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給巴拿馬人民帶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災難。當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要收回運河主權時,卻引起了美國人的憤怒。盡管他曾是中情局的“線人”,年薪高達十萬美元;盡管被中情局長吹捧為“中美洲的反共堡壘”,曾先後親手廢黜了5位巴拿馬總統,成為巴拿馬的“鐵腕將軍”,但最後還是逃不脫中情局的暗算,成了美國人的階下囚,被判處145年徒刑並終生不得保釋。
都是巴拿馬運河惹的禍
美國入侵巴拿馬的戰鬥打響了——
1989年12月20日淩晨1時,美F-117隱形轟炸機從內華達州托諾帕基地起飛侵入巴拿馬領空,轟炸裏奧阿托巴軍高炮陣地。與此同時,美海軍“海豹”小隊一部襲擊巴拿馬國防軍司令諾列加的私人機場,炸毀其座機;另一部襲擊諾列加的專用船隻和衛兵,並炸沉他的專用船,切斷諾列加從空中和海上轉移的退路。隨後,美軍兵分五路向巴拿馬各軍事要地發動進攻。“紅色特遣隊”以空降和地麵攻擊占領巴拿馬城附近托裏霍斯國際機場,控製帕科拉河大橋;“尖刀特遣隊”在炮火、坦克和直升機的掩護下,攻占並燒毀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大樓;“太平洋特遣隊”乘20架C-141運輸機分兩批機降托裏霍斯機場,支援“紅色特遣隊”扼守帕科拉河大橋,以阻止駐西馬隆堡基地的巴軍馳援巴拿馬城;“永遠忠實特遣隊”則搶占巴拿馬運河上的泛美公路大橋,守衛運河區內的霍華德空軍基地;“大西洋特遣隊”攻打巴拿馬第二大城市科隆市,占領麥登大壩、供電中心和水電站等重要運河設施。
戰鬥打響後,部分巴軍進行頑強抵抗,但寡不敵眾,美軍突襲得逞,僅8個小時就擊潰了巴軍有組織的抵抗,15個小時就摧毀了巴拿馬主要的軍事設施,控製巴軍大部分兵營。巴拿馬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準軍事部隊“2000營”奮起抵抗,戰鬥十分激烈。但終因寡不敵眾,於1990年1月3日被迫向美軍投降,一場代號為“正義事業”的侵巴戰爭基本結束。
美國人為什麼要對一個主權國如此大動幹戈?對巴拿馬國家首腦、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如此大打出手呢?
這還得從巴拿馬和諾列加本人同美國政府的恩恩怨怨說起。
位於美國後院拉丁美洲的巴拿馬夾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連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它東連哥倫比亞,南瀕太平洋,西接哥斯達黎加,北臨加勒比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拿馬麵積75517平方公裏,人口約311.6萬(2007年估計)。狹長的國土就像拉丁美洲中的一個精致的領結,連接在兩個大陸板塊之間。如果沒有這麼一個“領結”,那麼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個大洋之間也就暢通無阻了。所以,人們便開鑿了一條舉世聞名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公裏,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使兩大洋沿岸航程縮短1萬多公裏,在戰略上對美國具有重要意義。
當年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區的誇裏海茨設有美軍南方司令部,並在巴拿馬駐軍多達1.3萬,另外還設有14個軍事基地。其中最主要的軍事基地有4個:一是卡萊塔島基地,設在該基地的電子通信中心,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用300千赫低頻覆蓋兩大洋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信中心,這個通信中心不僅能與兩大洋的核潛艇和常規潛艇保持通信聯絡,而且還可以保障潛艇與潛艇之間的通信聯絡;同時設在該基地的世界電子監聽站既能搜集情報、破譯密碼,又能發送假情報和實施幹擾。二是霍華德空軍基地,它是美設在拉美的一個最大空軍基地,各類戰略飛機均能在此起降,從該基地可控製西半球的一切空中行動。三是克萊頓堡軍事基地,這是南方司令部陸軍總部所在地,是美國在巴拿馬駐軍最多的地方。四是謝爾曼堡基地,是美國最重要的叢林作戰訓練中心,同時也是美國宇航員的訓練基地。
總之,美軍設在巴拿馬的南方司令部和其他的軍事基地,是美國在西半球的重要軍事和情報中心,控製著中美和加勒比海,並同駐南美各使館和軍事機構保持直接聯係。其職能是製定美對西半球的軍事戰略,指揮和控製該地區的軍事行動。因此,該司令部對美國推行全球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可以利用巴拿馬的反對派,扶植一個親美政權,以執行美國政府在該地區的政策。
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讓美國人對巴拿馬這片國土產生“惦記”的根源就是那條巴拿馬運河,它就像埃及的那條蘇伊士運河一樣。巴拿馬運河是巴拿馬人用成千上萬的生命,在自己的國土上開鑿出來的一條運河,但是最後獲利的卻是美國人。
在上個世紀長達百年的時間裏,美國和巴拿馬的主要矛盾是巴拿馬運河問題。從1903年美國政府與巴拿馬第一次簽訂了一項不平等的條約之後,美國每年都要從運河通行稅中掠走一億多美元。由於巴拿馬人民的堅決鬥爭,美國政府被迫於1936年把該運河租金增加到每年43萬美元,1955年又增加到193萬美元。1956年埃及政府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的行動大大鼓舞了巴拿馬人民將巴拿馬運河收歸國有的信心。1958年5月至1964年1月,巴拿馬人民多次舉行爭取運河區主權的抗議示威。1964年4月,美巴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同意為達成一項“公正與平等的協定”進行談判。
巴拿馬人民經過10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使美巴兩國政府首腦於1977年9月7日在華盛頓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廢除1903年的條約,取消美國永久占領運河區的特權,到1999年12月31日以後,巴拿馬運河及運河區將完全由巴拿馬政府控製。
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口頭上雖同意2000年把巴拿馬運河交還巴方,但實際上根本不想交。由於巴拿馬是一個小國,又在美國人的眼皮底下,所以一直擺脫不了美國人的控製,隻好忍氣吞聲。
諾列加進入巴拿馬政壇之後,下決心改變這種現狀。
1983年8月,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就任巴拿馬國民警衛隊(同年9月改稱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後,在巴拿馬運河問題上,他表現出了一種強勢的姿態,決心改變巴拿馬人這種受人欺辱的局麵。他一上台就堅持民族主義立場,主張收回巴拿馬運河及運河區主權,堅決要求履行新的運河條約,為收複運河主權同美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這與美國的利益產生了衝突。美國政府決定開始對他下手了。
美國總統裏根曾指責諾列加政權偏離民主軌道,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並公開支持反對派揭露諾列加的非法行為,企圖在巴拿馬國內掀起大規模的“倒諾”運動。
不料,諾列加根本不理美國人的那一套,1985年他小試牛刀,將巴拿馬總統巴爾雷塔趕下了台。原因就是這位總統違背了諾列加總司令的意誌,也違背了巴拿馬人民的利益,背著他和巴拿馬人民同美國政府勾結,出賣了巴拿馬運河主權。這樣一來,諾列加就成了裏根政府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於是一連串針對諾列加的行動就出籠了。
巴爾雷塔總統並不是被諾列加廢黜的第一位巴拿馬總統。從1983年出任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到1989年成為美國人的階下囚為止,在這短短的6年時間內,諾列加先後親手廢黜了5位巴拿馬總統。他自己盡管沒有登上總統的寶座,但他卻成了巴拿馬總統的“總統”。他依靠手中的槍杆子,一次又一次地發動軍事政變,把那些“親美”總統一個個趕下台。
巴爾雷塔總統的下台,讓美國人見識了諾列加的真功夫,於是,美國政府就動用中情局來給諾列加製造麻煩。1986年4月,美國報刊援引中情局披露的材料,集中抨擊諾列加,一次就給他定了“走私販毒、實行獨裁、扼殺人權、販賣武器、充當間諜”等五大罪狀。美國國會還專門通過撥款修正案,授權中央情報局對此進行調查落實。中情局得到這份權力後積極行動,一方麵通過中情局駐巴拿馬情報站搜集諾列加的“罪證”,一方麵敦促美國政府早日出兵幹預諾列加政權。
1987年,美國國務院、參議院相繼發表聲明或通過決議,要求巴拿馬恢複憲法,軍隊非政治化,甚至要求諾列加下台。但是,諾列加依然在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的位子上坐得穩穩的。
1987年6月26日,美國參議院以84票對2票通過一項關於巴拿馬局勢的議案,要求巴拿馬政府撤銷諾列加國防軍司令職務,要求巴拿馬軍人“還政於民”,“結束侵犯人權的行為”,結果,引起了巴拿馬城1.5萬人舉行遊行示威,抗議美國幹涉巴拿馬內政。
為了迫使巴拿馬軍方早日交權,美國政府於1987年7月1日宣布關閉美國駐巴領事處,並開始對巴拿馬實行經濟製裁。沒想到,新上台的巴拿馬總統德爾瓦列又是一個不爭氣的家夥,他為了保住自己總統的寶座,甘心情願地做美國政府的“幹兒子”,在巴拿馬做起了“兒皇帝”,繼續出賣巴拿馬人民的利益和主權。德爾瓦列的賣國行徑當然是諾列加所不容的。
1988年2月,裏根政府策動德爾瓦列倒戈,宣布撤銷諾列加國防軍司令的職務。不料諾列加先下手為強,迅速采取行動,以武力給巴拿馬議會施加壓力,迫使議會改組內閣,停止德爾瓦列的總統職務,並任命教育部長帕爾馬為代總統。
早在德爾瓦列上台之初,諾列加就看出了他和他的前任一樣,為了保全總統的位子,不惜出賣巴拿馬人民的利益。在1987年的夏秋之交,德爾瓦列總統曾多次風塵仆仆地奔波於巴拿馬城和美國的白宮與五角大樓之間,希望依靠美國人的力量,將諾列加這位強權人物扳倒。德爾瓦列總統同美國總統裏根多次協商,總想找出一套逼諾列加“自動退休”的計劃。隻有這樣,他才能做得像個真正的總統,而不會像他的那些前任總統那樣,一個個都成了這位總司令的傀儡。
1988年1月6日,德爾瓦列總統以檢查身體為由來到美國,走進熟悉的白宮,同美國人繼續洽談這筆“生意”。美國人的許諾讓德爾瓦列總統的膽子壯了起來,回國後,他立即采取行動,2月25日,在電視台麵對巴拿馬人莊嚴地宣布:“罷免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的一切職務!”
諾列加此時正在家中看電視,聽到這句話後,諾列加連電視機都來不及關,就急忙提著槍衝出了家門。
這是一個下雨的夜晚。諾列加衝出家門後,冒雨驅車駛過還很平靜的大街,徑直來到國防司令部大樓,直奔自己的辦公室,來到巴拿馬國防軍的指揮中心。
當德爾瓦列總統還在電視台慷慨陳詞時,諾列加撥動了那部紅色的專線電話,向巴拿馬國防軍各部口授一道命令:“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動用一兵一卒!”向部隊下達命令之後,他又拿起那部白色的電話機上的話筒,將巴拿馬所有的國會議員都召集到了總統辦公室。
當德爾瓦列總統從電視台回到總統辦公室時,他臉上的興奮和喜悅頓時消失了,因為他看到站在門口殺氣騰騰地迎接自己的諾列加和所有的國會議員。此時,他的雙腳開始顫抖,他真不想跨過總統辦公室的大門。最後他還是強作鎮靜,很勉強地走了進來。
一個決定巴拿馬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臨時緊急會議,就這樣倉促召開了。
“為什麼要違背憲法罷免國防軍總司令?”
“罷免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將軍為什麼不召開國會討論,不通過我們?”
所有的議員眾口一詞,向德爾瓦列總統提出一連串的質問。隻有諾列加一個人默默坐在德爾瓦列的對麵,一隻手緊握槍柄,兩隻冒火的眼睛在注視著對方。
德爾瓦列總統一時被質問得滿頭大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他隻是一邊不停地用袖子揩著腦門上的汗珠,一邊不時地用眼睛瞟一下子諾列加緊握槍柄的手。他真擔心諾列加會突然拔出槍來,他知道他那支手槍中已經填滿了子彈。
在議員們一陣陣的質問聲中,德爾瓦列突然想起了20天前的2月4日,美國佛羅裏達州首府邁阿密法院的執法官曾宣讀過一份起訴書。這位法官在起訴書中列舉了大量的證據,指控諾列加,不僅是麥德林販毒集團的支持者,是該集團一號頭目埃斯科瓦爾的密友,而且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多次親自參與毒品走私活動。這份起訴書說,根據上述罪證和有關法律,被告曼努埃爾·諾列加應判處有期徒刑145年,並處以罰款114萬美元……
想到這份起訴書,這位巴拿馬總統便心中有底了。他突然理直氣壯地站起來,義正辭嚴地說:“我之所以要作出罷免諾列加將軍的決定,是因為他多次參與麥德林販毒集團的毒品走私,極大地敗壞了我國……”
“胡說!”諾列加這時突然拔出手槍拍案而起,把手槍重重地往桌上一摔,大聲說:“這完全是美國人的誣蔑和造謠,是為了把我趕下台而找的借口。是他們一貫的手法。而你作為巴拿馬的總統,德爾瓦列先生,難道還不明白嗎?”
德爾瓦列無法回答諾列加的問題,他隻是在考慮自己的命運。因為他知道在座的議員,大部分是諾列加的親信,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害怕他手中的槍。諾列加的私人衛隊已經奉命包圍了總統府;他的嫡係部隊“2000營”已將坦克和裝甲車開進了城裏,全城已經戒嚴。
總統府的這次緊急會議盡管劍拔弩張,但一切都按照諾列加的意圖進行。許多聰明的議員都明白,德爾瓦列總統將會從今晚開始,永遠地離開這個總統府,這裏又要換上一位新的總統了。於是,大家便異口同聲地指責德爾瓦列的賣國行為,通過了罷黜他的決議。在諾列加的暗示和授意下,一致“選舉”了教育部長帕爾馬為巴拿馬“代總統”。
總統府外麵的雨停了,巴拿馬的又一次改朝換代也結束了。這時,已經是2月26日的淩晨6點。諾列加將軍和新當選的代總統帕爾馬以及其他幾位內閣成員,在武裝警衛的護送下來到了電視台。
清晨6時30分,在同一座電視台,用同一個話筒,諾列加莊嚴地宣布了罷免德爾瓦列總統的決定——一場互相罷黜的鬧劇,前後相隔才10個小時,這不能不讓所有聽到這一消息的人震驚。
從電視台回來之後,諾列加立即派出軍警包圍德爾瓦列的私人住宅,並封鎖了所有的通道,然後進行搜查。
麵對滅頂之災,德爾瓦列在一位仆人的指導下,換上清潔工的衣服,掀開住宅後門邊的下水道的蓋子鑽了進去。這位忠心耿耿的仆人帶著這位昨天還是總統的人,慌慌張張地沿著黑暗而肮髒的下水道朝前走去。最後,他們終於帶著一身的髒水和臭氣,逃進了美軍駐巴拿馬部隊的南方司令部。
推翻諾列加的政變鬧劇
諾列加獨攬大權之後,公開向美國提出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的要求。對於這一要求,美國人當然不好明目張膽地予以拒絕,隻好雙管齊下,一方麵采取拖延的緩兵之計,在背後大肆攻擊諾列加本人,把他同麥德林集團的交往拿出來大做文章,爭取把他趕下台,另外找一個聽話的人當總統;另一方麵就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對巴拿馬實行慣用的“經濟製裁”。所以,政變後的1988年是巴拿馬災難深重的一年。
德爾瓦列被廢黜後,美國政府公開宣布繼續承認德爾瓦列為巴拿馬“合法總統”,拒不承認帕爾馬代總統,並對巴拿馬進一步實行經濟製裁,凍結巴拿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禁止在巴拿馬的所有美國公民和組織,包括美國在巴拿馬的子公司向巴拿馬政府付款。繼1987年停止2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和6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之後,美國政府又於1988年3月2日正式開始,先凍結了巴拿馬政府在紐約銀行的5000萬美元的外彙存款,隨後,又扣押了3月份應付的560萬美元的運河使用費。與此同時,美國法院又進行裁決,凍結了巴拿馬政府從紐約市共和國銀行轉到國內去的1000萬美元的現金……
巴拿馬國內銀行紛紛停業,政府無法按時發放公職人員工資和軍隊薪餉,一些工廠相繼倒閉,失業人數大增,供應困難,食品奇缺,巴拿馬政府陷於極其困難的境地。巴拿馬僅有的600家工業企業也有300家被迫停產關門,同時關門的還有100家建築公司。大批商店破產,全國失業率高達25%至30%,每天依靠教會救濟過日子的窮人已增加到7萬人。
巴拿馬,一個當時僅有200萬人口的小國,麵對這種超負荷的經濟危機,已經到了全麵崩潰的邊緣。大街上整天是成千上萬的失業者和饑民在遊行示威。許多學校也停課了,學生們也走上街頭,整個國家處於動蕩之中。這時,饑餓的巴拿馬人想到的再也不是運河的主權和國家的尊嚴,而是要解決吃飯的問題,於是,一些人便開始遷怒於諾列加,鼓動和策劃他下台,以緩解美國人的經濟封鎖。
4月的一天,以巴拿馬國家警察部隊總司令馬西亞斯為首的一批軍官,衝進國防司令部,要求諾列加辭職下台。
但是,諾列加並沒有為馬西亞斯的陰謀所嚇倒。他一得到消息,立即派遣他的嫡係部隊“2000營”和大批的國防軍迅速挫敗了兵變。事後,他又改組了陸軍參謀部和全國各軍區,實行“換馬”和調防,穩住了軍權,也穩住了國家的政局。與此同時,諾列加還采取緊急措施,下令對所有國營企業實行軍管,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派出大批的軍警在街頭巡邏和布防,把一切都控製在軍隊的掌握之中。
穩定了局勢之後,諾列加又通過政府領導的工會組織做失業者的工作,及時動用國家儲備,用現金支票從國外購進大批食品。他命令部隊把這些食品裝進一個個食品袋,向饑餓的群眾分發這種“尊嚴食品袋”以鼓勵巴拿馬人共赴國難,共渡難關。同時,還由政府組織了許多“大眾市場”安撫人心。由於采取了一係列的應急措施,又牢牢地掌握了軍權,因此,諾列加政府並沒有毀於一旦。
美國政府見經濟封鎖並沒有迫使諾列加下台,又對巴拿馬進行軍事威脅。1988年4月2日,美國借口美在巴公民的利益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宣布調派1300名官兵、26架武裝直升機和一批重要軍用物資前往巴拿馬。4月8日,美又向巴拿馬增派800名海軍陸戰隊員。4月14日,4萬多美軍在加勒比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到4月中旬,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美國政府竟三次向巴拿馬運河地區增兵,總數達到了2760人。再加上美軍南方司令部常駐巴拿馬5萬人的軍隊,和穿越巴拿馬運河的兩艘“衝繩島”大型攻擊艦,美軍進駐巴拿馬的總兵力已同巴拿馬本國的兵員總數相差無幾,而在武器裝備方麵更是幾倍、十幾倍於巴拿馬軍隊。
此外,美國政府還利用巴拿馬國防軍前參謀長迪亞斯與諾列加的矛盾,挑撥巴拿馬人民同政府和軍隊的關係,支持反對派開展各種反對諾列加的活動。
然而,在如此嚴峻的大兵壓境之時,諾列加沒有屈服。在巴拿馬國家電視台裏,人們經常可以聽到這位“鐵腕將軍”的誓言:“我們決不會在美國人麵前低聲下氣,我們也決不會在殖民主義這龐然大物麵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