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伊斯蘭帝國的衰落
在基督教世界向海外擴張的同時,伊斯蘭世界也在歐亞大陸拓展自己的地盤。16世紀先後崛起於西亞和南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薩非王朝和莫臥兒帝國,足以與當時任何一個歐洲強國相匹敵。
在小亞細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繼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後,不斷對外拓疆置土,16世紀又展開新一輪的擴張,將亞、非、歐的許多地區納入其統治之下。蘇裏曼一世統治時期(1520—156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達到極盛。其版圖東起波斯灣,西至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迄埃及和馬格裏布的東部地區,控製了紅海、黑海和地中海的東部,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蘇裏曼一世曾參與歐洲各國的紛爭,與法王弗蘭西斯一世結為同盟,共同對抗羅馬教皇和哈布斯堡家族,並多次出兵匈牙利、奧地利。這對於歐洲局勢和新教勢力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帖木兒帝國瓦解後,伊朗境內形成幾個對立的政權。1502年,伊斯梅爾一世通過一係列戰爭,建立了以大不裏斯為首都的薩非王朝,將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奉為國教。此後,薩非王朝與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爭。阿拔斯一世統治時期(1587—1629年),曾聯合哈布斯堡家族共同打擊法國和土耳其,並從後者手中奪取許多土地,還向東打敗中亞的烏茲別克汗國,一躍而為西亞最強大的國家。
在南亞地區,帖木兒的後裔,占據喀布爾的巴布爾乘印度分裂之機,於1525年率軍侵入,次年占領德裏,結束了德裏蘇丹國的統治,由此開始了莫臥兒帝國的曆史。到其孫阿克巴統治時期(1556—1605年),統一了北印度,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等方麵進行全麵改革,從而使莫臥兒帝國空前繁榮,疆域超過以往任何一個王朝。北起阿富汗,南至瓦利河,西起俾路支、信德,東到孟加拉和阿薩姆的廣大地區,全部納入莫臥兒帝國的版圖。
三大穆斯林帝國在其輝煌時期,都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外進行擴張,對內鏟除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處歐、亞海陸交通要衝,過境貿易比較發達;莫臥兒帝國在阿克巴統治時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鼓勵工商業的發展;薩非王朝的經濟也有顯著的發展。
但是,這三大帝國的輝煌為時短暫,17世紀以後,它們在內外交困中相繼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的穆斯林帝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且其輝煌與精明強幹的三位統治者蘇裏曼一世、阿拔斯一世和阿克巴的名字連在一起。他們的繼承者大多昏聵無能,難以駕馭國內局勢;封建貴族的勢力日益膨脹,嚴重削弱了中央權力。
第二,封建生產關係非常牢固,經濟十分落後。工商業雖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在整個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十分有限。大多數統治者不注意發展國內工商業和海外貿易,加重對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盤剝,同時將陸上擴張所掠奪的財富大肆揮霍。
第三,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異常尖銳,各地人民舉行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動搖了穆斯林帝國的封建統治。
第四,三大帝國的許多地區都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但這裏的人們更多的是繼承文化傳統,缺乏創新意識,因而其文化成就遠遠不能與昔日的阿拉伯帝國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已發生巨變的歐洲缺乏足夠的了解。
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逐步形成:西歐因從事世界性貿易而愈來愈富裕、愈來愈擁有生產力和動力、愈來愈實行擴張政策,而一度令人生畏的穆斯林帝國則因很少參與新的世界經濟而仍處於靜止狀態,並越來越落到後麵。
文盲帝王阿克巴
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最後一個王朝,他的第三代帝王是阿克巴,他是帖木兒的直係後代,母係則出自成吉思汗,因此有蒙古血統。1556年在他即位時,卻連自己名字都不認識。
阿克巴執政以後,貴族、教派叛亂頻繁,阿克巴親自率領大軍鎮壓了各地叛亂。他用2000多人的頭蓋骨築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來警告叛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