。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要注意掌握從單一的村落研究、個體研究到區域研究、群體研究的積累和上升,進行回族不同區域比較研究、相同區域回族與其他民族間的比較研究、曆史與現狀的比較研究、國內和國外的比較研究等。
(三)曆史研究的方法
曆史研究與現狀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是民族學的傳統,在方法上完全可以借鑒到回族學。
要認清中國回族社會文化的發展本質,必然要從曆史入手,運用曆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縱橫結合的回族學研究。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任何學科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學科才能永葆青春,才能更好地發揮本身的應用價值。回族學家應當更多地參與到回族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去,憑借自身獨特的視角和思考來幫助廣大的回族群眾順應發展,發揮回族學整體觀和田野調查的優勢。隻有把回族在曆史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中的實踐問題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任務,才能獲得自身發展的強大動力。
回族學是以回族為研究對象。回族學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是一個多元化的係統,包含著經濟、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科技、衛生、語言、人口等諸多子係統,因此對回族的各個方麵完整係統地做深入調查研究,必須運用整體論的觀點,打破學科封閉,與其他學科交叉協作,進行綜合調查研究。當前,各國的學科都在不斷跨越舊有的知識邊界、國家邊界而參與國際對話,新起步的中國回族學,更需要借鑒和繼承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曆史學等許多學科的好傳統、好方法,在加強理論概括的同時,積極關注與回族學密切相關的重大論題及其學科發展方向,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構建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的中國回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