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國的政策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複興。到1949年,日本經濟已經達到戰前的生產水平。正如西歐國家得益於馬歇爾計劃一樣,日本也得益於美國的財政援助和投資,以及戰勝國對戰爭賠款的及時放棄。而且,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也沒有受到限製。作為日本的軍事保護國,美國對日本經濟的長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75年共同防禦條約規定,日本用於國防上的開支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因此,戰後日本領導人將國家收入投入經濟發展中。
日本國土狹小,缺乏資源,但它有堅忍守紀的人民。日本的經濟設計者通過推動一項強調由低工資支持的出口型經濟增長的政策而避開了這些不利條件。日本勞動力的費用卻非常低廉,使得生產出的商品在價格上有了競爭力。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已經顯示出趕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的姿態。然而,20世紀90年代,維持戰後初期的增長率顯然已不太可能,日本經濟進入蕭條階段,並且一直持續到21世紀。
日本的成功鼓舞了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最成功的模仿者是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快速的增長率使它們贏得了“四小龍”的稱號。不久,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加入“四小龍”的行列,尋求經濟發展和繁榮。
中國改革開放後創造了經濟奇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4年間,毛澤東領導下的政府開始使經濟處於政府的控製之下,並開始了一係列的“五年計劃”。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領導人糾正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開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鼓勵外來投資和引進外國技術。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1992年政府發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號。事實上,過去的計劃型經濟體係已經讓位於以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來決定產量和價格,政府作用僅局限於為市場經濟提供穩定的競爭環境。除了成為主要的出口國,中國還得益於它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使中國成為外國投資選擇的目標。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日益接近全球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
對於全球經濟的支持者來說,這麼多亞洲國家取得的顯著的經濟成就是全球化可以產生出史無前例的經濟繁榮的證明。然而到20世紀90年代末,批評家指出新的全球經濟的危險,因為許多亞洲經濟強國從經濟繁榮走向了經濟失敗。
經濟失敗的核心事件是1997年金融危機。在此前的20年間,發展中的亞洲經濟已經開始包圍世界市場,開放它們的邊界,並且想方設法吸引外資。幾乎是一夜之間,這些以前曾經很窮的國家成為國際投資者的寵兒,這些國際投資者願意投入數十億美元到這些具有吸引力的國家的經濟中。一些投資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另外一些投資卻為高投機性企業提供了資金。在多年慷慨地提供貸款後,國際投資團體突然對亞洲日益繁榮的經濟失去了信心,開始撤出資金。危機於1997年首先在泰國開始,曾經很容易就注入的投資現在同樣迅速撤走,導致了泰銖(泰國貨幣)對美元比價的暴跌。很快,泰國股票市場損失了75%的價值,國家已處在蕭條之中。金融恐慌接著波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韓國,這些國家經濟的崛起和衰落都是由於它們融入了新的全球經濟,但新的全球經濟既獎勵又懲罰了它的新參與者。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
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又稱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於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出現的金融危機。起因是美國的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