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打壓伊朗,恩怨情仇半個世紀(1 / 3)

中情局實施“阿賈克斯”行動顛覆了伊朗政府,首相摩薩台以“叛國罪”被判處20年徒刑;伊朗再次發生政變,美國武裝營救人質的“藍光”行動失敗後讓美國乃至全世界沸反盈天;中情局全程參與“伊朗—尼加拉瓜”計劃以武器換人質,53名美國人質被扣留了444天;2010年聯合國實行自2006年以來對伊朗的第四輪製裁,中情局局長說:“伊朗完成鈾濃縮將需要一年時間。”

英國秘密情報局最早提出“阿賈克斯”行動

半個世紀以來,伊朗一直是美國人關注的焦點,也一直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活動的舞台。從當年的“阿賈克斯”行動,到後來的解救人質,再到尼克鬆時代的“伊朗門”和今天的濃縮鈾問題,美國與伊朗可謂是恩怨情仇,源遠流長。

由於地緣關係,伊朗在20世紀50年代就成了美、英、蘇三國之間爭奪的焦點。當時,蘇聯堅持推行向波斯灣擴張的政策;美國又在極力遏製蘇聯,以維護自己和西方的利益;而英國則企圖保持大英帝國在世界的地位,它不希望美國、更不希望蘇聯進入倫敦的地盤,因此,伊朗問題就變得十分微妙。1951年,伊朗新任首相摩薩台宣布伊朗要實行石油國有化,這就使美、英、蘇之間的矛盾更趨明朗化。

伊朗是個具有四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當年英國和沙俄為爭奪伊朗曾進行過長時間的激烈角逐。1921年2月,伊朗近衛軍團頭子禮薩·汗·巴列維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於1925年正式奪取王位,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伊朗既憎恨英國又害怕蘇聯,於是使德國納粹勢力趁機滲入,英國和蘇聯聯合起來於1941年8月入侵伊朗,摧毀了禮薩·汗·巴列維王朝,另立他那位性格柔順、眼神迷離的21歲兒子穆罕默德·巴列維為王。

英蘇占領伊朗期間,美軍利用伊朗機場及公路運送總值約180億美元的軍援給斯大林。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舉行會議,但這三大盟國卻將饑餓又貧困的國家伊朗置諸腦後。盡管伊朗的石油儲量高居世界第二,但當時這裏的石油工人每天僅掙50美分。於是當時身為伊朗外交大臣的摩薩台就呼籲國會,重新協商英伊石油公司特許權事宜。因為該公司在伊朗掌控著全球最大的石油蘊藏量,它設在阿巴丹外海的煉油廠也是全世界最具規模的大企業,英國人的石油收益是伊朗人的兩倍,現在伊朗要求五五分賬。英國人當然拒絕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兩次大戰折騰得精疲力竭的英國開始放棄它的“世界責任”,但是絕不放棄它在伊朗的利益。這時,蘇聯也對伊朗垂涎三尺,拒絕遵守德黑蘭會議上美、英、蘇三國關於在大戰結束六個月內從伊朗撤走各自軍隊的承諾。雖然美、英軍隊已在1945年底全部撤離了伊朗,但蘇軍仍然堅持占領伊朗北部地區,同時,還支持伊朗國內的叛亂作為對伊朗政府施加壓力的手段,後來,在迫使伊朗同意共同擁有對一些重要油田的開采權之後,莫斯科才答應於1946年3月底撤軍。

1951年4月,穆罕默德·摩薩台被任命為伊朗首相;10月,他宣布石油國有化。作為伊朗著名的反英派人物穆罕默德·摩薩台公開聲稱,英國已經從伊朗的石油生產中獲取了足夠的利潤,遠遠超出了在伊朗開發自然資源所應得的份額,為此,應將石油國有化。但是美國人為了確保西方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和政治利益,卻堅決反對伊朗實行石油國有化,認準了在伊朗這個新市場上,美國可以擴展自己的商業利益。而英國人當時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也隻好請求美國給予支持,確保自己在伊朗的利益不受損失。於是,1952年10月丘吉爾再次當選為英國首相後,就與在當年10月同時上台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聯起手來,醞釀一場代號為“阿賈克斯”的秘密行動,以推翻伊朗摩薩台政府。

“阿賈克斯”行動的最初建議是英國秘密情報局提出來的。英國要求美國幫助的動機是想早日收回英國—伊朗石油公司的利益。而美國人的打算就比英國人更多了。他們不但考慮到西方的石油利益,還要考慮到美國將取代英國接管伊朗的可能性。

1953年1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職前幾天,中情局局長沃爾特·史密斯把中情局近東科科長金·羅斯福召到中情局總部,問道:“我們的工作到底幾時進行?”因為在此之前的1952年11月初,金·羅斯福曾前往德黑蘭幫助英國情報局的朋友收拾爛攤子。當時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已經獲悉英國有意推翻他,於是就將英國駐伊大使館人員連同英國特工全部驅逐,而羅斯福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保住並收買原為英國工作、將來又很樂於為美國中情局效勞的那些伊朗特工。

1953年2月18日,英國秘密情報局新任首長約翰·辛克萊爵士飛抵華盛頓,拜會接替沃爾特·史密斯的剛剛上任的中情局新任局長艾倫·杜勒斯,並提議讓金·羅斯福任“阿賈克斯”計劃的現場指揮官。金·羅斯福是名門之後,他的祖父就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他自己是哈佛大學畢業生、曆史學家、戰略情報局時期的中東問題專家。中央情報局成立後,他又成了從事秘密行動的一名幹將。此人長相英俊瀟灑,而且精力充沛,足智多謀,這次由他具體負責“阿賈克斯”行動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因為這兩年來,他以政治宣傳和“準軍事行動”化解了蘇聯入侵伊朗的工作;同時,中情局也已經為“阿賈克斯”計劃儲備了充裕的經費和槍械。

羅斯福接受了這一重任後,馬上開始加速賄賂和顛覆活動。中情局的官員和伊朗特工開始租用伊朗本土的政治寫手、神職人員和刺客殺手,並收買街頭混混和“毛拉”(即熟知《古蘭經》與各種聖律的教士,有權對法令做出符合伊斯蘭教義的解釋。這也是伊斯蘭教國家對老師、先生、學者的敬稱)。前者可以拆散伊朗人民黨的群眾大會,後者則在清真寺裏非議摩薩台政府。中情局雖不像英國在伊朗已有幾十年的經驗,所吸收的伊朗特工人數也並不多,但它每年至少可以給伊朗支付100萬美元經費,這對全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的伊朗而言,可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中情局從英國情報機關所掌控的“收買影響力”網絡獲得線索。這個網絡由控製伊朗船運、銀行和房地產業的親英派拉什迪家族三兄弟經營。他們可以影響伊朗國會議員,左右市集裏最大的商家和不為人知的德黑蘭國會議員。他們賄賂參議員、高級軍官、編輯、出版商、打手甚至是摩薩台內閣成員。他們用裝滿美元的餅幹盒來買情報,甚至連巴列維國王的侍衛長也接受了他們的這種“餅幹盒”。與此同時,金·羅斯福還在伊朗物色了一個可以取代摩薩台的人選,這個人就是紮赫迪將軍。

1941年,紮赫迪曾被英國人懷疑是親納粹分子而遭綁架。二戰期間,他一直被關押在巴勒斯坦。不過英國人卻對這個紮赫迪將軍沒有好感。有一天,在華盛頓協助“阿賈克斯”行動的英國高級外交官帕特裏克·迪安在國務院聽取金·羅斯福彙報情況,當他聽說被選中的人是紮赫迪時,他頓時傻了眼,好長時間沒有說出話來。國務卿杜勒斯和副國務卿史密斯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莫名其妙地看著金·羅斯福和麵前的這位英國客人。最後國務卿拖長聲音問英國人:“你認為此人怎麼樣?”

帕特裏克猶豫了一下,然後清了清嗓子說:“我想我們應征求一下倫敦的意見。”稍停片刻,他又補充一句:“如果你們和伊朗人都認為非要紮赫迪不可的話,那我們也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帕特裏克用探詢的目光看著金·羅斯福。

“你說的有道理,”金·羅斯福解釋著,“紮赫迪並不是我們看中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向你保證。是巴列維國王非要紮赫迪做自己的首相不可,不過,根據我們在伊朗的情報機關的調查結果,紮赫迪將軍並沒有反英的傾向。”

1953年3月4日,艾倫·杜勒斯帶著一份簡報走進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簡報的標題就是《蘇聯接管(伊朗)之後果》。簡報說,伊朗已經麵臨著“革命一觸即發的形勢”,萬一共產黨出頭,中東多米諾骨牌必會一一倒下,自由世界60%的石油勢必落入蘇聯手中……同時,杜勒斯還警告那些國安會的官員們說,這慘重的損失勢必會“嚴重耗損我們的戰爭儲備”,屆時美國不得不實施石油和天然氣配給計劃。

1953年3月18日,艾倫·杜勒斯批準了羅斯福的行動計劃,命令他們展開初步行動。4月4日,中情局總部撥出100萬美元給德黑蘭工作站。

不過,艾森豪威爾和他的幕僚對推翻伊朗政府仍心存疑慮。幾天後,艾森豪威爾總統發表一篇題為《和平機遇》的演講,表示了他對推翻伊朗政府的擔心。中情局德黑蘭情報站站長羅傑·高義朗非常讚同總統的主張。然而,艾倫·杜勒斯卻馬上把他召回華盛頓,解除了他的站長職務。

到了1953年5月,“阿賈克斯”計劃還沒獲得艾森豪威爾總統最後的批準,而政變卻已蓄勢待發。紮赫迪用中情局資助的7.5萬美元經費成立了軍事事務機關,遴選發動政變的校官。中情局也動用15萬美元進行宣傳活動,以傳單海報來左右伊朗輿論與大眾立場,宣稱:“摩薩台偏袒人民黨和蘇聯……摩薩台是伊斯蘭的敵人……摩薩台蓄意摧毀軍方士氣……摩薩台蓄意造成國家經濟崩潰……摩薩台已經被權力腐化了。”

1953年6月15日,羅斯福去了倫敦,把政變計劃拿給英國情報機關的軍師們過目。雙方在掛著“閉門謝客”牌子的總部會議廳開會討論,英國人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6月25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國務院辦公室召開秘密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國防部長休斯·威爾遜、美國駐伊朗大使亨德森、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和中情局近東科科長金·羅斯福等。在這次秘密會議上,艾倫·杜勒斯把金·羅斯福製訂的推翻摩薩台的方案作了介紹,並詳細說明在采取行動時,應怎樣與英國情報機關配合,其中包括動用在伊朗的英國特工人員以及使用在塞浦路斯的英國通訊設備。與會者肯定了中情局的行動方案。

特地從德黑蘭飛回華盛頓的美國駐伊朗大使亨德森在這次會議上是個關鍵人物,因為他對伊朗的局勢有著權威性的了解。他認為,摩薩台領導下的伊朗正悄悄地滑向蘇聯一邊,這對西方是個沉重打擊,而且形成了對美國安全的實際威脅。亨德森慷慨激昂道:“各位都知道,我並不喜歡秘密行動那玩意兒,但是我們現在麵臨著險惡的局勢,我們遇上了一個想和蘇聯人結盟的瘋子。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隻有放手行動了,願上帝賜給我們勝利。”

國務卿接過話茬兒:“你說得太對了,讓我們齊心協力地幹吧!”

就這樣,中情局的方案得到了國務院的全力支持。在隨後兩個星期裏,中情局建立了一個雙管齊下的指揮鏈,一個負責聯係紮赫迪的軍事事務機關,另一個則控製政治戰和宣傳活動。兩者都直接對威斯納負責。羅斯福假道敘利亞、伊拉克,進入伊朗與拉什迪兄弟會合。中情局靜候總統的許可。艾森豪威爾終於在7月11日批準了“阿賈克斯”計劃。

1953年7月7日,中情局監聽到伊朗人民黨的廣播。這家秘密電台警告伊朗人,美國政府連同各類“間諜和叛國者”,包括紮赫迪在內,正在攜手“清除摩薩台政府”。除了人民黨,摩薩台也有自己的軍事和政治情報來源,知道自己所要麵對的是什麼。

這時中情局突然發現,要政變居然沒有軍隊。紮赫迪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中情局沒有伊朗軍事形勢圖,沒有陸軍名冊。金·羅斯福向美國特種作戰部隊之父麥克盧爾準將求助。麥克盧爾在二戰時擔任艾森豪威爾的首席情報官,朝鮮戰爭期間負責陸軍心戰部,監督軍方與中情局聯合運作是他的專長。不過,他雖曾與杜勒斯、威斯納並肩工作,卻不信任這兩個人。

麥克盧爾專門向伊朗軍官提供軍事支持、訓練和谘詢,配合中情局的神經戰,切斷美軍和親摩薩台司令官之間的聯係。羅斯福完全靠麥克盧爾來了解伊朗軍方,以及軍方高級官員的政治忠誠度。中情局還吸收一位曾擔任伊朗與美軍顧問團聯絡官的上校納西裏,請他協助政變事宜。這位納西裏上校秘密取得了大約40位同僚的支持。

現在就隻差巴列維國王了。意誌薄弱的巴列維國王是否會支持政變,沒有誰能回答。美國駐德黑蘭大使亨德森認為國王沒那種骨氣支持政變。羅斯福則認為,少了國王,政變很難成功。中情局想辦法說服巴列維國王,最後他們想到了巴列維國王流亡法國的雙胞胎妹妹雅希蕾芙公主。

羅斯福馬上命令中情局官員斯蒂芬·米德上校飛到巴黎,尋找雅希蕾芙公主。中情局的計劃是要她結束流亡,回到伊朗來勸說她的哥哥巴列維支持紮赫迪將軍。誰知雅希蕾芙公主行蹤不明,讓米德上校撲了個空。後來還是英國情報人員追到法國,在裏維埃拉找到雅希蕾芙公主。米德上校和英國情報人員又差不多花了10天工夫,才把她哄上了一架商務客機飛回德黑蘭。當時英國情報機關向這位公主提供了大筆現鈔、貂皮大衣,而米德上校則另外承諾萬一政變失敗,美國會負擔皇室財務。

回到伊朗後,雅希蕾芙公主同巴列維國王進行了一番麵對麵的激烈討論,這位性格剛強的公主以為她的哥哥已經轉變了態度支持政變,於是便在7月30日離開了德黑蘭。但是她當時並不知道,巴列維國王並沒有最後下定決心支持推翻摩薩台的行動。

8月1日,中情局又找史瓦茨科夫將軍來為巴列維打氣。巴列維唯恐宮中已遭竊聽,便把將軍帶到大宴會廳裏,拉過一張小茶幾擺在正中央,悄聲說他很難配合政變。他沒有信心相信軍方一定會支持他。

美國人必須直接出手了。

1953年8月1日深夜,在德黑蘭的一座花園別墅裏,一個美國男子悄悄溜出大門,鑽進一輛轎車。這個美國人龜縮在後排車座底下,用一條毛毯將自己裹起來。轎車向皇宮駛去。轎車停在皇宮裏的車道上,年輕的伊朗國王巴列維坐進了轎車,關上車門。這時,這個美國人才拉下毛毯坐了起來,巴列維對他笑了笑說:“你好,羅斯福先生。”

金·羅斯福解釋說,他是用化名非法進入伊朗的。他是作為艾森豪威爾總統和丘吉爾首相的私人代表來到這裏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即將通過他在舊金山發表的演說中的一句話親自證實這一點。演說在24小時內發表。丘吉爾首相已經布置了,在明天晚上,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報時的用語中將作一特殊改變。到時候播音員說‘現在’(停頓)‘正值午夜’,而不用‘現在是午夜’的說法。”

取得巴列維國王的信任後,金·羅斯福向他說明,華盛頓和倫敦迫切希望幫助他推翻現任首相,確保他的王位。被摩薩台逼得一度準備宣布退位離開祖國的巴列維喜出望外,雙方商定,第二天午夜繼續會商。

就這樣,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的重大秘密行動開始了。金·羅斯福在德黑蘭一座被稱為“安全屋”的地下室裏,建立了他的秘密指揮部。

8月初的一天,金·羅斯福派伊朗上校納西裏飛往裏海夏宮,設法讓躲在那裏的巴列維國王回到德黑蘭來,簽署命令,罷免首相摩薩台的職務。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羅斯福在皇宮進進出出,一麵施以無情壓力,一麵警告巴列維國王,若不聽從中情局的話,伊朗可能變成“共產國家”,或是“第二個朝鮮”,不管是哪一種結果,國王和王室都是逃不了死刑的。巴列維大為驚恐,趕忙逃到裏海邊的皇家別墅。

羅斯福為之震怒。他越俎代庖擬了一道皇家命令,解除了摩薩台職務,並任命紮赫迪為首相。

8月12日,納西裏上校追到裏海邊的皇宮,找到了巴列維要他簽字。第二天晚上,他便帶著國王已經簽署了的“罷免令”回到了德黑蘭。羅斯福又馬上指揮皇家衛隊的上校將這份文件交給了槍口下的摩薩台,並警告他,如果他不從命,立即逮捕。

與此同時,羅斯福的伊朗特工已經布置在德黑蘭街頭,德黑蘭所有的報紙和媒體則大肆宣稱摩薩台是猶太人,應該立即下台。中情局收買的那些街頭混混則喬裝成人民黨人,毀壞了一座清真寺。伊朗首都德黑蘭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摩薩台並沒有馬上下台,而是立即展開反擊,以參眾議員被中情局收買、投票無效為由,關閉了國會。他認為依據伊朗法律,隻有國會可罷黜他,國王無權罷黜首相。於是他仍然以首相的身份,命令裏亞西將軍出動軍隊控製了德黑蘭。摩薩台在國家電台發表廣播講話,宣布接管政權;同時派出軍警搜捕支持國王的著名人士,並在全城實行戒嚴和宵禁。

伊朗政變終於爆發了。中情局和英國人本來是準備在政變發起日那一天,由紮赫迪的軍事事務機關率領陰謀政變者,占領伊朗軍方參謀總部、德黑蘭電台、摩薩台寓所、中央銀行、警察總局以及電話電報總局,然後逮捕摩薩台及其內閣成員,再收買國會議員,確保國會以多數選票將紮赫迪選為伊朗新的首相,但是眼前的形勢卻大大地出乎他們的意料。

金·羅斯福一見情況發生了變化,就立即將紮赫迪藏到美國大使館附近一座地下室裏。這時,巴列維國王一家也倉皇逃離了德黑蘭。伊朗人民黨及其支持者們走上街頭,高呼“打倒國王”、“絞死美國人”。一些暴徒趁機瘋狂搶劫一切可以搶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