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抗擊外敵愛國衛鄉的沈貞(1 / 1)

文/王清毅

沈貞(1814~1856),又名誌堅,字默庵、緩齋,清代餘姚三山所(今慈溪市滸山街道)人。有才氣,工詩文,擅作畫治印,好讀書,有耕讀堂貯書萬卷,喜訪遊各地。為人寬平靜默,秉性耿直,臨事果敢,善排患釋難,懂藥能醫,有鄉望。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廿一日,英軍武裝船“風鳶號”闖入杭州灣,遭大風擱淺勝山外沙塗。英兵強奪民船,登岸剽掠。沈貞聞訊,於是招集壯勇與沿途民眾直奔勝山,斃敵一人,生擒英兵二十三名,押解至餘姚縣城。次年,沈貞募勇組團,衛鄉裏,防不測。其常居半讀書屋,取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之義,暇著《半讀書屋筆談》四卷,附《修齋瑣語》一卷,還著有《詩鈔》、《試驗良方》各一卷,《古文古詩選》共兩卷。

道光二十年(1840),清政府內外交困。當時的浙江也是風雨飄搖,英軍的炮艦攻陷昌國(今定海),整天在浙東沿海橫衝直撞,耀武揚威,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9月16日那天,英國武裝雙桅帆船“風鳶號”由少校吉利司帶領闖入杭州灣,沒想到在餘姚北勝山頭(今屬慈溪)洋麵上遇到風暴襲擊,船陷入沙塗之中,進不得,退不得。這英兵自認為武器精良,竟然強奪民船,由泥牛塘(即四塘)登岸,在勝山破戶入室,大肆擄掠。

當下,有守兵馬上把情況通報給負責沿海防務的三山所巡檢李凝宇。李凝宇一聽,十分震驚。強敵來臨,不能掉以輕心,他馬上想到了一個人:他的青年朋友沈貞。

沈貞在當地很有名氣,從小才華過人,八九歲就能作畫治印,又勤奮好學,見多識廣。別看他年輕,當時才二十七歲,在百姓當中已很有號召力。

這邊,李凝宇馬上派人找來沈貞,告訴英兵來犯的事,問他有什麼好對策。

沈貞沉思一會兒說:“這個好辦,英兵在船上有巨炮,我們打不過,但上了岸就沒這個本事了,要把他們消滅掉不難,隻要多找些年輕的勇士去就可以了。”

李凝宇一拍腦袋,是啊,自己怎麼沒有想到!於是兩個人分頭行動,召集沿途民眾都到勝山來,保家衛國。由於鄉鄰都很信任沈貞,他這麼一號召,男人們就坐不住了,紛紛趕了過來。一路上,加入隊伍的人越來越多,像潮水一樣湧向勝山,將上岸的英兵團團圍住,來了一個“甕中捉鱉”。

那些英兵一看,怎麼漫山遍野來了這麼多人,趕緊跑吧!可跑到哪裏去呢?四周都被圍得水泄不通。眼看著這包圍圈越縮越小,英兵不甘心束手就擒,還想負隅頑抗,但最終發現這是徒勞的。

最後清點戰果:擊斃英兵一名,活捉了二十三人,其中有一個是黃發碧眼的女頭目,還有一個是黑人兵士。這些人都被押送到餘姚縣城。

看到英兵被抓了起來,勝山上響起了民眾的歡呼聲。

事後論功,李凝宇將沈貞列為第一功臣上報。隻可惜,沒多久,寧波就被英軍占領。而沈貞眾多的抗敵計劃因為沒有得到當權者的支持而無法實施,遺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