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訓練口才,磨礪鐵嘴(1 / 3)

市場由人來主宰,經營是人在打交道。人際關係在市場經營中十分重要,因此,掌握處理人際關係的公關技巧對經營者是不可或缺的。

現代社會,商品流通日益發達,產業和市場結構日趨複雜,市場運作靈活多變,競爭已成為企業經營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企業與社會各方麵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以良好的公關與交際做為潤滑劑,以減少企業與大眾之間的衝突,使溝通更和諧,最終為企業創造良好的關係氛圍和社會環境,就變得至關重要。

在愈趨激烈的經營環境下,善於利用公關與交際技巧的企業,不但能使企業有別於其他競爭者,更能使其突顯於消費者的印象中。因此,將公關與交際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已成必然之勢,因此要學千手觀音,八麵玲瓏,要學笑麵彌勒,一團和氣。需口才,需形象;須交友,須結盟。以此建立、加強企業與消費者與社會方方麵麵的密切聯係,保持其良好的關係,使這一無形資本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服務。

招術精解

語言從它產生之時就是實用的,而好口才,更是在實用中積累和錘煉出來的。商務談判,是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力量與智慧的較量。“訓練口才,磨礪商務鐵嘴,”就是指在商務公關和交際中要練就一付玲瓏自轉的口才,才能在商務中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彰顯無窮威力。成功的商人總是談笑風聲,妙語連珠,令商務夥伴和對手折服。

理論透析

成敗係於三寸舌

好的口才,可使經商者顧客盈門,財通三江,而不是門可羅雀,債台高築;好的口才可以使合家歡樂,其樂融融,而不致舉家不樂,愁腸百結;好的口才,可使你在商務談判遊刃有餘;好的口才,猶如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如江水直下,一瀉千裏,或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大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戌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振聾發聵,似狂飆突起,令人熱血沸騰。可見,“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事業的成功,離不開你的口才。好的口才可以使你獲得別人的同情、幫助,與人合作,受到他人的讚賞。中國人很早就體會到了公關口才的作用。有俗語為證:“一句話使人跳,一句話使人笑。”這是我們中國人對口才重要性的感悟。中國曆史上,善辯之士甚多:晏子使楚,名揚千秋;蘇秦善辯,穿梭六國;孔明機智,舌戰群儒;解縉巧對,傳為美談;魯迅、聞一多、周恩來、陳毅,更是現代能言善辯的泰鬥。在西方國家也有相通之處,古羅馬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說才能,能把演講的社會作用推廣到驚人的程度,並憑著自己的一張利嘴躋身政界,成為羅馬的檢查官和執政官。18世紀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發展很快,議會議員皮特有“第一張鐵嘴”之稱,其演講儀態雄偉、聲音宏亮、言辭激越、感情充沛,這種非凡的口才使他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政敵,贏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躍成為全英首相。

古希臘曾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著名的寓言大師伊索年輕時曾給一貴族當奴仆。一天主人設宴,宴請城中的風流名士。主人傳下話來,讓伊索準備最好的酒肴待客,伊索接到主人的命令後,四處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一個舌頭宴。開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忙問:“這是怎麼回事?”伊索笑著回答:“我尊敬的主人,你吩咐我為這些高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名士貴族們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聽後,一個個吩咐伊索說:“明天給我辦一次酒宴,要菜最差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勃然大怒。伊索卻不慌不忙地說:“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人口中出來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主人聽後,無話可說。這則故事十有八九是人們編出來的,但卻說明了一個道理,即說話對於人類來說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

嘴上工夫在於答問技巧

答問是與提問相聯係並受提問製約的語言敘述。在銷售談判中,要想麵對對方各種可能的提問而能巧妙地回答,使自己不致被動,一般有以下答問技巧:

1.不徹底回答

這是有限度地回答對方提問的一種技巧,包括縮小範圍回答和不正麵回答兩種。例如顧客提問產品質量如何?貨主並不詳細介紹所有的質量指標,隻回答某幾個有特色的質量指標,從而造成產品質量好的印象,這就是縮小範圍的回答或稱不完全回答。再如顧客提問產品價格多少?貨主明知報價較高、直接回答可能導致談判失敗,於是回避發問說道:“請讓我先把這種產品的幾種特殊功能介紹一下好嗎?您肯定會對產品的質量感到滿意,相信您對價格也是會滿意的。”這就是不正麵回答。

2.不確切的回答

談判不是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不是考試時答卷,很少有“對”或“錯”那麼確定而簡單的回答。有些答話要富有彈性、模棱兩可,不要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實力。例如:“同行業的利潤率一般是10%,我們可以略低於平均數。”或者巧妙地改變主題,利用反問轉移重點問題。例如:“您的提問並非沒有道理,可以進一步商討。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先請教幾個問題……”“也許您的想法是對的,不過您的理由我有一點不太理解,能否請您再解釋一下?”“也許您說得對,假如換成我,您會如何表達呢?”

3.使問話人難以繼續追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