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用賞析:

毛澤東一生從未接受過正規、係統的軍事教育。然而,他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軍事家,除了在戰場上的實戰經驗外,與他善於學習、吸收優秀軍事理論和著作是分不開的。《孫子兵法》就是他最為崇尚、對其軍事理論形成影響最大的一部兵學巨著。書中的精妙言論,毛澤東多有摘用和論述。其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最為常見的一句。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並運用了這句話的精義要旨,毛澤東才能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領導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936年12月,為批判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總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經驗,係統闡述中國革命戰爭的策略問題,毛澤東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並在中國抗日紅軍大學作了主題講演。在談到學習和使用戰爭規律的問題時,毛澤東說道:“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對這句名言進行了形象地解讀。1937年8月,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又寫道:“所謂片麵性,就是不知道全麵地看問題。隻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隻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這樣,是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確地發展黨內的思想鬥爭的。孫子論軍事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說的是作戰的雙方。唐朝人魏征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也懂得片麵性不對。可是我們的同誌看問題,往往帶片麵性,這樣的人就往往碰釘子。”這裏,毛澤東更是將這句至理名言從哲學角度加以解讀,極大地豐富了這句話的內涵。

然而,毛澤東對這句話最為翔實的詮釋是在寫作於1938年5月的《論持久戰》中。在深入分析中日兩國的現狀後,毛澤東提出了中國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論斷,並認為這場持久戰要經曆三個階段。具體到各階段的戰術來說,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在前兩個階段實行戰役和戰鬥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時離不開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的戰略原則。

在論及主動性問題時,毛澤東著重分析了主動或被動和主觀指導之間的關係。他指出,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錯誤。接下來,毛澤東對戰爭中最難把握的現象和規律進行了論述。一方麵,毛澤東認同“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的客觀事實,但另一方麵,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錯誤由於對彼己的無知,戰爭的特性也使人們在許多的場合無法全知彼己,因此產生了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的不確實性,產生了錯誤和失敗。最後,毛澤東結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如何避免這種錯誤和失敗進行了總結:不管怎樣的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種偵察手段,繼之以指揮員的聰明的推論和判斷,減少錯誤,實現一般的正確指導,是做得到的。我們有了這個“一般的正確的指導”做武器,就能多打勝仗,就能變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這是主動或被動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之間的關係。

據上所述,可以看出,毛澤東對“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嫻熟摘用幾乎已經到了信手拈來的程度。實際上,我們向讀者展示的還隻是毛澤東直接引用這句話的章節,而在毛澤東相關著作中,對這句話間接引用的情況也極為常見。更為可貴的是,毛澤東並沒有拘泥於這句話文字層麵上的意義,而是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論述和闡釋,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和深度。尤其是在《論持久戰》中用這句話闡述戰爭現象與規律的認識更是達到了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由此,就不難理解美國西點軍校將該文與《孫子兵法》一並列為學員必學教材的緣故了。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然而速勝論者也是不對的。他們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則對於中國的長處,誇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名句溯源: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出自《冠子·天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