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我們要求強弱的對比發生變化,便隻有等到敵人深入根據地,吃盡根據地的苦楚,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孫子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指的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其優勢。
名句溯源: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爭》: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難點注解: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因其功績主要是在吳國建立的,後世也稱其為吳孫子。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後經伍子胥推薦,為吳王重用。孫子拜將後,為吳國的兼並戰爭立下赫赫戰功,使其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蕞爾小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子兵法》,亦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凡十三篇,是孫武一生用兵謀略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流傳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軍事理論著作。與《戰爭論》(德國·克勞塞維茨著)、《五輪書》(日本·宮本武藏著)合稱為“世界三大兵書”,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軍爭”意謂戰場上兩軍爭利。此篇為《孫子兵法》第七篇,主要論述如何先敵之前爭取製勝條件,取得有利的作戰地位。一言以蔽之,“軍爭”解決的是如何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問題。孫子認為,將帥必須懂得“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原則,妥善處理“軍爭為利”與“軍爭為危”的辯證關係,才能達到“後人發,先人至”的目的。更難得的是,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軍事家,孫子充分認識到了精神因素的好壞在實現軍爭中的重要作用,上麵這段話就是孫子就此問題展開的論述。大意是:對於敵軍,可以挫傷他們的士氣,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軍隊剛開始交戰時,士氣比較旺盛,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懈惰下來,到了後期,士氣就會枯竭,人心思歸。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士氣低落甚至枯竭的時候再去打他,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孫子的這段論述,常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尤其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一句,更成為擅兵事者所嚴格遵守的著名軍事準則。為我們所熟知的“曹劌論戰”的故事,就是將這一準則運用到極致的成功戰例。
摘用賞析:
從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至1937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贏得了一段並不算短暫的休整時間,毛澤東也充分利用了這段時間對黨的曆史經驗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其中,關於總結中央紅軍反第五次軍事圍剿失利問題是他思考的重點之一。
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百萬兵力,對我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此時,毛澤東已經被錯誤地剝奪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權。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和共產國際駐中國軍事顧問李德極力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作戰方針,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了正麵陣地戰。紅軍將士苦戰一年後,無力打退敵人的進攻,被迫轉入長征。在長征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對王明和博古等人的軍事路線錯誤進行了批判。但是,由於戰爭形勢的危急,會議沒有充足的時間對王明等人的錯誤從根本上進行總結。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認為,從理論的高度解決這些錯誤,係統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經驗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就有了這篇題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軍事巨著的誕生。
在該文第五章第三節中,毛澤東著重談了戰略退卻問題。毛澤東認為,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在優勢軍隊進攻麵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保存軍力,待機而破,而采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接著,毛澤東以《水滸傳》中的洪教頭與林教頭比拳、春秋時期齊魯之戰為例,告訴大家戰略退卻的一方往往會最終取得勝利的道理。隨後,毛澤東又以人民軍隊成功運用戰略退卻方針取得勝利的鬥爭史為例,再一次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和嚴重危害。當然,戰略退卻並不是一味的逃跑,而是為了保存軍力,準備反攻。那麼,反攻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毛澤東提出了六種反攻的條件。“使敵人疲勞沮喪”就是其中之一。在下文中,毛澤東對這一條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他指出,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我們要求強弱的對比發生變化,便隻有等到敵人深入我根據地,吃盡根據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圍剿”時蔣介石某旅參謀長所說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或者,“國軍處處黑暗,紅軍處處明亮”之時,才能達到目的。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此時雙方對比,往往能達到某種程度的均衡,或者敵軍的絕對優勢改變到相對優勢,我軍的絕對劣勢改變到相對劣勢,甚至有敵軍劣於我軍,而我軍反優於敵軍的事情。在這種情勢下再發動進攻,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謂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