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不足百字的結尾中,共有三處引文。
“詢謀僉同”出自《尚書·大禹謨》:“朕誌先定,詢謀僉同,鬼神依順”講的是,舜帝欲禪位大禹,大禹再三不受。舜帝說:“我的主意已經定了,向眾人商量詢問的意見都一樣,卜於鬼神,都依順了。”後用“詢謀僉同”指谘詢和商議的意見都一致。
“國人皆曰可行”典出《孟子·梁惠文王下》。齊宣王問如何選拔人才,孟子回答:“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在孟子看來,必須是國人都認為是賢者的人,才能考察之後使用。毛澤東引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國共合作是謀與眾人、舉國公認的好辦法,不相信邵力子先生獨認為不可行。
最後一句引文“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自《三國演義》第一回。在羅貫中看來,天下總的形勢是:分裂的時間長久了,到了一定時機必然會實現統一;統一的時間長久了,到了一定的時候又必然會發生分裂。作者從周末七國紛亂講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再由楚漢爭雄講到劉邦建漢,最後由王莽篡漢講到劉秀中興,傳至漢獻帝時,諸侯再次並起,於是有魏蜀吳三國之分。以一段實實在在的曆史證明了天下大勢分分合合的轉化規律。限於曆史條件的限製,羅貫中無法探尋到曆史發展的真實規律,而是陷入了簡單的曆史循環論的觀點。毛澤東在摘用這句話時,將原文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變換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僅僅是語序上的微調,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共兩黨的“分”是居於次要地位的,大的方向仍是“和”。同時,也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願意與國民黨長期合作下去的誠意。
閱畢毛澤東的信後,邵力子心境難平。此後的他,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都在為國家民族之前途而奔走。西安事變後,邵力子與蔣介石一起被拘,但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積極讚成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決事變、團結抗日的主張;抗戰期間,他同中共方麵精誠合作,配合前線抗戰在後方開展強大的宣傳攻勢;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各種和談,力主成立聯合政府;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擔任了民主黨派的主要領導人,積極參政議政,獻言獻策,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貢獻了畢生精力,被譽為“和平老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深望諸先生懸崖勒馬,立即停止進攻紅軍,並與紅軍攜手共赴國防前線,努力殺賊,保衛國土,驅逐日寇,收複失地。
1993年12月版,第458—459頁)
名句溯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難點注解:
《世說新語·言語》記載的主要是魏晉文士一些精妙言論,每段字數不多卻富含哲理。上述引文說的是孔融因罪被抓,他的親戚和朋友都害怕連累到自己,惶恐不安。唯獨他的兩個兒子毫無懼色,依舊玩遊戲。孔融問使者,所犯之罪一人獨擔能否保全兒子時,他的一個兒子說,鳥巢都被打翻了,巢裏的蛋怎麼可能完整無好呢?後來局勢的發展果不出其所料,孔融的兩個兒子也和他一起被抓了起來。後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慘遭滅頂之災,全部覆滅,無一幸免。
摘用賞析:
1935年,日本加快了侵華的步驟。在全麵占領東三省後,他們又通過“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等攫取了河北和察哈爾的大量主權。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進一步鼓舞了他們的侵略熱情。緊接著,日本帝國主義就發動了所謂的“華北自治運動”,企圖將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青島三個特別市置於自己管轄範圍內。中日矛盾驟然升溫,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
為喚起民眾意識,8月1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聯合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批判了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第一次比較完整、係統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