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秦始皇陵墓建在驪山腳下,所以人們稱它為驪山墓。驪山在今西安東30公裏處,它是秦嶺餘脈終南山的一個山阜。驪者,黑色駿馬也。遙望驪山,雖不高峻,但山勢秀拔,猶如黑色駿馬沿千裏渭河大平原躍然奔馳,故得名為驪山。山上溫泉湧出,瀉而為池;綠樹如織,浮而為雲。盛夏時節,榴花似火,麥浪滾滾,藍天如洗,大道如砥,關中勝概,皆聚於此。而且驪山其陰多金,其南多美玉”。這麼說,驪山確實是個物華天寶的好去處,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都流連於“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的良辰美景中,並且成了這裏來去匆匆的曆史過客。秦始皇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故始皇貪而葬焉”。可是,驪山並沒給中國的帝王們帶來什麼好運,周幽王在此被殺。那麼,秦始皇的陵墓的命運又將怎樣,也就可想而知了。

說實在的,當時李斯領的是一份苦差使。但李斯剛接到這個艱巨的任務時,也著實興奮了好一陣,覺得這是皇帝對他最大的信任,因此這也應該是報效皇帝的最好機會。所以他欣然領命,催促著數十萬刑徒,晝夜奮戰在建造陵墓的大工地上。

在這項工程中,最大的工程是挖土方。原設計陵“高數十丈,周迥六七裏”,它嚴然是一座用土堆積起來的人工高丘。據《水經注》記載:“魚池水出驪山東,本導源東流。後始皇葬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為了取土,竟然挖成一個人工湖!想像當年那數萬刑徒,一鍬一鍬地把土挖出,然後又一挑一挑地把土運到陵上,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忍饑挨餓地勞作著。然而浩大的工程似乎永無盡頭。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妻室兒女,他們也有人起碼的欲望,但他們的生命和欲望與偉大的秦始皇個人的生命與欲望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渺小到往往被曆史學家們忽略不計,所以我們很難在正史中傾聽到他們的心聲。

陵墓的地上部分需要土方,陵墓的地下部分和各處的神廟、寢殿又需要大量的石方。陵墓雖在驪山腳下,但無所需的大石料,所以必須渡過渭水,到遠處諸山取石,然後運回到墓地。搬運石料的工程尤艱於取土工程,鑿石、搬運,每一步都要付出刑徒的血汗甚至生命。當時服這項苦役的刑徒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歌謠:  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相鉤。

從這首極簡單的歌謠中,我們總算聽到了那些為秦始皇建陵的幾十萬刑徒悲苦無告的靈魂,對那黑暗社會的控訴與詛咒。

後來,在秦始皇陵東南二裏,有一塊形似巨龜的“石”,在曆代的風風雨雨中保存下來。據說當初采運此石,準備把它放置在驪山墓上,但此石高一丈八尺,周圍18步,實在沉重異常,無法搬動它。這位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皇帝,隻好在困難麵前低頭,把“石”留在這裏,成為秦代暴政的一個曆史見證。

工程是嚴格按秦始皇審定的“章程”進行的,不容許有絲毫的改動。工程越往前進展,就越艱巨,特別是在墓穴的施工中,按規定必須深及九泉。這樣就必須解決地下水湧出和如何穿透岩石層的問題。經過多次努力,工程毫無進展。一向以自信著稱的李斯,也被弄得一籌莫展。他到此始知,完不成任務,不但功勞全無,恐怕還要被皇帝治罪。想到這裏,他隻好硬著頭皮上表秦始皇,請示工程如何進行。他在奏章上悅:“丞相李斯冒死請示皇帝,臣率領72萬人修築驪山墓,已經達到它的極限深度,我們無論怎樣進行鑽鑿,幾乎分寸不進,我們用火去燒岩石,也毫無效果,當我們敲擊岩石時,發出空空的回聲,好像它的下麵另有一重天地,切望陛下指示。”秦始皇這次總算沒有動怒,他見陵墓已經搞了十幾年,自己的身體又眼見日甚一日地衰老下去,為了能夠在生前看到他死後的住處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他降下旨意,命令李斯說:“既然現在你們鑿之不入,燒之不燃,那就改變章程,躲開這裏,在周圍三百丈以裏尋找適於施工的地點吧。”李斯接到命令總算鬆了口氣,皇帝畢竟給了他極大的照顧,讓他有了活路。想到這裏,他更加賣力地工作起來,於是又有一批一批的刑徒為此獻出了生命。

陵墓在秦始皇臨死之前雖未竣工,但已初具規模。這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陵寢的內部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據《吏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說:  陵深穿逢三重地下水,鑄銅為外。陵寢內建有宮殿和百官的模型,放滿了皇帝生前喜歡的珍奇寶物。並命令能工巧匠作‘機弩矢’,隻要有人敢於偷入墓穴,就會被它射殺。還用水銀灌地,塑造出百川、江河、大海的宏偉景觀,然後憑借機械的力量讓百川、江河、大海運動起來,墓頂繪製的是宇宙的圖景,地麵呈現出人間萬象。墓中點起人魚膏的長明燈,為皇帝驅走永遠的黑暗……

這真可謂是一個包括乾坤大地、日月星辰,包羅萬象的奇異世界,同時也是在皮鞭和死亡的威逼下,苦役犯們用智慧和血汗澆鑄成的一朵建築藝術的奇葩。秦始皇生前肯定風塵仆仆地來過這裏,在千百群臣和宮人的簇擁下,沿著砰然作響的石階,步入他將要壽終正寢的這個光怪陸離的冥界,他要在生前視察一下這裏的情況。但是,無論眼前的工程多麼巧奪天工,無論這裏的裝飾多麼的極盡人間的奢華,無論跟隨的臣仆們怎樣讚不絕口,都無法驅散這座墳墓向這位暴戾恣睢的皇帝襲來的恐怖,他那堅如磐石的意誌頃刻間在這座幽深、陰暗的墓穴中土崩瓦解了。在死亡麵前,他的意誌還不如一個苦役犯堅定。死亡對於苦役犯們來說,或許是擺脫苦難的最好途徑。常言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話說得真是簡意言賅,要言不煩!但是,對於這位偉大的君主來說,死亡乃是對他最大的威脅,因為死亡將無情地否定他的一切。他的追求,他的功業,他的理想,他對人生的留戀,都會在死亡降臨的那一刻轉瞬即逝,化為烏有,成為空白。然後又把他送回他曾經與之搏鬥過的永恒的寂寞與黑暗中!不,他不能死!他要再次與寂寞與黑暗作不懈的鬥爭,他要永生。所以令群臣驚訝的是,這座金碧輝煌的、超絕的地下宮殿並沒有使他們的主宰喜形於色、興奮不已,相反,那張本來就讓人望而生畏的麵孔,卻在這座地下宮殿中布滿了絕望、憤怒、陰鬱、沮喪的烏雲。他們哪裏知道他們的主宰麵對死亡時那種脆弱的心態。這座地下宮殿再好,秦始皇也絕不願意走進這裏,他憎惡這個沒有陽光的冰冷世界,他要尋求長生不老的秘訣,要活在充滿燦爛陽光的人間。

可惜的是,秦始皇在與死亡進行了千方百計的搏鬥之後,最後還是被死亡征服了,他終於死在求仙訪藥的漫長路途中。他死後,他的兒子秦二世把他葬到這座地下宮殿中。入葬時,和他一樣殘暴的秦二世下令:“凡是先帝後宮沒生過孩子的嬪妃,一律殉葬。”葬禮完畢,有人向秦二世說,修陵的工匠知道陵內的機密,不如除掉他們。於是一場血腥的屠殺又開始了。秦二世命令軍隊把陵中的內門封好,把工匠們全都趕進墓道,然後封死外門,把上萬人活活悶死在墓道中。

秦始皇死後不久,席卷秦帝國全境的民眾大起義爆發了。公元前206年,義軍領袖項羽率軍進入鹹陽,秦始皇的驪山基本是一座寶庫,自然對這些揭竿而起的貧民有極大的吸引力。項羽命令挖開這座高如山丘的陵墓,掘墓取寶。項羽動員了30萬人,終於掘開了這座地下宮殿,墓內的珍寶一連運了三十幾天,仍然沒有運完。餘下的東西又被關東的另外一些義軍搞走,連銅鑄的外也被卸走。大概除了秦始皇腐臭的屍體之外,其他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後來一個牧羊人到洗劫後的墓穴中尋找丟失的羊,點火照亮時,不慎引起火災,大火燒了九十餘天仍未熄滅。墓中的東西到此也就蕩然無存了。在以後的歲月中,這座曾經一度高傲地屹立在驪山腳下的偉大建築,風流漸被雨打風吹去,除了一座困於荒煙蔓草中的土丘之外,就連那洗劫後的殘垣斷壁也漸漸地被掩蓋在青青的麥田之下。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對史書中有關驪山墓的記載表示懷疑,秦始皇真的那麼殘暴嗎?真的那麼窮奢極欲嗎?這是不是對他懷有成見的曆史學家的偏激之詞?搞清這些問題,才有可能對這位偉大的皇帝作一個帶有句號的結論。

今天,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終於揭開了驪山墓之謎,使我們有幸在2000年之後的今天,得窺驪山墓之全貌。出乎意料的是,秦始皇陵的實際情況,遠比我們根據曆史記載而產生的想像要宏偉、要氣派,內容要豐富。一幅秦始皇陵的複原圖,印證了秦始皇為了爭當“千古一帝”而作出了驚世駭俗的努力,以至於使今天的我們,對這種不顧民眾死活,輕用民力到如此程度的暴行,找不到人性方麵的解釋。

恢複秦始皇陵真實麵貌的工作,是從震驚世界的“兵馬俑坑”被發現開始的。秦陵俑坑是整個秦陵建築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不知什麼原因,這裏從未見諸於曆史記載,所以除了當時的建築者之外,無人知曉它的存在。往事越千年,直到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田裏打井,突然在井下發現了一些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這一發現很快引起了考古部門的極大關注,經過一年的發掘,一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麵積為14200平方米的巨型秦兵馬俑坑呈現在今人的麵前。又過一年,在第一號坑的東北側,相繼發掘了麵積為6000平方米的二號坑,和麵積為520米的三號坑。至此,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陵兵馬俑,便完全展示在今人的眼前了。

當我們麵對著由7000餘名全副戎裝真人般大小的陶俑、100餘乘轔轔的戰車、400餘匹昂首嘶鳴的戰馬、以及數十萬件寒光閃閃的青銅武器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巨型方陣時,有誰能不被這無比威武的陣容懾服呢!“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當這支鋼鐵洪流衝向東方時,六國無不紛紛被這股洪流吞噬。而這支鋼鐵洪流,正是他的意誌之所在,驕傲之所在,所以他必須把這無形的意誌和無上的驕傲凝固成永遠的存在,在他死後,把它們帶到冥界之中,仍然讓它們在他的傲視之下,殺向他所指的任何地方……

除了作為陪葬的秦俑之外,我們基本上搞清了秦始皇陵的整體規模。秦始皇陵園的總麵積約有56平方公裏。陵園以秦始皇墓為中心,包括一係列建築:如內外兩重城垣共有10個城門,外城4門,內城6門;內外城四角均有角樓;幾十座珍禽異獸陪葬坑;百餘座活馬陪葬坑;數十座陪葬墓。也發現了100多座修建秦始皇陵時喪生的修陵人的墓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也搞清了地宮的輪廓。據鑽探結果顯示,地宮呈長方形,長約460米,寬約400米,大於現存封土堆的底麵積。地宮東、北、西三麵都有通往地宮深處的甬道,東麵五個,北麵一個……

以後也許會有更多的發現,然而目前的發現已足以讓秦始皇圓他生前的驚世之夢了。一個死去了兩千多年的帝王,如今再次擾動了這個世界,這很值得人們深思。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也許有人看到了超人的存在,也許有人看到了成全一個超人,該需要多少凡人的屍骨!

三、“帝王宇宙中心論”

帝王們總是要把自己的宮殿建造得金碧輝煌,使一般人永遠對之投以仰視、羨慕的目光。原因何在?有人說是為了享樂,固然如此,但更重要的原因卻不在這裏。秦始皇最得力的助手李斯曾道出了其中的奧妙,他說:“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什麼是“以見主之得意”呢?秦亡之後,漢高祖劉邦的最得力的助手蕭何為此做了最清楚的注解。西漢立國之始,百事凋蔽,民不聊生,丞相蕭何卻大興土木,營造未央宮。劉邦從平叛的前線回到長安,見到“宮闕壯甚”,悖然大怒,指問蕭何說:“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還是個未知數,為什麼修造宮殿如此過度?”蕭何說:“天下局勢尚未安定下來,因此借機可以調動民力,等天下安定之後,事情就不好辦了。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提高你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且為後世立個標準,不準超過你的限度。”漢高祖聽後,轉怒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