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健康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
眾所周知,沒有健康,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社會的安定和家庭的和睦;沒有健康,也就沒有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騰飛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健康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支柱,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但遺憾的是,現代人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高度的工作壓力、生活環境中各種有害物質汙染、家庭遺傳基因等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各種亞健康狀態人群和各種慢性疾病都在不斷增加。人類從生理健康狀態發展到疾病狀態(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嚴重的腎髒疾病等等),往往都會經過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實際上這些人正處於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而人們往往對自己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沒有明顯的察覺。這樣就告誡我們亞健康如不能阻截,就會向疾病進展,最後發展為疾病;其陰陽病態平衡,就會由輕度變為重度,於是疾病顯現,身體惡化。所以亞健康不是健康,在它的後麵危機四伏……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在世界上所有的人當中,真正健康的人約占總人數的15%左右,真正被醫生確診有疾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人也隻占15%左右,另有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可見亞健康狀態是人群中普遍的體質狀況。
2.中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
中醫學中有關與亞健康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時代,古代醫賢早就認定醫學的目的是“消患於未兆”,“濟贏劣以獲安”,其次才是治病。所謂的“未兆”,就是未有顯著的疾病征兆之時:所謂的“贏劣”,也就是指身體的疲憊虛損狀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日平人”。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是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的動態平衡的結果,中醫對醫學目的的認識,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健康標準的內容等方麵,都涉及亞健康的不同層次的內容,隻是沒有用亞健康一詞而已。根據中醫的未病學理論,未病學中潛病態,潛病態即是亞健康狀態。中醫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對亞健康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亞健康的常見表現,在中醫古籍中對驚悸、眩暈、不寐、多寐、健忘、夜驚、梅核氣、汗證、虛勞以及陽痿、遺精等的記述中都可以見到並有詳細的闡述,對“亞健康狀態”的治療也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3.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調治
由於亞健康狀態是心理、社會、自然等多方麵因素綜合作用於人體,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髒腑、形神失養所致,因此,調整陰陽失衡狀態、調養髒腑、精氣形神,是中醫防治亞健康狀態的基本原則。運用中醫學四診、八綱、氣血、陰陽、髒腑、經絡等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具有優勢。目前,中醫等用於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常用分型治法如下:
(1)肝鬱氣滯型
常表現為心情鬱悶,意誌消沉,喜歎息,或性情急躁,焦慮易怒,腹中攻竄作痛,心悸怔忡,女子月經不調,舌淡紅或暗紅,脈弦,治療宜疏肝解鬱,調利氣機,兼以寧誌安神。重視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緊張壓力長期超越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藥物治療可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減,藥用柴胡、自芍、佛手、合歡花、當歸、青皮等。
(2)腎衰早老型
常表現為體力不支,社會適應能力降低,精神煩躁,精力不足,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機能減退(陽痿、月經不調或早閉)等綜合征狀,藥物治療可用左歸丸、封髓丹等。藥用枸杞、淫羊藿、巴戟天、山茱萸、何首烏、肉蓯蓉、懷山藥、黃精等。
(3)心脾兩虛型
常表現為疲勞,健忘,失眠,驚悸,納差等,舌質淡,脈細。治以補養心脾,方用歸脾湯加減。藥用黃芪、白術、茯神、黨參、炙甘草、木香、棗仁、龍眼肉、當歸、遠誌等。
(4)陰虛火旺型
此型與先天體質有很大關係,表現為形體消瘦,潮熱多汗,睡眠較差,多夢,內心煩熱,口幹咽燥,便秘,尿黃,顴紅唇赤,舌紅少苔,脈細數。可選用知柏地黃丸、青蒿鱉甲湯、當歸六黃湯治療。藥用知母、黃柏、生地黃、青蒿、鱉甲、當歸、黃芩、黃連、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