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大兵壓境,巴拿馬司令成囚犯(2 / 3)

“巴拿馬運河屬於巴拿馬人民,最後的勝利也一定屬於巴拿馬人民!”

諾列加以一種不可動搖的勇氣和人格的力量,終於穩住了巴拿馬的局勢,讓這個多災多難的弱小國家,艱難地度過了1988年的危機。

1989年1月,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布什走進了白宮。

布什執政後,對諾列加政權采取更加強硬的幹涉政策,執行更加嚴厲的經濟製裁措施,繼續拖欠運河租金,明目張膽地要求諾列加辭職,以便進一步控製巴拿馬,保障它在巴拿馬運河和運河區的經濟、軍事利益。

1989年5月7日,巴拿馬舉行大選。美國公開幹預巴拿馬大選,布什批準向巴拿馬反對派提供1000萬美元的援助,試圖通過支持反對派競選獲勝,擊敗諾列加。公民投票後,諾列加支持的官方候選人民族解放聯盟候選人杜克和美國支持的公民反對派民主聯盟候選人恩達拉得票不相上下,都宣布自己獲勝,政局出現混亂。5月9日,布什總統公開指責諾列加在選舉中舞弊,要求諾列加“尊重大選結果”。5月10日,巴拿馬全國選舉委員會宣布大選無效。5月11日,布什公開呼籲巴拿馬人民和軍隊推翻諾列加,並召回美駐巴大使,下令向巴拿馬的軍事基地增兵2000名。

1989年10月30日,南方司令部動用直升機、戰鬥機,在巴首都附近舉行軍事演習,企圖以武力威脅,迫使諾列加下台。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的機會不期而至——1989年10月2日,星期一,淩晨2點半,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將美國國防部長切尼驚醒了。切尼敏捷地抓起聽筒,裏麵馬上傳來上任才一天的美國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的聲音。鮑威爾向切尼報告說,據剛剛獲悉的可靠情報稱,巴拿馬國防軍“烏拉卡營”營長菲瓦塞·希羅爾迪決定在10月2日上午10時發動政變,推翻諾列加。希羅爾迪要求允許他的妻子和家人暫時躲進駐巴拿馬的美軍基地,並且請求美國出兵封鎖美洲大橋和阿馬多公路,以保證他的政變成功。

聽到這個消息,切尼臉上頓時露出極度的興奮。他當即表示同意希羅爾迪的妻子和家人到美軍基地避險。至於封鎖美洲大橋和阿馬多公路的事,切尼卻猶豫了一下,他隻對鮑威爾說:“待我立即請示總統之後再給你回話!”

10月2日上午8時內閣緊急會議召開。國防部長切尼通報了情報之後,所有的與會者一致表示:“屆時見機行事,封鎖道路!”9時整會議結束,同時向有關部隊下達了上述命令。僅14分鍾以後,駐巴拿馬美軍就完全占領了各交通要道,隨時配合希羅爾迪率領“烏拉卡營”的兵變。

這時,切尼和鮑威爾等一批軍事首腦正聚集在五角大樓的指揮中心,緊盯著牆上的大屏幕,密切注視巴拿馬的動向。

巴拿馬的政變終於在10月3日早晨8時發生了!親自驅車來到國防軍司令部大樓上班的諾列加將軍剛一下車,就被希羅爾迪指揮的“烏拉卡營”的士兵扣押了,他被關進了一間作為臨時監獄的秘密地下室。緊接著,“烏拉卡營”控製了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大樓。

此時,帶著政變成功的興奮和緊張,政變的總指揮希羅爾迪迫不及待地來到國家電視台,站在曆任總統和諾列加將軍多次站過的地方,向巴拿馬人宣布,原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將軍已被扣押,國防部已被控製。這是一次純粹的軍事行動,不涉及任何政治交易。而且特別說明的是,美國人沒有參與這次政變。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就是強行讓諾列加將軍交出大權,自行隱退,恢複軍人的威信、人民的尊嚴和1968年的革命方針,結束由他主宰多年的軍人政治……

希羅爾迪的宣言傳遍了巴拿馬,也傳到了美國軍方司令部。有意思的是,希羅爾迪的妻子和家人並沒有躲進美軍基地。也許是由於緊張、疏忽或者是太順利了,一直到將諾列加扣押以後,希羅爾迪都沒有把政變的消息通報美國政府。結果嚴陣以待的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中將在這次政變中,完完全全地作了一次“壁上觀”,沒有幫上一點忙,就連諾列加被捕的消息都不知道。

然而,希羅爾迪在電視台的講話還沒有完,諾列加的命令就通過看押他的士兵傳到了國防部的親信和他們的嫡係部隊“2000營”營長的手中。於是,一個營救諾列加的方案很快出籠了。

僅僅在4個小時以後,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部上空就冒起了一個個巨大的煙柱,爆炸聲接連不斷。“2000營”的士兵和其他營救部隊高喊著“與將軍同生死”的口號,向司令部大樓發起了猛攻,並向希羅爾迪等政變分子發出最後通牒:“立即釋放諾列加,否則後果自負!”

麵對營救部隊猛烈的進攻,希羅爾迪亂了方寸,不得不向美國人求援。當天中午12時18分,兩名政變部隊的中校軍官驅車來到美軍克萊頓基地,緊急請求會見他們。

克萊頓基地指揮官西斯內羅斯上校立即向南方司令部請示,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將軍同意會見他們。但他明確告訴西斯內羅斯少校,美軍願意幫助希羅爾迪的政變,不過,他們一定要把扣押的諾列加將軍交給美方審判。

但是,政變部隊的這兩名中校當場拒絕了這個要求。

布什總統聽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會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商量對策。鮑威爾將軍馬上說:“巴拿馬現在是群龍無首,一片混亂,我們正好趁此機會,派出我們的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進軍巴拿馬城,以調停的名義找到諾列加,然後迅速將他弄到美國來。我想,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的士兵完全能辦得到。”

布什總統聽完鮑威爾的建議後,正要征詢切尼的意見時,那部紅色的電話機又響了。原來是國務院接到美國駐巴拿馬使館的電話,聲稱政變部隊準備把諾列加引渡到美國。

布什放下電話,正要對這兩位軍事首腦說什麼,那部白色的電話又響起來了。

布什總統聽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得到的情報說,今天上午,諾列加將軍根本沒有去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大樓上班,而是從家裏直接去了外地視察,政變部隊扣押的根本不是諾列加本人,而是他的一位替身……

“簡直是胡鬧!”布什總統還沒有等對方說完,就摔下了電話,狠狠地罵了一句。

布什總統和他麵前的幾位高級幕僚也都被搞糊塗了。他們隻好下令中情局立即查明諾列加的下落,再決定出兵和引渡事宜。

原來這個情報正是營救部隊使出的一條緩兵之計。他們知道,如果不搞清楚諾列加的下落,那位中情局局長出身的美國總統布什是不會輕易下令出兵的。隻要他一下令調查,營救部隊就贏得了時間和主動權,完全可以搶在美國人之前救出諾列加將軍。

布什果然中計。

就在美國人猶豫不決和進行調查時,政變部隊終於擋不住營救部隊的進攻。激戰不到兩個小時,政變部隊的總指揮希羅爾迪就宣布投降,釋放了諾列加將軍。

被扣押了6個小時的諾列加將軍又回到了國防軍總司令部,恢複了他的霸氣。當天晚上他又在電視台露麵了,帶著神采奕奕的笑容發表了強硬的演講。他說:“雖說美國人插手和支持了這場政變,但政變對我來說,就像拋掉一頂帽子一樣輕鬆和隨便……”

一場政變的鬧劇隻上演了6個小時,就過早地謝幕了。這場鬧劇雖然給了美國人一個機會,但是他們卻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反而給諾列加留下了一個笑柄。但是美國人絕不會就此罷休,如果不除掉諾列加,根據1977年同巴拿馬的托裏霍斯將軍簽訂的新條約,1999年12月31日以後,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就一定會完全屬於巴拿馬人民的。

於是,美國政府便以諾列加參與販毒為借口,公開入侵巴拿馬,活捉諾列加。

中情局局長曾經吹捧諾列加是“中美洲的反共堡壘”

多年來,毒品貿易使美國的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受害國之一,每年的經濟損失近1000億美元。新上台的總統布什決心來一個大的行動。於是,諾列加參與販毒的指控又被舊事重提,中情局關於諾列加的販毒情報又源源不斷地被送到布什的辦公桌上。

中央情報局駐巴拿馬情報站的情報稱,有確鑿證據表明,巴拿馬首腦人物諾列加將軍是南美販毒集團的支持者,他向麥德林販毒集團及其他販毒團夥提供機場、海關、碼頭和軍隊,賺取“可卡因美元”。據估計,諾列加每年接受販毒集團的“買路錢”達1500萬美元之多,而他自己的大量個人資產,也大多為販毒所得……

還有一些情報說,諾列加是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頭目埃斯科瓦爾的密友,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就合作走私毒品。諾列加為麥德林販毒集團及埃斯科瓦爾提供大量的方便,販毒頭目經常出入巴拿馬城及哥、巴邊境,但諾列加從未向美國司法機關及世界緝毒組織報告過。

當然,這些情報的真實性有多少,隻有中情局的那些情報官們知道。據紐約警方向國務院呈交的報告說,巴拿馬寄往美國的外交郵件中藏有大量的可卡因,但因對方享有外交豁免權,警方隻有開綠燈。

其實在美國政府和中央情報局內部,對諾列加的關注由來已久。

傑西·赫爾姆斯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一位參議員。早在1977年,這位來自南方的保守的共和黨人就指控諾列加從事國際販毒,侵吞錢財,把美國情報提供給外國政府。但是,由於赫爾姆斯當時正在企圖阻止卡特總統在1999年底把巴拿馬運河的主權交給巴拿馬政府,於是他的上述指控被國會中的民主黨人認為是出於某種政治動機,因而不予理睬。赫爾姆斯最終在關於這個問題的辯論中遭到失敗,國會還是於1978年4月投票批準了卡特的建議。

1985年12月,這位參議員再一次敦促參議院調查諾列加的販毒活動。這一次參議院之所以感興趣,完全是由於巴拿馬政治活動家胡戈·斯帕達弗拉的弟弟來訪促成的。胡戈·斯帕達弗拉的弟弟名叫溫斯頓·斯帕達弗拉。他在與哥斯達黎加交界的巴拿馬境內發現他的哥哥被人殺害了,頭被砍了下來,屍體被切成多塊,令人慘不忍睹。斯帕達弗拉就告訴赫爾姆斯,說他的哥哥是被諾列加手下的人暗殺的,因為他已經掌握了許多罪證,完全可以對諾列加進行起訴,並證明諾列加參與了侵吞錢財和日益擴大的販毒活動。看到胡戈·斯帕達弗拉血淋淋屍體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赫爾姆斯答應要使謀殺者受到懲處。

在同斯帕達弗拉會見以後,赫爾姆斯宣布,以他為主席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西半球事務小組,將就諾列加與毒品走私犯的聯係問題舉行聽證會。赫爾姆斯的這一承諾應該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美國同巴拿馬這個獨裁者關係的正式破裂。

聽證會在1986年4月舉行,首先出席作證的是助理國務卿埃利奧特·艾布拉姆斯,一位個子瘦瘦的官員。艾布拉姆斯能說善辯,咄咄逼人地為諾列加辯護,說他是這一地區反對蘇聯影響的美國盟友。艾布拉姆斯說:“巴拿馬人民不想要一個像尼加拉瓜那樣為外國統治的、反民主的國家,這種國家隻能在這一地區製造武裝衝突。”他指出,諾列加是美國的盟友,美國要保衛它在中美洲的政策,像他這樣可以依靠的盟友為數很少。

不過艾布拉姆斯的這些話絲毫不能打動赫爾姆斯。他深信諾列加並非艾布拉姆斯所描寫的那種領導人,赫爾姆斯調查此案的主要助手德博拉·迪莫斯說:“傑西完全是因為斯帕達弗拉謀殺事件動了感情。這件事使他實在忍無可忍了。”

幾星期後,赫爾姆斯的聽證會在一片抱怨聲中結束了,因為他的小組委員會提不出可以告發諾列加的確鑿罪證。

盡管遭到一些挫折,赫爾姆斯的聽證會還是對諾列加提出了許多問題,因而引起了一位名叫西摩·赫什的作家兼記者的注意。此人對諾列加與販毒活動的聯係曾進行過研究,並將他的研究結果在1986年6月12日的《紐約時報》頭版上發表。赫什的報道題名為《巴拿馬獨裁者據說參與毒品、軍火和非法錢財交易》。這篇報道證實了赫爾姆斯提出的許多疑點。第二天,《華盛頓郵報》也發表了一篇引用中央情報局研究報告的報道。這份研究報告表明,諾列加參與了大規模的非法毒品和軍火買賣,並且還和古巴的情報機構進行合作。

雖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央情報局就已開始調查諾列加的犯罪活動,但隻有那一次發現的材料才最令人不安。中央情報局的材料主要是根據國家安全局從通訊中秘密截獲的情報。這些情報使國務院官員得出結論:諾列加進行威脅的策略,加上政治上的腐敗,使他的老搭檔尼古拉斯·阿爾迪托·巴萊塔能在巴拿馬選舉中獲勝。

到了1986年6月,盡管證明諾列加腐敗的材料越來越多,但他同裏根政府的聯係仍然很密切。當時,他還對華盛頓進行了一次旋風式的訪問。在私下活動中,又安排了一些頗為隆重的活動,其中包括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諾斯和白宮官員的陪同下,乘坐遊艇在波多馬克河上觀光遊覽,以及訪問中央情報局總部並和局長凱西會見,因為中情局局長凱西在公開場合曾大肆吹噓諾列加是“中美洲的反共堡壘”。諾列加這次訪問已是他和這位中央情報局局長的第三次會見了。

不過這次會見的環境和氣氛都不如上兩次。凱西還對諾列加一再重複自己的觀點,即諾列加的獨裁行為使美國很難繼續支持他,盡管他一再發誓與共產主義不共戴天。他們的談話在一小時後結束。根據凱西的幾位親信說,這位中情局局長已經認識到,諾列加的問題比他原來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但是,中情局並沒有與這位巴拿馬的獨裁者疏遠,因為中央情報局需要利用巴拿馬人來搜集有關尼加拉瓜桑地諾主義者的情報。在這一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凱西還是聽取了中情局反情報工作的負責人德韋·克拉裏奇的意見——巴拿馬的這位獨裁者盡管壞,但美國還缺不了他。

當時要求徹底調查指控諾列加與販毒活動的聯係、騙取錢財和出賣情報的呼聲在國會中越來越高。除了赫爾姆斯進行的調查以外,馬薩諸塞州的民主黨人約翰·克裏發起的一項調查也涉及諾列加,雖然他主要是想弄清中央情報局所支持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是否卷入了毒品販賣活動。

1986年7月15日,聯合小組委員會又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上,即諾列加在國際販毒組織“卡特爾”中的作用。克裏召開了第二次聽證會,他把會議交給赫爾姆斯實際主持。赫爾姆斯審問一個名叫豪爾赫·莫拉萊斯的已被判刑的販毒犯,赫爾姆斯說:“我希望你盡可能簡單地告訴這個委員會,在巴拿馬詐騙錢財的事究竟涉及麵有多廣,你們如何進行這種活動。在巴拿馬詐騙錢財的活動中,有無任何政府官員牽連進去?”

販毒犯莫拉萊斯回答說:“我把錢擱在手提箱裏,坐上一架飛機,一架私人飛機,然後飛往巴拿馬,我就去會見那些為巴拿馬政府工作的人,他們負責疏通海關和移民局的人,還有當權派和機場的人。”

從這一聳人聽聞的證詞可以清楚地看出,諾列加卷入了販毒的詐騙錢財活動,盡管證人拒絕對諾列加指名道姓。但這一供詞對克裏和赫爾姆斯來說已經夠了。到9月為止,他們搜集的有關這個巴拿馬獨裁者的材料已經足夠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其中有一厚疊材料是關於諾列加同中央情報局的關係的。

其實,早在1959年,中央情報局駐秘魯利馬的情報站站長就招募了諾列加作為他們的“線人”,並給他報酬。不過在1962年諾列加回到巴拿馬以前,給他的報酬是很少的。到1976年以前,中央情報局一直在給諾列加發薪金。那時他已成為巴拿馬軍隊裏一位很有權勢的人物,給他的年薪也高達十萬美元。

從1976年3月起,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布什獲悉美國國防情報局已開始對諾列加進行一項代號為“廣州歌”的調查。美國國防情報局出示證據表明諾列加用錢向駐巴拿馬的3名美軍軍士收買了一些機密情報,美國國防情報局的官員給這幾名美軍取了一個代號,稱他們為“高歌軍士”。諾列加把這些情報交給托裏霍斯,以便在和美國進行關於運河地位的談判時,作為迫使美國讓步的材料。美國國防情報局還擔心,同樣的一些機密材料,包括有關古巴的高度機密文件,都直接給卡斯特羅送去了。布什認識到,美國國防情報局揭露出的這一具有爆炸性事件,弄不好可能會影響到福特總統的白宮寶座。當時福特受到他的共和黨對手、前州長羅納德·裏根的攻擊,後者說他一心一意想放棄運河。

布什決定中央情報局不對那3名軍士采取行動,因為如果對他們起訴和審判,可能會暴露中央情報局進行的秘密活動,其中包括招募巴拿馬的高級官員作為美國間諜。布什還相信,如果公開進行審訊,會在美國和巴拿馬關係很脆弱的時刻,暴露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外交戰略。他的結論是,應該由美國軍方,而不是由中央情報局來懲罰這幾名軍士。

布什拒絕對這3名軍士采取行動還有其他重要理由。布什完全懂得,美國國防情報局的發現,意味著他們已挖出一項大的情報秘密,它涉及一名中央情報局雇用的外國高級官員。如果把這一情況公開,將使中央情報局的形象更壞,說明它要麼太無能,要麼太天真,以致無法開展在國外的情報工作。

另一方麵,布什也要考慮諾列加巨大的情報價值,他被認為是中央情報局在中美洲最好的情報來源之一。他是一個可靠的反共分子,曾多次向中央情報局提供了這一地區有用的政治情報。諾列加招募了一些巴拿馬軍官為美國人工作。如果突然斷絕諾列加與中央情報局的關係,將意味著美國與巴拿馬整個情報網的關係也將斷絕,而這一點是美國所不願做的。再說,諾列加是巴拿馬第二號最有權勢的人物,他能成為中央情報局在中美洲職位最高的間諜。他長期以來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了他已造成的一點損害。

中央情報局也為布什的行為辯護。他們說,諾列加提供的情報一貫可靠,他還為美國開了一個後門,使它有一條與古巴通話的重要渠道。這條渠道已在好幾件事上證明是有價值的。最明顯的例子是,由於諾列加的幫忙,一位曾經單獨乘小艇闖入一個古巴漁村的中情局特工得以被釋放。整個70年代,諾列加一直和卡斯特羅保持通話聯係。他把古巴政府內發生的事情告訴了美國人,同樣也把美國國內發生的事情告訴卡斯特羅。

可是,在布什離開蘭利中情局總部之後,接任他的中情局局長斯坦斯菲爾德·特納不顧內部有些人的反對,立即斷絕了中情局同諾列加的所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