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變動中的世界 (1)(2 / 2)

8月21日,布拉格群眾舉行遊行示威,波蘭、匈牙利的一些組織派人前來聲援支持。11月17日,布拉格爆發數萬人的遊行示威,要求捷共領導人下台,取消一黨政治。當局出動軍警鎮壓,逮捕了100多人。示威浪潮不但沒有消退,反而持續擴大,並蔓延到全國。11月19日,“七七憲章”等十幾個組織成立反政府聯盟“公民論壇”,提出實行多黨製的要求。

在“公民論壇”的組織下,示威規模進一步擴大,11月26日以雅克什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辭職。新的中央表示願意與反對派對話,並同“公民論壇”等組織舉行兩次會談,最後達成修改憲法、改組政府等協議。

11月29日,捷議院修改憲法,取消了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文。捷共中央隨後也宣布,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錯誤的決定。12月3日,政府進行改組,吸收5名非共產黨人士入閣。“公民論壇”對改組不滿,於次日組織20萬人示威,要求徹底改組政府。12月10日,政府重新改組,21名內閣成員中黨外人士占了11名。不久,政府總理恰法爾和兩名副總理退出共產黨,共產黨基本失去了政權。年底,議會選舉“公民論壇”成員哈維爾為總統。

1990年3月,捷議會將國名“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在6月的全國大選中,“公民論壇”等反對派全麵獲勝,捷共在議會300個席位中僅獲47席。大選後組建的新政府中,徹底排除了捷共。

東歐政局的劇變在1989年下半年影響到保加利亞。1989年10月16日至11月3日,有35國參加的歐洲環境保護會議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召開,保加利亞的反對派趁機組成“生態公開性”、“支持工會”、“保衛人權協會”等組織,舉行集會和遊行,向政府提出政治多元化的要求。

11月10日,連續執政30多年的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日夫科夫辭職,保共中央領導班子進行了大改組。10多個反對派組織也進行聯合,組成“民主力量聯盟”,要求實行多黨製和議會製民主。在反對派的壓力下,保共同意召開圓桌會議。

1990年1月,保加利亞議會決定取消憲法中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內容;保共十四大也修改黨章,放棄了黨的馬列主義原則。4月3日,保共決定改名為社會黨。在6月份的大選中,社會黨雖然獲勝,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在11月份還是失去了政權。

民主德國、羅馬尼亞都在1989年下半年發生了劇變,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夫婦甚至被處決。

東歐劇變的複雜原因

東歐劇變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內部講,既有經濟、政治的原因,也有曆史、文化的影響,既有共產黨內部的原因,也有政治反對派的作用。從外部環境看,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也起了作用。

東歐劇變後普遍出現了政治上反共、反社會主義、反馬列主義浪潮和經濟上私有化的轉變。然而資本主義要在東歐站穩腳跟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人們痛定思痛,在對“西化”和“蘇化”作了短暫對比之後,又在思考把選票投向誰。同時東歐劇變使20世紀初的“火藥庫”再度報警,帶來了歐洲的新動蕩。

東歐劇變是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最大曲折之一。它的教訓經過仔細消化將激勵東歐人民進行新的探索,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

蘇聯解體

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3月當選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麵臨的國內形勢是,經濟增長不斷下滑,1976年至1985年,年經濟增長率為2%~4%;在科技方麵,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都落後美國十餘年。在國際上,蘇聯與美國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美國裏根政府推行的“星球大戰”計劃,使蘇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