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橫(前250-前202年)是秦末齊國舊王族,齊王田氏的後裔,繼田儋之後為齊王。生於狄邑(山東高青縣高城鎮),是我國古代著名義士。陳勝、吳廣起義抗秦後,四方豪傑紛紛響應,田橫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隊之一。漢高祖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後,田橫不顧齊國的滅亡,同他的戰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現名田橫島,在山東)。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令說:如果田橫來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來,便派兵去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掉。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漢高祖的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裏的地方,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1]

田橫是出身戰國齊國的王族。他和兄長田儋、田榮,都是狄縣(今山東省青高縣東南)的豪族。趁秦末大亂複興故國,田儋、田榮曾相繼自立為王。田氏三兄弟有很高的人望,秉承戰國養士之遺風,史稱“齊人賢者多附焉”。

後來田儋死於秦將章邯之手,田榮也被項羽擊敗後被殺。田橫聚集了數萬齊國逃兵,繼續與楚戰鬥。項羽進不能勝,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齊。後來田橫趁項羽與劉邦爭戰之際,奪回了大量齊國的城邑,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自己為相,獨攬國政,既不朝楚,也不附漢。

劉邦派著名的儒生酈食其去遊說齊歸漢。酈食其憑借三寸不濫之舌,列舉了天下大勢和各種利害得失。酈食其的遊說很成功,田廣和田橫同意歸順劉邦,並撤去了守備。這時韓信聽說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便為劉邦得到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非常不滿,立即出動大軍攻打已經準備投降的齊國。齊國君臣大怒,田橫以為劉邦不講信義,欺騙了自己,便烹殺了酈食其。兵敗於韓信後,田橫率眾向東逃到了梁國,投靠了彭越。西漢統一後,田橫由於殺了劉邦的重臣酈食其,十分害怕劉邦的報複,就跑到了海州東海縣(今山東即墨

油畫:《田橫五百士》

縣東北)一島上據守,跟從者有五百餘人。劉邦知道田橫三兄弟早年起兵定齊,他們在齊人中的威信很高,齊賢能者多有歸附。劉邦擔心這些人長期留在海島中,會生後患,對漢不利,於是便下詔赦去田橫之罪,召他回朝。田橫不肯,他說:“我烹煮了陛下的使臣酈生,現在聽說酈生的兄弟酈商為漢將,我很恐懼他會報複,所以不敢奉詔。”他表示願為庶人,與眾人在海島上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