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瘋狂地運轉
國家就像一架結構複雜、不停運轉的大機器,帝王們就像這架機器的操縱者,時時刻刻讓這架複雜、龐大的機器按照他們的意誌運轉。那麼,要想保持這架機器正常運轉,究竟需要向它注入什麼?很簡單,必須注入民眾的血汗和生命,即徭役和賦稅。
秦始皇是個“唯意誌論”者,為了使他的意誌盡快地變為現實,他命令秦帝國這架機器超乎尋常地,瘋狂地運轉。他自然非常清楚,為了維持這種超乎尋常、瘋狂的運轉,就必須榨取和浪費掉更多的民眾的血汗和生命,對此,他倒是毫無顧及,在所不惜。這是因為他的信條是“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以貴於有天下也”。在他看來,民眾天生就是為實現他的意誌而存在的一種有用的工具。所以,他眼中的民眾就像芝麻一樣,越榨越出油,壓力越大,歸他所有的財富也就越多。秦帝國滅亡後,漢人總結說,在秦始皇極政暴施的統治下,對民眾的剝削竟達到了“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的駭人聽聞的程度。看到這樣的事實,人們就會知道秦代民眾是處於怎樣的水深火熱的苦難境地。
要想了解民眾的血汗和生命是怎樣源源不斷地注入秦帝國這架國家機器的,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一下秦帝國治下的民眾究竟受到了哪些剝削。
徭役和賦稅是壓在秦帝國民眾頭上的兩座大山。徭役是國家強迫民眾按期為國家從事無償勞動;賦稅則是為了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國家政權按法律規定,向民眾強行征取的財政收入。它是統治階級利用國家政治權力,進行超經濟剝削的主要手段。它們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租稅
1.土地稅,或稱之為“農業稅”。它包括“田租”、“芻槁”和“假稅”。 田租:土地使用者(秦帝國的授田農民)向國家交納的地租。 芻槁:田租附加稅。(芻是飼草,槁是禾杆。)
2。末業稅,或稱“工商稅”。它包括關稅、市稅、鹽鐵稅、酒稅和其他雜稅。
關稅:商品經過關口時征課的一種稅。
市稅:就是市場商業稅。
鹽鐵稅:鹽鐵是生活必需品,經營者需交特別稅。
酒稅:酒是特殊商品,經營者需交特別稅。
貰貸稅:對從事信貸業的人征收的利息稅。
工稅:對手工業品所課的稅。
物產稅:對經營陸地和海洋副產品者征收的實物稅。
牲畜稅:根據牲畜占有頭數所征收的稅。
(二)賦斂
1.口算。即人頭稅,包括算賦、口錢。
算賦:對成人征收的人頭稅。
口錢:對兒童征收的人頭稅。
2。更賦。“賦”與“稅”是有區別的,“賦”在春秋及春秋以前,專指軍費而言。到戰國秦漢之後,“賦”就成為一種特殊的剝削方法。更賦是固定征收的一種代役費。
(三)徭役
1。勞役。史稱“更卒”。秦的法律規定,男子15到60歲是國家規定的徭役期,在此期間,國家在需要時,有權隨時征調任何人從事打仗、戍邊,修墳墓、建宮殿、築長城,開渠道,修道路、運物資等繁重的勞役。被征調者必須自備衣物。勞役是徭役的一種法律規定,在服役期內,每人每年服役l個月。
2。兵役。按法律規定,在服役期內,每人服兵役2年。
秦帝國對民眾沉重的剝削並不僅僅是對於以上租稅和徭役等內容在法律上作了規定,因為其他朝代對這些內容在法律上也有規定。問題的關鍵在於,秦帝國的剝削量遠遠地超過了法律規定的限度,從而使廣大民眾根本無法承受這樣殘酷的剝削。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也知道廣大民眾歡迎統一,企盼安定,希望能夠得到休養生息,所以他以英明的姿態,向全國民眾反複宣布,他要推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富民政策;他要執行“災害絕息,永偃戎兵”的和平建國方針;他要把秦帝國建成“黎庶無徭,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的人間樂土。但凡是專製君主都犯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言行不一!這些許諾不過是他給天下人開的一張根本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真實的情況是,在戰爭還沒有停止的時候,許多非生產性的大工程就已經開始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更激發了秦始皇的勃勃雄心和豐富的想像,既然他是個“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的獨步千古的偉大君主,那麼他就應該製定並執行一個前無古人的宏偉規劃,來烘托他的偉大。
首先,他要在毀滅六國都城的前提下,搞一個大鹹陽的計劃,把鹹陽周圍數百裏內的山山水水與一望無際的宮殿群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為大秦帝國的縮影,體現出王者之居的無上尊嚴。
其次,秦始皇要以鹹陽為中心,把鹹陽的藍圖放大到全國,這幅藍圖的橫軸線由隴西經鹹陽一直伸向東海,而縱軸線則由河套地區經鹹陽南及瀟湘地區。軸線所到之處都要有宏大的建築工程,都要有平坦、寬闊的大路相連接,以實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一統格局。
然後,他要在他的有生之年把帝國的版圖盡可能地擴大到天涯海角。因為一個成功的君王如果沒有四夷賓服、萬邦來儀,終究顯得不那麼氣派。
最後,他要在生前安排好他死後的世界。盡管他始終不願正視死亡這個最使他煩惱的問題,他還要想方設法與死神搏鬥,但是他還是屈從了傳統的壓力,為自己的來世修造了一座符合他生前身份的大陵墓。
可憎的是,在他腦海裏浮現出來的宏偉藍圖中,他忘記規劃了一個最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如何使廣大民眾安居樂業,如何發展生產,鞏固秦帝國的統一。當然這並不是秦始皇偶然的疏忽,要知道他的規劃僅是為了滿足他個人的雄心、尊嚴和利益。至於對民眾的允諾不過是政治上的宣傳,說說而已。
秦始皇對自己設計的遠景規劃充滿了信心。因為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法律的規定對他毫無約束力。人力不夠,好辦,把有期限的徭役改為“戍徭無已”不就行了;物力不夠,好辦,把有限的賦稅變成“收大半之賦”不就行了。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就是這麼幹的。
曆史證明,一個專製帝王在他淋漓盡致地表現他的偉大之際,也就是民眾災難降臨之時。當秦始皇開始實施他的偉大設想時,全國各地一片騷動,父別子,妻別夫,數百萬勞動大軍自帶用品,千裏跋涉,源源不斷地開赴到北至大漠、南及五嶺、東瀕大海、西逼流沙的廣大地區,去從事繁重的非生產性勞動。
由於主要勞動力幾乎都被抽調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秦帝國的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曆史記載,秦代“丁男披甲,丁女轉輸”;“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饋,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這應當是當時真實情況的寫照。誰都知道在古代農業社會,農業是國計民生的命脈,農業一旦垮下來,社會將失去它存在的根基。然而奇怪的是,口口聲聲喊著“上農除末”口號的秦始皇,何以自己卻如此熱衷於末業,把農業生產視為兒戲,把想像中的秦帝國的輝煌大廈,建立在不斷震蕩的基礎之上!
沉重的賦稅和頻繁的徭役,使秦帝國的國民經濟不斷惡化。本來殘酷的統一戰爭已經耗盡天下之財,使神州大地滿目瘡痍,還沒等天下人從戰爭的創傷中恢複過來,秦始皇又用暴力手段,把民眾驅趕到一個規模更為宏大的非生產性建設大潮中去。人力是有限的,如此還有誰能去生產生活必需品,特別是糧食?秦帝國統一後糧價暴漲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秦統一前,每擔糧食3O錢,但秦統一後僅五年,糧價就由30錢漲到每石米1600錢,也就是暴漲了五十多倍。為什麼在戰爭期間秦國的糧價處於低價平穩的狀態,而在統一後的和平時期,反倒糧價騰貴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不在於它處於什麼環境,而在於它實行的是什麼樣的政策。在戰爭進行中,秦始皇麵對著強大的敵人,必須保持清醒的理性的頭腦。因為隻要他在路線和政策上稍有疏忽,就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從而導致自己的失敗。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始終堅持秦國的“農戰”政策,以農養戰,以戰取勝。為此他確實做了一些利農的好事,如興修水利,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對農業實行獎勵,等等。由於把“興農”當成了國策,所以即使是在戰爭進行期間,秦國的農業還是搞得很好。這就為秦的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在秦統一前,秦國曾遭受過幾次自然災害,給秦國民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但都沒有影響秦國統一戰爭的進行。從這個側麵也說明秦國的物資,特別是糧食儲備是相當充足的,否則戰爭無法進行。
然而,天下統一後,秦始皇及其追隨者們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的思想進入了這樣的一個誤區,那就是把天下的統一看成是秦始皇個人意誌創造的一個奇跡,由這個錯誤的起點出發,他們必然會過分誇大帝王意誌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麵,升虛火,發高燒,力圖按自己的意誌為所欲為;另一方麵,在把帝王意誌絕對化的同時,也就自然會藐視民眾的力量,認為民眾隻不過是任人擺布的群氓而已。在這種認識論的基礎上,天下統一後,秦始皇才敢於一反常態,毫無顧忌地“內興功作,外攘夷狄”,為大規模的非生產性國家活動而輕用民力,以致於很快把民眾逼上絕路,從而也為秦帝國的滅亡埋下了定時炸彈。
二、龐大的建築大軍
秦始皇與曆史上一切專製帝王一樣,最關心的是如何為自己建築一座來世能夠繼續縱情享樂的地下宮殿。但不同的是,當秦始皇內心深處那難以名狀的表現欲攫住了他的靈魂的時候,使他總想在任何方麵(除了對人的愛)都要達到超越前人、後人仰視。無人敢於企及的高度。因此,他要修一座與眾不同的陵墓,使這座陵墓既能滿足他秦始皇本人的價值追求,又不能讓後來者有超越他的可能。所以這座陵墓在他看來,不僅要在規模上大得高不可攀,而且在設計上也要極盡巧思,建築要精致、豪華,以使後人瞠目結舌。在這種浪漫而狂妄的思想指導下,一座空前絕後的驪山墓果然按計劃開始興建了。
秦始皇即位稱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46年,當時秦始皇14歲,第一件事就是修築自己的陵墓。人們也許很奇怪,一個14歲的少年,離死亡還遠著呢,何必這麼急於修築自己的陵墓?我們認為秦始皇即位後就修築自己的陵墓,當初倒未見得是秦始皇自己的本意,這原是君王之家的一種傳統,所以這不應算作是秦始皇的罪過。不過,自從他22歲親政後,工程已曆時八年,陵墓不僅遠未完工,而且越搞越大。這不能不說他已經把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項工程中來了。事實也是如此,即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項工程也始終沒有間斷,仍然緊張地進行著。天下統一後,他成了皇帝,修陵的事就更馬虎不得了。他特命李斯主管此項工程,可見他對此事是極度重視的。他居然投入天下刑徒七十餘萬,讓其中的一部分修造自己的陵墓,另一部分修造阿房宮。真難想像這是一支多麼龐大的建築大軍!人頭攢動,宛如洶湧的黑潮;塵土飛揚,恰似衝天的狂飆。勞動的號子、勞工的喧嘩、皮鞭的呼嘯聲、監工的斥罵聲、囚徒的呻吟聲混成一片,譜成一部詛咒專製帝王的交響樂!工程日以繼夜地進行著,但是這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下宮殿,直到秦始皇壽終正寢時尚未完工。後來他的兒子二世皇帝為了及時地安葬他,才算讓工程告一段落,否則這座地下宮殿還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