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蘇共二十七次代表大會確定加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但這一戰略到1987年底就遭受挫折。在此背景下,戈爾巴喬夫發表《改革與新思維》一書,為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1988年6月,蘇共製訂政治體製改革計劃。根據這一計劃,人民代表采取公開自由選舉製度。在1989年3月進行的第一次人民代表競選中,20%的蘇共黨員幹部落選,三分之一小城市的市長落選。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提議修改憲法中關於共產黨員是社會領導力量的規定,實行多黨製和總統製。1990年3月,戈爾巴喬夫就任蘇聯第一任總統。
1990年7月,蘇共召開二十八大,會議期間,蘇共形成三大派別:戈爾巴喬夫的中央綱領派、葉利欽的民主綱領派和利加喬夫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派。三派之間相互鬥爭,鬥爭的高峰是葉利欽宣布退出蘇共。葉利欽的行為被很多人效仿,蘇共二十八大後,很多黨員退黨。
實行多黨製後,蘇聯境內各黨派風起雲湧,到1991年上半年,境內有500多個政黨組織。蘇共黨內部分勢力也和反對派相結合,逐步奪取地方和中央政權。
1989年3月,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要求獨立。次年3月,三國議會先後通過脫離蘇聯的決議。6月,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後,通過“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憲法高於蘇聯憲法,其他共和國也紛紛仿效俄羅斯的做法。這樣,蘇維埃聯盟中央形同虛設。
1991年8月,戈爾巴喬夫偕家人來到克裏米亞的黑海休養地度假。8月18日,一群對現狀不滿的人突然發動政變,將戈爾巴喬夫軟禁,並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
第二天,“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表《告蘇聯人民書》,指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走進了死胡同,蘇聯人從受人尊敬的體麵的公民,變成了被蔑視的二等公民。呼籲全體人民支持緊急狀態委員會,以使國家擺脫危機。
正在莫斯科郊外休假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急忙趕回市中心。中午,葉利欽在俄羅斯議會大廈舉行記者招待會,指責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非法政變,號召俄羅斯公民進行回擊,舉行無限期罷工。
數千莫斯科市民會聚廣場,反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緊急狀態委員會調集軍隊進駐莫斯科,包圍俄羅斯議會大廈。示威者則設置路障,阻止軍隊的行動。
最終,葉利欽勝利了,政變在三天後被平息,但蘇聯的厄運卻加速來臨。葉利欽宣布暫停蘇聯共產黨和俄羅斯共產黨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蘇共中央大樓被查封。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紅旗最後一次飄揚在克裏姆林宮上空,這一年的最後一天,蘇聯的曆史宣告結束。
蘇聯解體不是偶然的,它是曆史的和現實的、內部的和外部的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主要有: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僵化的蘇聯模式在戰後新的曆史條件下沒有得到根本改革,越來越成為蘇聯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的障礙;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一步步地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方向,結果誘發了政治、經濟、社會和聯盟的全麵危機,直接促成了蘇共的瓦解和蘇聯的解體;蘇聯長期奉行軍事優先原則,軍費開支龐大,嚴重阻礙了本國經濟的正常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正常提高;蘇聯民族政策失誤,使民族矛盾和民族衝突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的演變、解體起了催化、促進作用。
蘇聯解體是20世紀人類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戰後形成的兩極對抗格局宣告終結,冷戰時代結束了,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取代蘇聯地位的俄羅斯,隻不過淪為二流的強國,世界也從此由兩極世界進入多極世界,進入一個一超多強的時代。
蘇聯解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挫折,它的曆史教訓將成為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
俄聯邦總統葉利欽
葉利欽1931年2月1日生於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一個農民家庭。1961年,30歲的葉利欽加入蘇聯共產黨,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共產黨內漸露頭角,1976年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1985年任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葉利欽在莫斯科主政期間,以靈活大膽的作風著稱,挑戰當時僵化的黨政機構,但此舉激怒保守派,亦受到戈爾巴喬夫本人的譴責。1987年11月他因批評戈爾巴喬夫的政策而被免除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職務。此後又被革除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