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過去基本上實行的是“一崗到老”的製度對猝然而至的下崗,不少人缺乏精神準備,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加之失去了曾經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和福利保障,故而難以承受來自各方麵的巨大壓力,有些人患上了“下崗病”。
據載,西安市健康教育所和西安醫科大學心理學教研室,采取了隨機抽樣問卷式的方法,對500名下崗及麵臨下崗的職工進行了調查。結果在被調查者中,有40.67%~65.33%的人發生胃部不適、胸悶氣短的症狀。他們精力下降、易煩躁激動、疲倦忘事、總想與人訴說。還有32%。39.33%的人表現為苦悶無望、沉默寡言、“性趣”減退、食欲不振,常覺心跳加快,不能自製地大發脾氣。更有14.67%~23.67%的人精神緊張、頭部劇痛、容易哭泣、月經紊亂、腦子出現“真空”,甚至想了卻一生。
大家都知道,人生的旅程總不會一帆風順,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一個心態正常的人,總能夠坦然麵對命運的挑戰,贏得人生的價值。下崗,作為人生的一段艱難旅程,既然繞不過去,就得靠雙腳去跋涉、去攀登。悲觀失望、沉溺於痛苦隻能損害自己的身心;作踐自己、破罐子破摔卻隻能毀了後半生的前程。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像陳毅同誌的詩中所吟誦的那樣:“莫怨嗟穩腳度年華。”
心理醫學與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交談乃至傾訴,是排解心頭愁煩、維護心理健康的極好方式。在一個理解與關懷交織成的氛圍之中,傾訴者通常能夠調節心境、整理思緒、平抑過激的心情,而且還能增強克服困難。重新生活的信心。將愁煩悶在心中、強壓硬憋,則很有可能慪出不好的結果。所以,下崗者不妨主動找周圍的人交談、傾訴,掏出胸中的積鬱,以獲得愁煩的解脫、情緒的放鬆。周圍的人,更應該主動接近下崗者,向他們獻出一份關愛,在精神上為他們排憂解愁,在物質上給予可能的援助。
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健康屬於我們也隻有一份。人生的最好崗位乃是健康常駐於身。作為下崗者,更應該加倍珍惜健康這一最大財富,以健康作為資本投入到社會生活的“市場”裏,賺取豐厚的人生意義。
人生常有上崗、下崗,但切莫讓健康“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