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主力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立即召開瓦窯堡會議,明確指出:“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再次將“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黨未來工作的重點來抓。為了執行瓦窯堡會議精神,與日寇展開麵對麵的交鋒,毛澤東等領導人命紅軍主力東征山西,打通抗日前行的路線。

然而,就在紅軍東征期間,蔣介石卻調遣了十個師的兵力開進山西,妄想阻斷已經渡過黃河的紅軍將士,徹底摧毀陝甘革命根據地。麵對嚴峻的軍事形勢,毛澤東、朱德隻得命紅軍回師陝北,結束東征。紅軍回到陝北後,蔣介石毫不理會民族危機的空前加劇與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等主張,繼續部署兵力攻打紅軍。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等46名中共領導人以為天下計、為民族計的大義出發,聯名發出了這封《致蔣介石及國民革命軍西北各將領書》,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共禦外侮。電文一開始,毛澤東便直陳國家目前之危難局勢:“我蘇維埃紅軍自去年八月發表宣言,提議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以來,轉瞬一年多了。這一年間日寇的侵略有加無已,國土日蹙,國勢日衰。現在日寇的凶焰益張。華北分離,綏寧淪亡,已經迫在目前。即長江沿海亦莫不敵船雲集,蠢蠢欲動。亡國滅種的條件,接連提出。亡國奴的命運威脅著全中國人民。和平久已絕望,犧牲是無可幸免。”麵對目前之險境,國民政府不但不思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戰,驅除日寇,反而不斷增兵西北,圍剿紅軍,大打內仗。毛澤東等人對此等行徑十分憤怒,但為顧全抗日救亡大局,還是作出了包括主動停止軍事行動在內的四項聲明,以換得蔣氏集團及早醒悟。接下來,毛澤東摘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句古語再次向國民政府諸先生陳明中華民族目前所處的危急時刻,呼籲國軍中有誌之士“與紅軍攜手共赴國防前線,努力殺賊,保衛國土,驅逐日寇,收複失地。”為了表達誠意,毛澤東代表紅軍作出“願作前驅,並誓與你們合作到底。在抗日戰線上,紅軍願擔任一定的戰線,保證一定任務的完成;在作戰指揮上,紅軍願服從全國統一的軍事指揮。不得抗日友軍的同意,紅軍決不開入抗日友軍的防地”的保證。文電的最後,毛澤東向蔣介石發出最誠摯的勸諫,真誠地希望“蔣先生毅然決然停止進攻紅軍的最後內戰,率領全中國的武裝部隊實行抗戰,以複活黃埔的革命精神,以恢複國共合作時反帝鬥爭的勇氣。”

毛澤東的這封電文,言辭激烈,情感真摯。特別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反問更是牽人心魄,發人深思,一語驚醒了國民黨中不少愛國將領。而蔣介石的一意孤行和剛愎自用,使其在遭受到軍事失敗的同時,也釀成了西安事變的發生,最終在無奈之下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

過則勿憚改

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擇一。徘徊歧途,將國為之毀,身為之奴,失通國之人心,遭千秋之辱罵。吾人誠不願見天下後世之人聚而稱曰,亡中國者非他人,蔣介石也,而願天下後世之人,視先生為能及時改過救國救民之豪傑。語曰,過則勿憚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從,願先生熟察之。

名句溯源:

“過則勿憚改”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難點注解: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章,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內容涉及學習、仁義、孝道、禮節、修養等諸多方麵,是後人學習孔子思想的入門之學。這一段話是孔子論述君子保持人格的幾方麵要求。在他看來: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處事時,要以講忠誠、守信用為首要之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正。隻有符合這些做法,才稱得上是君子。

摘用賞析:

“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為此多方奔走。然而,蔣介石卻始終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置民族利益於不顧,一心要消滅紅軍。在他的縱容下,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在占領了東三省後,又於1935年底策動了“華北自治運動”,企圖將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

日本緊鑼密鼓的侵華步伐讓南京政府幾近無路可退。麵對國內民眾日益高漲的要求抗日的壓力,蔣介石也不得不考慮調整對日政策,“接受”中共提出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要求,並派人同中共代表“會談”。名為“會談”,實則是蔣介石借會談之名,單方麵要求中共領導人出國,解除武裝力量,接受其改編。這種無理的要求,遭到了社會進步人士的一致反對,談判一再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