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用賞析:

參見“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條。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國既喪亡,身於何有?建義旗於國中,申天討於禹域。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以一當十,是我精神,以十當一,是我實力。

名句溯源: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

冬,秦饑,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難點注解:

孔子修訂的《春秋》,語言十分精煉,史實不甚完備,故後世多有詮釋之作。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是現存對《春秋》詮釋最為精準的三部著作,合稱《春秋三傳》,列為儒家經典。三者之中,又以《春秋左氏傳》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最高,它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4)的曆史,對春秋時期的各種社會狀況均有涉及,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作者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我國古代傑出文學家、史學家。上述引文記載的是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冬,秦國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而晉國不給的史事。晉國大夫慶鄭認為以前秦國在晉國發生糧荒的時候曾經慷慨援助,現在晉國這樣做不妥,便向晉惠公進言說:“背棄恩惠,是無親;幸災樂禍,是無仁;貪愛財物,是不祥;激怒鄰國,是不義。這些德行都失掉了,拿什麼保衛國家呢?”晉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說道:“皮都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裏呢?”這裏是說,晉國曾經許諾給秦國一些國土但最終卻食言了,秦晉兩國由此結下了怨恨,這次又何必在乎拒絕借糧給秦國呢?虢射此處是用“皮”代指重要的事情,用“毛”代指次要的事情。後用“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礎,就會處於無所著落的境地。

摘用賞析:

日本侵略者在全麵占領東三省後,又進一步染指華北。他們通過“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奪取了河北和察哈爾兩省的大量主權後,又發動所謂的“華北自治運動”,企圖將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青島三個特別市置於自己管轄範圍內。麵對日軍咄咄逼人的態勢,蔣介石依舊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致使大片國土淪喪敵手,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為了積極推動抗日救亡運動,中共中央在主力紅軍到達陝甘後不久,就召開了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提出:“目前政治形勢已經起了一個基本的變化,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明確將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作為黨未來一項重要的工作目標。為了做團結抗日之先鋒表率,瓦窯堡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開始著手製定主力紅軍東征山西、開通抗日前進道路的軍事策略。1936年2月,紅軍主力分別從陝西省綏德縣溝口、清澗縣河口等地強渡黃河,一舉突破閻錫山晉綏軍苦心布置的防線,進入山西。3月1日,毛澤東、彭德懷分別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總政治委員、總司令的名義聯合發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布告》,宣傳紅軍抗日主張,擴大紅軍東征的政治影響,積極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布告以陳述“日本帝國主義橫行華北,無人製止。蔣介石、閻錫山、宋哲元,奴顏婢膝,媚外成性。全國喪亡,迫在眼前”的民族危亡之嚴峻形勢開篇,號召“一切愛國誌士,革命仁人,不分新舊,不分派別,不分出身,凡屬同情於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者,本軍均願與之聯合,共同進行民族革命之偉大事業”。布告闡明了紅軍東征抗日之目的,申明“本軍所到之處,保護愛國運動,保護革命人民,保護工農利益,保護知識分子,保護工商業。本軍主張停止一切內戰,紅軍、白軍聯合起來,一致對日,凡屬愛國軍人,不論積極地與本軍聯合抗日,或消極地不反對本軍及愛國人民抗日者,本軍均願與之進行協商、協定或諒解。”布告還根據社會的主要矛盾,強調當前最大敵人為日本帝國主義,呼籲“凡屬食毛踐土之倫,炎黃華胄之族,均應一致奮起,團結為國”。接下來,毛澤東連用了三個典故來呼籲國人同仇敵愾,共禦外侮。這三處典故都在上述引文中集中體現。“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出自《左傳》,這裏意思是說,倘若國家都亡了,作為個體又如何能生存呢?“天討”出自《尚書·皋陶謨》:“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本意是以五等之刑,懲戒有罪之人。後以出兵征伐稱為“天討”。“禹域”即中國。相傳大禹平水時,劃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故後稱中國為禹域。毛澤東此處摘用這三個典故,就是使社會各界都能認清時事危機之重,呼籲工農商學兵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為建立自由平等與領土完整的新中國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