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二次大戰與雅爾塔體係 (1)(1 / 3)

希特勒得隴望蜀

1918年10月28日,統治中歐各民族的奧匈帝國瓦解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帝國的廢墟上興高采烈地建起自己的民族國家。此刻,他們並不知道,一場可怕的災難將在20年後等待他們。

捷克斯洛伐克位處歐洲中央,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德意誌帝國的宰相俾斯麥曾說:“誰控製了波希米亞(即捷克斯洛伐克),誰就控製了歐洲。”希特勒將這位鐵血宰相的話一直銘刻在心。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一次秘密會議上宣布:“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必須是同時奪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1938年3月,德軍開入維也納,強行吞並奧地利。隨後,納粹德國開始全力推行奪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

捷克斯洛伐克與奧地利不同,是歐洲的中等軍事強國,軍事工業發達,擁有40個裝備精良的師,在與德國的邊界一帶修有堅固防線,人稱“小馬其諾防線”,它還與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結成小協約國軍事集團,並與法國、蘇聯訂立軍事互助條約。希特勒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不可能輕易得手,他也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為此,他采取從內部取得突破的策略。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境內的蘇台德地區居住著約300萬日耳曼人。納粹德國有意鼓動當地日耳曼人黨製造事端,謀求蘇台德地區與德國合並,釀成流血衝突。1939年5月初,捷政府在蘇台德地區采取斷然措施,平息蘇台德日耳曼人黨的叛亂。5月20日,德國以保護蘇台德日耳曼人為名,在德捷邊界集結兵力。捷政府針鋒相對,發布動員令,決心捍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

由於捷政府決心抵抗侵略,法國、蘇聯、英國等大國也表示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希特勒退讓。他假惺惺地宣布,德國對捷並無侵略意圖,並指示日耳曼人黨恢複與捷政府的談判。但同時他又下令,繼續執行侵捷的綠色方案,要求軍方在1939年10月1日之前完成入侵準備。

英法並不是真正決心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它們害怕由此會引起一場大規模歐洲戰爭。5月7日,英法駐捷公使拜會捷外長,要求捷政府盡可能滿足蘇台德日耳曼人的要求,並揚言如果捷政府不作出適當讓步而導致與德國發生衝突,英法不會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外長也秘密轉告德國駐法大使,表示如果捷方不作出妥協,法國將不履行援捷義務。

在英法綏靖政策的鼓舞下,希特勒有意大造戰爭氣氛。9月初,他叫嚷:“德國為了得到蘇台德地區,不惜對英法一戰!”進一步恫嚇英法。在他的授意下,日耳曼人黨在蘇台德的分裂活動也迅速升級。

英國首相張伯倫急了,給希特勒發去一份急電,建議舉行英德首腦會談以解決目前的危機。希特勒收到電報後,又驚又喜,大聲叫道:“我的天哪!”他沒有想到張伯倫居然這麼輕易地屈服於他的訛詐。他同意與張伯倫會談,但有意將會談地點選在德國最僻遠的位於阿爾卑斯山區的伯希特斯加登,這裏有他的一處大本營,代號為“鷹巢”。

1938年9月15日淩晨,已是69歲高齡,且一生從不願乘坐飛機的張伯倫鼓足勇氣,登上了去德國的飛機,在飛行7小時後,在慕尼黑機場著陸。之後他乘上一輛敞篷汽車前往火車站,又乘了3個小時的火車,才到達群山之中的“鷹巢”,此時已是下午4時30分了。疲憊不堪的張伯倫被領到希特勒的書房,會談在那裏舉行。

在會談中,希特勒像對自己的部屬訓話一樣,一個人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吹噓他對德國人民、對歐洲和平和對英德友誼的貢獻,並惡狠狠地叫嚷,他決心使蘇台德的300萬日耳曼人重返德國懷抱,為此不惜迎接任何戰爭,哪怕是世界大戰。最後他才告訴張伯倫,如果英國同意割讓蘇台德日耳曼人地區,和平可能還有一線希望。一心隻求避戰的張伯倫立即表示,他本人並不反對德國的要求,但還需要回去征得內閣的同意。

9月17日,張伯倫在倫敦召開內閣會議,他吹噓當他前往德國之時,局勢已非常緊張,如果他不去,戰爭可能已經爆發。他告訴內閣的同僚,希特勒的要求非常有限,建議英國同意他的要求。內閣接受了張伯倫的建議。第二天,法國總理達拉第飛抵倫敦,英法也達成了一致。

9月19日中午,英法正式照會捷政府,要求它同意將蘇台德日耳曼人地區交給德國,以維持歐洲和平,並要求捷政府在3天內作出答複。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決定拒絕這一建議,並指出,如果割讓蘇台德地區,將使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置於德國完全控製之下,並要求法國注意自己所負有的條約義務。

英法政府對捷政府的這一答複極為惱怒。9月21日一大早,天還沒亮,英法公使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從床上喊起,要他收回9月20日的答複,並揚言,如果他不改變這一決定,捷克斯洛伐克隻有自己對德作戰。當天下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發表聲明,接受英法建議。貝奈斯告訴他的人民:“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因為我們被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