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三國時魏國有位長壽老翁皇甫隆,年過百歲,體力不衰,耳聰目明,麵色紅潤。這使得魏武帝曹操非常羨慕,派人請來皇甫隆,親切地對他說:“能否談一談您的長壽秘訣?要是您覺得可以傳授的話,不妨寫好密封,讓我一個人看看。”皇甫隆哪敢怠慢,就上疏介紹經驗。他一開始先說了一通“惟人為貴”的大道理後,才講出了一個修道秘訣:“臣常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日煉精。”具體地說,其健康長壽的方法是:每天早上用含水漱口的動作使唾液滿口,然後吞下去,隨後又將上下牙叩擊14遍,這就叫“煉精”。所以,後世有“齒宜數叩,津宜常咽”之說。
唾液是由口腔裏唾液腺分泌的液體所以,又稱“口水”,祖國醫學稱之為“津液”。又凶為唾液和血液組成成分有一定的相關性,故又有“津血同源”之說。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1000~1500毫升唾液,其中除99%是水分外,還含有鉀、鈉、鈣、氯、激素等幾十種物質。特別令人驚歎的是,從唾液中幾乎可以找到血漿中的所有物質,如黏蛋白、氨基酸、核糖酸、轉氨酶、血管鈣緩素等等。
唾液對人體的益處是很容易觀察到的。假如一個人連續口沫四濺地講演幾個小時,他下一頓飯肯定吃不好。因為津液的缺乏使胃得不到應有的滋養充潤,這樣必然影響其正常的受納功能。祖國醫學的這種認識和現代醫學的認識幾乎有不謀而合之處:唾液不僅濕潤口中的食物,使其便於咀嚼、下咽,而且還能將食物進行初步消化。例如,唾液中的澱粉酶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催化劑,它能將口腔裏的食物澱粉分解成麥芽糖。平時我們咀嚼饅頭時產生甜味,就是這個道理。
唾液中溶菌酶可阻止口腔內細菌的大量繁殖,對預防和控製咽喉炎、齲齒以及消化道內由細菌引起的炎症起一定的作用。
唾液中的激素,對人體骨骼、牙齒的生長、發育,血中鈣、磷的代謝及蛋白質的合成都有一定的效果。
唾液進入胃內,還能中和部分胃酸,增強胃黏膜對胃酸的抵抗力,有利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防治。
最近,科學家還發現,婦女唾液中的葡萄糖和黃體酮含量在排卵前5天和排卵後6天有明顯增加。因此,隻要測定唾液中的這些物質的多少,便可借以判別受孕期和安全期,為指導計劃生育提供依據。
唾液已被用於疾病的臨床檢測,通過對唾液中某些成分的測定來幫助醫生診斷疾病。如通過測定唾液中尿毒的含量,可知腎功能的狀態。
由上可知,唾液對人體的作用是很多的,我們應當珍惜它。但有的人不僅養成了愛吐唾沫的習慣,而且還使勁吐,這種人很容易“精氣俱損,久成肺病,手足重,皮毛粗澀,脊痛咳嗽”。所以,凡浪費唾沫的事,都應該避免。像幹起活來就往手心吐口水的習慣動作,數鈔票、翻書時用手沾口水的動作,都應該改正。
祖國醫學十分重視漱津咽唾養生,在這方麵,提出了許多有效的養生法。如《保生要錄·調肢體門》裏說:“常以舌抵上齶,聚清津而咽之。”《養性延命錄》引《元陽經》說:“常以鼻納氣,含而漱滿,舌料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幹咽甚佳。”古代養生學家主張勤漱多咽。具體方法可采用“赤龍攪天地”。即每天叩齒之後,用舌頭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牙齒等先左後右,先外後內,先上後下,依次輕輕攪動30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後舌抵上齶部以聚津液,待唾液增多時再鼓腮含漱10餘次,最後分3次徐徐咽下,並以意念送到丹田處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