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月,在解決了“兩廣事變”後,蔣介石又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紅軍和共產黨了。他一麵邀請周恩來談判,另一麵又調集軍隊圍剿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紅軍,企圖以武力打擊迫使中共接受他提出的談判條件。毛澤東早就看出了蔣介石的心思。為此,在主張繼續進行與蔣介石談判的同時,毛澤東又果斷指揮軍隊進行反擊,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麵展開逼蔣抗日的攻勢。11月21日,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配合下,第一方麵軍、第四方麵軍一部在甘肅環縣山城堡全殲國民黨軍主力胡宗南部一個多旅,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進攻。12月1日,毛澤東寫下了這封信,並連同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18位紅軍高級將領共同署名,寄送蔣介石。
在信中,毛澤東首先批評了蔣介石圍剿陝甘寧根據地的錯誤做法,“去年八月以來,共產黨、蘇維埃與紅軍曾屢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自此主張發表後,全國各界不分黨派,一致響應。而先生始終孤行己意”。接著,毛澤東陳述了國內形勢,表明了中共對待抗日問題的決心:“當前大計隻須先生一言而決,今日停止內戰,明日紅軍與先生之西北‘剿共’大軍,皆可立即從自相殘殺之內戰戰場,開赴抗日陣線,綏遠之國防力量,驟增數十倍”。信的末尾,毛澤東要求國共兩黨“化敵為友,共同抗日”,並以至誠之心摘用“過則勿憚改”這句古語,勸說蔣介石改正過去的錯誤做法,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及早投身到抗日保國的偉大事業上來,萬不可淪為國家和民族的罪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蔣氏已因接受西安條件而恢複自由了。今後的問題是蔣氏是否不打折扣地實行他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諾言,將全部救亡條件切實兌現。全國人民將不容許蔣氏再有任何遊移和打折扣的餘地。蔣氏如欲在抗日問題上徘徊,推遲其諾言的實踐,則全國人民的革命浪潮勢將席卷蔣氏以去。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蔣氏及其一派必須深切注意。
名句溯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難點注解:
“信”是孔子思想體係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君子應當具備的基本行為操守。具體來說,“信”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為他人信任,即“朋友信之”;二是對他人信任,即“聽其言而信其行”。孔子認為,人作為生活在群體中的一員,要想與他人相處融洽,必須具備信義。即便是治國,也要做到“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足信(得到百姓的信任)”。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項,孔子認為“足信”斷不可棄,“民無信不立”。上述引文是孔子關於“信”的精彩論述,大意是說:人不講信義,我不知道還能做得些什麼。正如車上的轅木與橫木間,若沒有了個連接靈活的接榫,無論是大車還是小車,又如何能運行呢?
摘用賞析:
“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國民政府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國土大麵積淪喪,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危急之秋,中國共產黨為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多方奔走,積極呼籲。以張學良為首的國民黨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國民黨第十七路軍,深受中國工農紅軍和全國抗日運動的影響,讚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力勸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非但不接受二人建議,反而號令張、楊二人繼續率部剿共,徹底肅清西北的“匪患”。
麵對蔣介石的執迷不悟,張、楊二人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臨潼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逼他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在堅決支持張、楊二人愛國主義行為的同時,黨中央又及時派出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人赴西安進行和平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接收了八項抗日主張。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臨行前,蔣介石對張、楊說:“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今後我絕不剿共。”並作出改組政府、改變外交政策、釋放被捕的愛國領袖等保證。看重義氣的張學良對蔣介石深信不疑,決定陪送蔣回南京。然而,一離開西安,蔣介石的態度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於26日發表了《對張楊的訓詞》,極力掩蓋西安事變的真相,對外稱他在西安是被“反動派”包圍,並冠以張、楊二位將軍“莫須有”罪名,隨後又軟禁了二人。
毛澤東這篇題為《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就是針對蔣介石拋出《對張楊的訓詞》而作的。聲明的開頭,毛澤東對蔣介石的“訓詞”作了評價:蔣的聲明,“內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實為中國政治文獻中一篇有趣的文章。”建議蔣介石如果要真心改變以前的錯誤做法,“就應該有一篇在政治上痛悔已往開辟將來的更好些的文章,以表現其誠意”,而“十二月二十六日的聲明,是不能滿足中國人民大眾的要求的”。接著,毛澤東從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局出發,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認清敵友,並摘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勸說蔣介石及其一派從團結抗日的大局出發,信守自己的承諾,履行在西安答應的各項條件,斷不可背信棄義。否則,“全國人民的革命浪潮勢將席卷蔣氏以去”。最後,毛澤東表示,“蔣氏倘能一洗國民黨十年反動政策的汙垢,徹底地改變他的對外退讓、對內用兵、對民壓迫的基本錯誤,而立即走上聯合各黨各派一致抗日的戰線,軍事上政治上俱能實際采取救國步驟,則共產黨自當給他以讚助”,向全體民眾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以及為積極促成全民族全麵抗日局麵形成的決心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