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養虎成患,本·拉登在劫難逃(1 / 3)

本·拉登曾被美國人稱為“反蘇英雄”或“抗蘇鬥士”,1998年,本·拉登以“世界伊斯蘭前線”的名義發布“聖戰宣言”,稱美國已經向上帝和他的使者們宣戰,因此呼籲將謀殺生活在地球任何地方的任何美國人;中情局成立了“拉登處”,開始對其追捕,10年過去了,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中情局終於如願以償。

成立“拉登處”

2001年9月11日,在本·拉登及其領導的“基地”組織的精心策劃下,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美國民航飛機,先後撞擊了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和華盛頓的五角大樓,其中一架飛機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共造成近3000人死亡。消息傳來,不僅美國震驚,也震撼了全世界。這就是“9·11”事件。

“9·11”是人類文明史上黑暗的時刻。在全世界剛剛跨入21世紀的時刻,人類就經曆了這一場人間悲劇,從此以後,國際社會恐怖主義甚囂塵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又不得不麵對一場新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就是世界頭號恐怖人物本·拉登。

2002年12月12日,負責調查“9·11”恐怖襲擊中安全疏漏的美國國會聯合委員會完成了調查報告。這個參眾兩院的聯合情報委員會建議美國加強努力,打擊恐怖組織和它們的資金來源,防止再次發生恐怖襲擊。

報告指責美國情報和執法官員在防止“9·11”襲擊中出現一係列失誤,建議對有關官員做出處理。聯合委員會中的共和黨要員、來自阿拉巴馬州的參議員謝爾比認為,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應該下台。謝爾比說:“作為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任期中犯下的巨大失誤比曆任的其他任何一屆局長都多。”

報告還對美國如何防止再次在本土發生恐怖襲擊作出了建議,呼籲加強努力,打擊恐怖分子的訓練營地。委員會即將離任的主席是來自佛羅裏達州的民主黨籍參議員格拉姆。格拉姆說:“我們必須提出的問題是,新一代的恐怖分子在哪裏接受訓練?我們知道答案:主要是在敘利亞和敘利亞控製下的黎巴嫩地區和伊朗。但是,在我看來,我們沒有襲擊他們的總部和訓練營地是一個疏忽,正如我們在90年代沒有在阿富汗打擊基地組織一樣。”

10年來,本·拉登同美國政府及其追隨者們進行著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同中情局的特工和那些情報官們鬥智鬥勇,考驗著他們“反恐”的能力。

那麼,本·拉登到底是何許人也?

本·拉登1957年3月10日出生於沙特吉達的富裕之家。他是沙特阿拉伯一名建築界大亨的18個兒子之一,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七。本·拉登在阿布杜爾·阿齊茲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並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他當過工程師,後靠石油及建築業聚斂了大筆財富,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國家擁有多家公司,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本·拉登身高6英尺,瘦弱,但非常敏捷,擅長馬術、長跑、登山和足球運動,還喜歡看有關空手道題材的電影。李小龍是他非常喜歡的演員。有一段時間他經常到敘利亞與土耳其交界處的山地去爬山騎馬。他曾經在家族企業中工作了一段時間,但這份工作並未能令這個年輕的穆斯林理想主義者感到愉快。在聽過巴基斯坦的阿布杜拉·阿紮姆的激情布道的錄音帶以後,他大受啟發,開始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阿富汗從1979年到1989年之間那場為期10年的武裝衝突,給伊斯蘭極端主義者提供了一個團結核心和訓練場所。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的民族抵抗運動興起。當時,世界各地許多年輕的穆斯林都以誌願者的身份雲集阿富汗,參加被認為是抵抗侵略者的“聖戰”。本·拉登就是其中之一。

1980年,23歲的本·拉登加入了數以千計阿拉伯青年的行列,前往阿富汗。在這場反蘇“聖戰”中,他參與了興建軍火庫、醫院和修築道路的工作,也參加過戰鬥。後來,他領導一批士兵,親身參與了許多軍事行動,包括一次圍攻賈拉拉巴德的著名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他繳獲了一支先進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自此之後,他到哪兒都帶著它。

在阿富汗的經曆為拉登提供了聯係全球各地的伊斯蘭激進人士的機會,結識了許多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的伊斯蘭激進人士。當年的那場阿富汗戰爭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和全球爭霸的一部分,所以當時的本·拉登不僅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甚至還被美國人稱為“反蘇英雄”或“抗蘇鬥士”。

本·拉登後來的許多陰謀詭計和暴力手法就是從美國中央情報局那裏學來的。美國給了這些“抗蘇鬥士”們大量的援助,其中包括專門對付直升機的“毒刺”導彈等尖端武器。當時中央情報局每年要撥出5億美元軍費來武裝和訓練貧窮且手無寸鐵的遊擊隊員。美國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產品也陸續進入了本·拉登的兵器庫。

沙特阿拉伯和美國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秘密支持阿富汗抵抗組織反對蘇聯的侵略,從而使阿富汗“聖戰”在1988年就取得了勝利。當時莫斯科宣布,他們的軍隊將在以後的9個月內撤出阿富汗。在蘇聯人開始撤退時,那些“聖戰”的領袖們就開始盤算下一步該幹些什麼。

本·拉登認為,為阿富汗“聖戰”而成功創建的組織不應當被解散,於是就和他的朋友阿紮姆建立了他們自己稱之為“基地”的組織,作為未來“聖戰”的可能的總部。本·拉登儼然已經成了“基地”組織的領導人。這個組織包括一個情報執行部門,一個軍事委員會,一個財政委員會,一個政治委員會,一個主管新聞事務和宣傳工作的委員會。還有一個由本·拉登圈子內的人組成的谘詢委員會。本·拉登對“基地”領導方式的設計顯示出他日益增長的自信和野心。他很快便公開表示,要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準備“聖戰”,實現他無可挑戰的控製權。

1989年蘇聯撤軍後,本·拉登帶著他的“兄弟們”重返沙特。在本·拉登的圈子中,有一位最重要的埃及人名叫艾曼·艾爾·紮瓦西裏,是一名外科醫生。紮瓦西裏當時領導著一支強有力的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他的許多追隨者在新組織中成為重要成員,而他與本·拉登的親密關係使許多人以為他是“基地”組織的二號領導人。不過後來,他們的組織合並,他的確成了本·拉登的副手。

1990年8月,當伊拉克部隊入侵科威特時,由於在阿富汗的經曆,本·拉登已經贏得了聲譽和尊重,他向沙特阿拉伯國王建議,由他召集“聖戰鬥士”們進行一場“聖戰”,收複科威特。然而沙特國王法赫德卻拒絕了本·拉登所提供的軍事援助,轉而向美國求援,沙特阿拉伯加入了美國領導的盟軍,允許美國軍隊駐紮在沙特阿拉伯,對此,本·拉登和許多伊斯蘭教士予以公開譴責。沙特反對派領導人阿勒法基表示,本·拉登無法接受50萬美國士兵踏上沙特的神聖土地這一事實。沙特阿拉伯政府並不在意這些譴責,開始驅逐這些教士,並且沒收了本·拉登的護照。後來在一位皇室家族成員的幫助下,本·拉登以參加1991年4月巴基斯坦的一次伊斯蘭集會為借口,逃出了沙特阿拉伯。到1994年4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凍結了本·拉登的資產,取消了他的沙特國籍和公民身份。至此,本·拉登已經沒有一個他可以稱之為祖國的國家。

1991年,本·拉登來到蘇丹,繼續支持其他穆斯林戰士。他在蘇丹建立起一個規模龐大的恐怖實業組織,吸納了大量的公司,賺了很多的錢。本·拉登決定利用他的建築公司建造一條從喀土穆到蘇丹紅海岸港口的高速公路,同時為“基地”組織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讓他們獲得許多先進的武器和技術裝備。

1996年,蘇丹政府要求本·拉登離境。當時阿富汗剛好在極端伊斯蘭組織塔利班的控製之下,於是阿富汗成了本·拉登最後的一個避難所。到了阿富汗後,本·拉登的地下勢力開始擴張,其“基地”組織成員發展到5000多人,分布在大約25個國家。

1998年2月,40歲的本·拉登以“世界伊斯蘭前線”的名義,從阿富汗總部向倫敦的一家阿拉伯報紙發布了所謂的“聖戰宣言”。“聖戰宣言”稱,美國已經向上帝和他的使者們宣戰,因此,呼籲將謀殺生活在地球任何地方的任何美國人,“作為任何國家的每一位穆斯林的個人責任,隻要他能夠這麼做”。

他對1983年導致241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喪生的貝魯特自殺性爆炸事件、1992年亞丁的爆炸事件,特別是1993年索馬裏的武裝衝突大加讚賞,因為在那以後,美軍“帶著沮喪、羞辱、挫敗和死亡離開了那裏”。

不過,公開表示要對所有的美國人不加選擇地進行殺戮,1998年的“聖戰宣言”還是第一次。

由於本·拉登頻頻向美國發出威脅,於是在1997年得到白宮的批準後,中情局決定實施抓捕本·拉登的計劃,要活捉本·拉登。

2004年2月22日《華盛頓郵報》在一篇題為《幽靈戰爭:1997—1999年間的中情局和奧薩馬·本·拉登》的報道中披露說,美國中情局曾在1997年製定了一個綁架本·拉登的完美計劃,但是卻因為決策者的猶豫最終胎死腹中。

追捕本·拉登的行動最早要追溯到一個名叫卡西的巴基斯坦恐怖分子。

1993年,克林頓上台還不到一個星期,在蘭利中情局總部入口處的交通信號燈下,中情局60歲的情報官史塔爾正在車裏等著綠燈,在他的後麵還有很多車輛,裏麵坐的都是中情局工作人員。突然,史塔爾從倒車鏡中看到一名青年下了車,這個青年一下車就開始用步槍掃射。最先被他掃射到的是中情局秘密行動通信官達林,接著是中情局醫生班內特,然後是史塔爾,最後是中情局工程師摩根。掃射完畢後,那個青年又回到第一個目標達林身上,一槍轟掉了他的腦袋,然後揚長而去。整個過程隻有30秒。這就是震動中情局的“中情局大門槍殺事件”。作案者就是巴基斯坦恐怖分子卡西。

此次事件發生後,克林頓總統居然沒有按照慣例來對中情局表示慰問,這使得中情局憤怒不已。

一個月以後,紐約世貿中心的地下停車場又發生了一起爆炸案,造成6人死亡。這一次雖然沒有中情局官員受傷,但中情局已經開始向恐怖主義開戰,把反恐怖主義變成最優先考慮的課題。

1993年,卡西在中情局總部的入口處作案後逃之夭夭,美國立即對他發出了通緝令。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裏,中情局雖然知道卡西就在阿富汗境內,卻無法捉到他。因為當時中情局在阿富汗沒有任何人手。在隨後幾年的時間裏,追捕卡西的行動一直沒有什麼進展,中情局反恐中心得到的情報表明,卡西一直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邊境地區流竄活動,而且在阿富汗南部地區的可能性最大。為了盡快捉住卡西,巴基斯坦情報站精心挑選了在20世紀80年代抗蘇戰爭中和中情局有過合作關係的30多名阿富汗部族武裝人員,從事追捕工作。

1997年5月,一個巴魯什人走進卡拉奇的美國領事館,提供了有關卡西的情報,3個星期後,由中情局官員、巴基斯坦情報官員和聯邦調查局官員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在巴基斯坦的一家賓館中逮捕了卡西,並將他押回美國受審。2002年11月14日,卡西被處決。

當時,這個對付恐怖主義的特別小組針對的不僅僅是卡西,還有其他恐怖主義分子。不過將卡西捉住後,當他們要麵臨解散的時候,卻有一個人引起了中情局的注意,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本·拉登。

中情局於1996年1月成立了一個由12人組成的反恐小組,全力對付本·拉登在蘇丹的工作站。這個“本·拉登問題小組”還有一個通俗的名稱就是“拉登處”,負責追蹤本·拉登的行蹤。

他們發現本·拉登正躲在蘇丹,大力資助北非的恐怖組織,於是就向蘇丹政府施壓,迫使他們驅逐本·拉登。於是這名“恐怖大亨”就在當年5月來到了阿富汗。

當時本·拉登經常在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一帶活動,於是特別行動小組就製定了一個非常詳盡的綁架計劃。他們在阿富汗南部找到了一個十分隱蔽的洞穴,打算在抓到本·拉登之後將他藏在這個洞裏,等到30天之後再由美軍特種部隊派飛機將其秘密接走。

特別行動小組負責人稱,他們考慮到本·拉登失蹤以後,其隨從和其他恐怖分子一定會加緊搜尋,如果美軍立刻派遣飛機進入阿富汗,會引起恐怖分子懷疑,從而帶來麻煩。他們認為本·拉登失蹤一個月以後,恐怖分子的神經就會懈怠下來,那時候再把他由秘密地洞運走更加安全。為此,他們還在這個洞穴中準備了充足的食物和水。

1998年春天,特別行動小組經過長時間的追蹤觀察後將目標鎖定在一個距離坎大哈機場僅5公裏之遙的農莊。這個名叫塔爾納克莊園的農莊占地約100公頃,四周有3米高的圍牆,裏麵有80餘間房屋。這裏也是本·拉登的據點之一,有好幾個晚上,他都在這裏和自己的妻子過夜。

當時本·拉登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所以隨身僅帶了幾名保鏢,而且還肆無忌憚地使用衛星電話,這就非常容易暴露他的行蹤。特別行動小組對農莊周圍的地形進行了詳細勘察,中央情報局則借助衛星定位係統繪製出了農莊的具體地圖。一切準備工作都進行得十分順利。

根據特別行動小組製定的計劃,大約30名身手敏捷的武裝人員將參加此次綁架行動。他們計劃分成兩個行動小組。其中一個行動小組將在淩晨2時左右穿越沙漠地區秘密向農莊逼近。為此,他們事先已經設計好了一條能夠避開雷區的捷徑。為了不打草驚蛇,他們將匍匐前進,通過排水溝潛入農莊。

另一個行動小組則乘坐兩輛“巡洋艦”吉普車慢慢行駛到農莊的正門,使用無聲手槍幹掉入口處的兩名警衛。與此同時,第一個行動小組對本·拉登和他妻子睡覺的房間發動突襲,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那個大胡子、瘦長的沙特人,給他戴上手銬。然後,行動小組將把本·拉登帶到農莊的正門,塞進等候在那裏的“巡洋艦”汽車,迅速駛往50公裏外藏身的山洞。

特別行動小組和中央情報局官員對這個計劃進行了反複修改,最後將其遞交給中情局高層,等白宮拍板之後立即實施。

白宮反恐協調員理查德·克拉克來到中情局總部,和中情局負責反恐事務的官員奧康奈爾討論了這項計劃,包括費用和風險。

當時,奧康奈爾認為此次行動最大的風險是可能造成無辜平民的傷亡。因為據衛星拍照和地麵偵察來看,在塔爾納克莊園生活著數十名婦女和兒童,如果抓捕行動出現失誤,就很可能殃及無辜。

一旦出現意外,這樣的“屠殺”行動曝光後,將使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