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全球化 (1)(3 / 3)

很多人認為,歐洲各國的差異——既有文化上的又有財政政策上的——正是加重目前歐洲混亂局麵的因素。北歐國家的厭惡情緒正在醞釀發酵。北歐國家的人習慣於較長工作時間,習慣了政府對個人收入實行更為嚴格的控製,但現在北歐人卻要為南歐鄰居——日光浴和午睡已經成為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肆意揮霍造成的惡果買單。

經濟全球化

1990年後,全球經濟開始為公眾所注意。經濟學家指出新的經濟秩序的特征是國家間貿易的擴大,對外投資的增加,資本的自由流動,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政府對經濟幹預的減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現。支持新的全球經濟的是通信技術的發展;半導體、纖維光學和衛星實際上已經消除了地理上的距離,引起市場經濟的日益一體化。推動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力量促進了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開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建立。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成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推動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和高增長率。

國際貿易被證明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跨區域貿易在塑造曆史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至少在過去的500年間,它充當了使世界走向一體化的力量。它較近的起源是“自由貿易”(free trade),這意味著跨越國界的貿易擺脫了國家施加的限製和製約。自由貿易問題引起了關於自由貿易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繁榮的爭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自工業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領導人對這個問題持堅定的立場。

美國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們利益的國際貿易體係,他們推動取消了阻礙自由貿易的製約性貿易準則。最初,23個國家於1947年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關貿總協定成員國帶著取消或者減少貿易壁壘的目的進行了一係列的協商。在1994年結束的一輪談判後,成員國簽署了建立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協議,1995年,該組織接管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已經發展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舞台,擁有行使決定的權力。下列數字表明了自由貿易發展的情況。

1948—1966年世界貿易增長了6.6%,1966—1977年增長了9.2%。盡管20世紀80年代貿易發展速度慢了下來,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額超出6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1980年的兩倍。

新型合作對新經濟秩序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球合作已經大大取代了更傳統的國際或者跨國形式的合作企業。許多全球公司應運而生,它們以一個小規模的總部為基礎,其他機構遍布全球,以尋求盡可能低的營業成本。許多跨國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西門子公司和雀巢公司,已經將自己轉變成全球公司,既從正在進行的全球化中獲益,又對全球化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

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也得益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在這些地區,日本、中國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亞洲“經濟奇跡”主要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