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興致勃勃的張伯倫再次飛往德國,在戈德斯堡的德萊森旅館會見了希特勒。張伯倫原以為,他帶來的捷政府同意交出蘇台德日耳曼人地區的消息,會使希特勒欣喜萬分,沒想到希特勒麵無表情地說:“由於過去幾天形勢的發展,這個計劃再也沒有什麼意義了。”更使張伯倫驚詫的是希特勒提出,整個蘇台德地區必須立即由德國占領,時間不得晚於10月1日。
張伯倫一再申辯、懇求,希特勒仍無動於衷,表示絕不讓步。最後還是張伯倫作了讓步,他同意與法國人討論德國的新要求,並盡力說服捷克斯洛伐克接受。
到了這時,希特勒一直陰沉的臉上才露出一絲微笑,他告訴張伯倫:“這是我在歐洲提出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9月24日,精疲力竭的張伯倫回到倫敦。
9月25日,捷政府斷然拒絕德國的新要求,並宣布進行總動員。蘇聯宣布支持捷克斯洛伐克,並在西部邊界集結兵力。
英法也表示,如果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們將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也開始了軍事動員。
希特勒十分清楚,英法並沒有放棄綏靖政策,並不敢打一場新的世界大戰。9月26日,希特勒在柏林體育館的群眾集會上叫嚷:“如果到10月1日蘇台德地區還沒有交給德國,我希特勒將作為第一個士兵與捷克斯洛伐克作戰。”
同時,他又向英法伸出橄欖枝,聲稱他決不同英國打仗,對法國也沒有任何要求,不希望與法國進行任何戰爭。希特勒給張伯倫發去一封親筆信,假惺惺地表示“德國不準備對和平的最後一線希望關上大門”,並挑撥離間地說,捷克斯洛伐克一心要把英法拖入一場歐洲大戰。
接到希特勒的信後,張伯倫立即複信,信中討好地說:“我確信你可以不必打仗,而且不用等待就會得到一切主要的東西。”張伯倫建議在德國舉行一次包括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代表共同參加的國際會議,來解決蘇台德問題。與此同時,他又給墨索裏尼寫信,建議他出麵敦促希特勒接受這個建議。9月28日,從柏林傳來消息,希特勒同意召開國際會議,但拒絕捷克斯洛伐克參加。英國同意了德國的要求。隨後,倫敦、巴黎和羅馬收到了來自德國的邀請書。
9月29日中午,慕尼黑會議開幕,會議在柯尼斯廣場的元首府舉行。希特勒、墨索裏尼、張伯倫和達拉第出席了會議。在希特勒和張伯倫發言之後,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第三個發言,他拿出一份明確的書麵建議,要求以此作為會議討論的基礎。事實上,就在這一天上午,德國人把自己所擬的方案告訴了意大利人,墨索裏尼將它譯成意大利文帶進會場,謊稱是意大利的方案。
英法立即接受意大利的提議,在此後的幾個小時討論中,事實上對這個方案沒有任何修改。於是,希特勒、張伯倫、墨索裏尼和達拉第相繼在協定上簽字。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慕尼黑協定》規定,蘇台德地區全部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月1日至10月10日從蘇台德撤出,並且不得帶走任何軍事設施和民用經濟設施;德軍分階段占領主要的日耳曼人居住地區,成立國際委員會來確定其他爭議地區的歸屬。英法表示,將保障剩餘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的安全。
當慕尼黑會議舉行之時,兩名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一直在會議廳隔壁的一間房內等待。協定簽訂後,張伯倫將他們喊進會議廳,告訴他們協定內容,並交給他們一份地圖,標明了捷克斯洛伐克需交出的地區,命令他們立即執行。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辱地接受了別人為他們設定的命運。
捷外長悲痛地說:“我們是被迫落到這種地步的,現在一切都完了。今天是我們,明天輪到的就是別人了。”
1938年10月1日,德國吞並蘇台德,但它並不以此為滿足。第二年3月就肢解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然後分別吞下。
英法再次違背諾言,它們聲稱捷克斯洛伐克因內部分裂而解體,因此它們沒有義務來保護它。梟雄玩火,英法退讓,歐洲即將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德國吞並奧地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首先被法西斯德國吞並的國家是奧地利。奧地利也是說德語的日耳曼人,希特勒認為本來就不應與德國分開成為另一個國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兩國出於不同的目的,都有合並的意圖。但是,《凡爾賽和約》明確規定嚴禁德奧合並。
納粹黨上台以後,希特勒曾經打算利用扶植奧地利納粹黨的辦法,鼓勵他們在奧地利內部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並。1934年7月,奧地利納粹黨徒發動武裝叛亂,雖然刺殺了奧政府總理,但還是遭到鎮壓,未獲成功。
1936年,迫於納粹德國的淫威,奧地利與德國簽訂了一個秘密協定。由此,奧地利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其內政和外交已經基本上被德國控製了。這一舉動,沒有受到西方大國的製裁。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他決心完全正式吞並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