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日本帝國主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先生北方領袖,愛國寧肯後人?保衛綏遠,保衛西北,保衛華北,先生之責,亦紅軍及全國人民之責也。
——《給傅作義的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
(《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22頁)
名句溯源: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出自宋·嶽珂《史·徐鉉入聘》:
(趙匡胤曰)“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
難點注解:
關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典故,世人多認為是出自北宋文學家楊億《談苑》:“開寶中,王師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鉉入朝,對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太祖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這段曆史講的是,宋開寶七年(974),宋主趙匡胤派兵征伐南唐,後主李煜遣徐鉉入宋朝談判。趙匡胤無力應對徐鉉的能言善辯,便以“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對之。《說苑》盡管是記載楊億言談的語錄筆記,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該書早已失傳,流傳下來的這個故事是後人從《類說》第五十三卷中引述的,並非第一手資料。另外,盡管《宋史·徐鉉傳》和《宋史·趙匡胤傳》中也記載了徐鉉入朝與趙匡胤談判的史實,但均未提到趙匡胤所說的這句話。根據現存史料,嶽珂《史》是最早記載這句話的書籍。嶽珂(1183—1234),字肅之,號亦齋,又號倦翁,南宋文學家,嶽飛之孫,嶽霖之子。《史》共15卷,140條,是記載兩宋時代朝野見聞的一部史料隨筆。其中南宋部分為作者親身見聞,有較強的史料價值。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南唐尚書徐鉉入朝覲見趙匡胤一事,當他質問趙匡胤南唐並無過錯奈何起兵攻伐時,趙匡胤憤然回答說:南唐即使沒有罪,但天下終歸一統,在自己睡覺的床邊,怎麼能容許別人打著呼嚕睡大覺呢?後用這句話比喻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不容任何異己者存在或絕不容別人插手。
摘用賞析: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明確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然而,蔣介石卻拒絕接受這一提議,繼續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這種做法,極大地鼓舞了日本侵略者的侵華熱情。
在日軍步步緊逼之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統治受到了極大威脅。為此,蔣介石不得不考慮調整現行對日政策。與此同時,國民黨中的部分將領和左派人士也主張停止內戰,抵禦日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現了一絲曙光。在這種情況下,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局會議,及時調整了方針策略,確定了以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為今後主要談判對手的策略,實現黨的工作方式由“反蔣抗日”向“逼蔣抗日”轉變。會議決定發表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再一次向國民黨大聲疾呼:“立即停止內戰,組織全國的抗日統一戰線,發動神聖的民族自衛戰爭,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保衛及恢複中國的領土主權,拯救全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會後,在指導中共中央代表同南京政府進行談判的同時,毛澤東還致信南京政府中力主抗日的軍政要員杜斌丞、楊虎城、宋哲元、宋子文等人,力陳抗日救國大義,主張“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這封給傅作義的信,就寫在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