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用賞析: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之所以能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部運用唯物辯證法著就的具有重大參考價值的軍事著作。其中,在論述抗日戰爭的戰術問題時,毛澤東摘用了不少中國傳統軍事著作和兵家言論,這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鮮明的一例。

在正確分析中日兩國的國情後,毛澤東總結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最終的勝利將屬於中國”的結論。接著,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正確的作戰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而這個方針實行起來,離不了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

關於靈活性的問題,毛澤東指出,靈活性“就是具體地實現主動性於作戰中的東西,就是靈活地使用兵力。”他進一步解釋說:“靈活地使用兵力這件事,是戰爭指揮的中心任務,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戰爭的事業,除了組織和教育軍隊,組織和教育人民等項之外,就是使用軍隊於戰鬥,而一切都是為了戰鬥的勝利。組織軍隊等固然困難,但使用軍隊則更加困難,特別是在以弱敵強的情況之中。做這件事需要極大的主觀能力,需要克服戰爭特性中的紛亂、黑暗和不確定性,而從其中找出條理、光明和確定性來,方能實現指揮上的靈活性。”

基於對戰爭形勢的分析,毛澤東認為,在抗日戰爭戰場的外線,應該實行速決的進攻戰。執行這個方針,有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進和合擊、攻擊和防禦、突擊和鉗製、包圍和迂回、前進和後退種種的戰術或方法是比較容易的。問題的難點在於靈活地使用和變換這些戰術。毛澤東強調:靈活性地運用這些戰術要把握好時機、地點和部隊三個關節,忽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勝。因此,正確把握靈活性的作戰方法是:在正確把握時機、地點和部隊三個條件的前提下,不但使用戰術,還須變換戰術。攻擊變為防禦,防禦變為攻擊,前進變為後退,後退變為前進,鉗製隊變為突擊隊,突擊隊變為鉗製隊,以及包圍迂回等之互相變換,依據敵我部隊、敵我地形的情況,及時地恰當地給以變換。

在這個問題的最後,毛澤東摘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對戰術運用過程中的靈活性作了具體闡釋: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靈活不是妄動,妄動是應該拒絕的。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采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在本段中,毛澤東對“存乎一心”沒有作專門論述。但聯係上一節關於對主動性的論述,可以看出:毛澤東所強調的“存乎一心”即是要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問題。正如他所說的:“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人類在戰爭中強烈地表現出這樣的特點。戰爭的勝負,固然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然而不僅僅決定於這些;僅有這些,還隻是有了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要分勝負,還需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聯係起來看,毛澤東摘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既非常精準地說明了靈活性在戰略戰術上中的運用,又為這句話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提出了自己的用兵謀略之道。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名句溯源: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謀攻》: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難點注解:

《謀攻》是《孫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論述以謀略攻敵之法。本段最後,孫武對謀攻的要義進行了總結,即上述引文。大意是:既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那麼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負的概率參半;既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戰都有失敗的危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武揭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戰爭指導規律,是貫穿於《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主要線索,也是後世兵家謀戰時最重要的製勝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