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去回顧,又該用什麼樣的詞語去描述呢?這一年的京城,天色總不見晴朗,陰霾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上。大風呼嘯,揚起的塵土就這麼飄散在空中,混著茫然不安的情緒,像無形的天網鋪天蓋地而來,任何人都掙脫不開。
早在先前,流言蜚語接踵而來,很少議論國家大事的老百姓們此時自是人心惶惶,免不了私底下議論紛紛。世家大戶也暗自裏掘窖藏金,做著保護家產的準備,宦官府邸更是深知大勢已去,背地裏做著逃命的準備。北京城中的不安情緒再也無法控製地四散而來,坐擁江山的一國之君崇禎,貴為天子的尊貴感此時此刻正被憤怒、感傷、絕望所替代。
1644年注定是風起雲湧、跌宕起伏的年頭。這一年發生了很多變故,也在曆史的篇章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堪忍受水深火熱生活的黎民百姓組成農民大軍,在闖王李自成的帶領下扛起揭竿起義的大旗,勢必與明王朝、與腐朽的政權鬥爭到底。既然不反抗會死,反抗也會死,那不如拚上性命一搏,如若失敗死而無憾,但凡成功便可以擺脫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獲得生的希望。
政權的腐朽無能、殘酷剝削,總讓人聯想到昏庸無度、驕奢淫逸的皇帝。這也沒有錯,縱覽曆代王朝,每逢亡國之君無不例外是這樣的典型。不問朝政,隻知縱酒歡歌,遇上賊佞之臣,更是推波助瀾,將偌大的王朝推向深淵的邊緣,亡國之期便指日可待。
然而崇禎帝卻遠非如此。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即位之後更是大力鏟除閹黨,對待政事勤勤懇懇,生活上節儉樸素。麵對民不聊生的現狀,六次下發罪己詔,自我反省。可以說,崇禎帝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從他的身上並非有亡國之君的影子。
不幸的是,連綿不絕的自然災害一次又一次地撼動著明王朝的根基。自崇禎元年起,便再無太平盛世可言。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遇罕見的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崇禎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中國北方大旱,可謂全國範圍內赤地千裏,寸草不生。如此嚴重的天災考驗著黎民百姓的生命,餓殍遍地,腐屍荒野。
舉國上下皆處在脆弱不堪的狀態,難以度日的各地百姓為了延續生命,盜匪與流民橫行並起。全國各地不斷爆發大規模的民變。此情此景,明政府早已束手無策,隻得眼睜睜地看著百姓自相殘殺,看著曾經輝煌一時的王朝搖搖欲墜。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動蕩不安的社會,帶給黎民百姓的除了不堪重負的生活再無其他。天災來臨之前,百姓還能勉強糊口,雖生活風雨交加,終還有生的希望,可旱災來臨之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已成常態,生活再也難以繼續。正值朝代動亂,皇親國戚自身難保,更是無人關心卑賤如螻蟻的百姓。
國家危亡之際,有識之士奔走呼號,可曆史的車輪曾幾時停止轉動過?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冒辟疆年少氣盛之時,顧盼自雄,主持清議,矯激抗俗,與複社同人常談經世大務,懷抱著有朝一日報效國家的雄心壯誌。
冒辟疆大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史料記載,明代自萬曆年以來早已江河日下,朝政之上太監弄權,朝綱傾頹,已達登峰造極之勢。麵對這不可挽回的危亡局勢,一腔正氣的冒辟疆及複社有識之士憂心如焚,感歎時運不濟,感歎國不成國、家不為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國家的危亡怎是幾個愛國誌士就可以扭轉乾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