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趙,圍邯鄲。
公元前352年,齊威王使田忌救趙。
魏軍主帥龐涓和齊軍的軍師孫臏原是同學。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後,自以為趕不上孫臏,便心生一計,把孫臏騙到魏國。孫臏到了魏國,龐涓以莫須有的罪名弄斷孫臏的兩條腿,在他的臉上刺上字,想讓他因殘廢而無所用。齊國使者到魏國訪問,孫臏暗地裏求見齊使者,希望見用於齊。齊使者偷偷把孫臏弄到齊國。孫臏以其超人的智慧,成為齊國執政田忌的座上賓,田忌又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與之談兵法,孫臏講得頭頭是道,齊威王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拜他為師。齊威王計劃救趙,想讓孫臏為將。孫臏推辭說,我是個殘疾人,做不了領兵的將軍。齊威王隻好讓田忌為將,讓孫子當軍師,出謀劃策。
田忌想領兵奔赴趙國前線。孫臏說:“要解救別人的糾紛,你不能直接參與進去;要勸阻別人的格鬥,你也不能直接幫著打。你要避實就虛,因勢利導,雙方的矛盾自然就化解了。現在魏、趙相攻,魏國精兵銳卒,全都在國外作戰,國內盡是些老弱殘兵,我們不如率軍直奔魏都大梁,占據要害之處,打擊它的薄弱環節,魏軍一定會放棄攻趙回來自救。我們一舉兩得,既解趙之圍又敗魏之兵。”田忌決定按孫臏說的去做。魏軍當時已攻占邯鄲,但聽說大梁吃緊,急忙回師。齊軍在桂陵以逸待勞,大敗魏軍。
公元前342年,魏龐涓伐韓,韓求救於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討論怎樣救韓。有人主張不救;有人怕不救韓,韓國會跑到魏國那邊,因此主張早救。孫臏說:“韓、魏兩國還沒打得精疲力盡,這時我們去救韓,是讓我們替韓國挨打,反倒使我們處於聽韓擺布的被動地位。況且,魏國攻韓誌在必得,韓有危亡之勢,必然要找我們幫助。我們表示堅決站在韓國這邊,但卻等魏國疲憊不堪時再發救兵,這樣,我們不僅撈到大好處,而且提高了我們的威望。”齊威王聽完說:“好。”立刻暗中答應韓使者救韓,讓他回國通報此事。韓國依仗齊國的支持,與魏大戰5次,結果全都敗北,隻好死心塌地地站到齊國這邊。
齊國見火候已到,立刻起兵,此次齊軍仍直奔魏都大梁。龐涓聞訊,棄韓回國,準備與齊國決一死戰。魏國調動大批軍隊,以太子申為統帥,去抵禦齊軍。
孫臏給田忌分析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驍勇善戰,所以很看輕我們,稱我們是膽小鬼。善戰者正可利用這點,因勢利導之。”於是孫臏讓齊軍在進入魏地後先築10萬個做飯的灶子,第二天築5萬個,第三天築2萬個。龐涓走了三天,看到這種情況,非常高興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怕我們,進入我們的領土剛三天,士兵就逃跑了一大半!”說到這裏,他拋開主力,與一些輕裝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估計魏軍在夜晚時將抵達馬陵(今山東省濮縣境內)。馬陵道路十分狹窄,路旁地形險要,可以設伏兵。孫臏讓人砍倒一棵大樹,在上麵寫上:“龐涓死此樹下!”然後命令上萬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隻等在黑暗中出現火光時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在黑夜來到這棵樹下,見上麵有一行白色的大字,舉火去照,還沒等讀完,亂箭紛紛飛來,魏軍一片混亂,完全失去聯係。龐涓自知到了窮途末路,抽劍自刎,臨死前喊道:“竟讓孫臏這家夥成了名!”齊軍乘勝大破魏軍,太子申也成了俘虜。馬陵之戰給魏國的打擊真是太沉重了,從此使魏國元氣大傷。
也就在馬陵之戰結束後的第三年,新的打擊又落到魏國的頭上。這年,商鞅對秦孝公說:“秦和魏的關係,就像人有腹心之疾一樣,不是魏吞並秦,就是秦吞並魏。為什麼?魏國占據中條山西的險要地勢,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與秦國隔黃河相望,卻壟斷了東方的利益。形勢有利就西攻秦國,不利就坐保東方的土地。今天以大王的英明,國家得以富強。魏國前幾年被齊國打得大敗,各國紛紛背叛它,我們可乘此時機伐魏。魏國抵禦不了秦國,一定會遷都東方。魏國被趕到東方,秦就可以據河、山之固,控製東方各國。這是奠定帝王基業的大好時機。”秦孝公采納了商鞅的主張,使商鞅帶兵伐魏,魏國命公子迎敵。
雙方軍隊對峙。商鞅給公子寫了封信,信中說:“過去我們是好朋友,現在各為其主,我不忍心互相廝殺。咱們最好見見麵,痛快地喝頓酒-暢敘友情,然後罷兵回國,讓秦、魏兩國的百姓安居樂業,你意下如何?”公子信以為真,親自去會見商鞅。
兩人訂立了友好同盟,正在舉杯慶祝時,商鞅事前埋伏好的甲士,突然殺出來,擒住了公子。然後發兵攻魏,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魏惠王十分恐懼,派使者獻出黃河以西的土地給秦國,以此求和。並且把都城從安邑遷到東方的大梁。這時魏惠王才悔恨地說:“我真恨我沒有聽公叔痤的話”但是,一切都晚了,魏國在這一連串的沉重打擊之下,結束了獨霸中原的輝煌曆史,從此淪為“七雄”之中的末流國家。
到秦王政要滅掉魏國之時,魏國的領土已由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內”地區的“擁土千裏”,龜縮為僅有大梁及其附近若幹城邑的彈丸之地。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發動滅魏戰爭,主攻的焦點是大梁城。大梁城作為魏都已有138年的曆史,經過數代經營,城垣異常堅固。魏人須賈曾誇耀說:“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之城,臣以為雖湯、武複生,弗易攻也。”王賁考慮到這點,先包圍大梁城,然後決開大梁附近的狼湯河水(即今惠濟河)灌城。過了三個月,城牆倒塌,魏王出城投降。王賁恨其負隅頑抗,將其殺掉,又盡殺魏之諸公子,魏國滅亡,秦國在這裏設置了東郡。
五、不可思議
魏國的滅亡為滅楚掃清了障礙,秦軍源源不斷地開到楚國的邊境,隻等秦王政一聲令下。 楚國與趙、魏、韓、齊等國不同,它不是戰國初期新興的國家。它的曆史很悠久,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說明楚人也是華夏族的一個分支。但因其很早就遷徙於長江流域,與當地的蠻夷文化相融合,這使楚人長期以來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各方麵與中原諸國都存在著鮮明的差異。
楚國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篒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自然條件的優越,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生存容易,壞處是不思進取。楚國在春秋之前的中國曆史上默默無聞就是這個原因。到了春秋時期,天下大亂,楚國才登上時代的舞台,借中原華夏諸國忙於爭戰之機,楚國憑借地理和自然優勢開始拓展勢力,並且在春秋中期成為與北方晉國並駕齊驅的兩大強國。
這種優勢在春秋、戰國之交時仍然保持不衰。當時的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到公元前432年在位)“在春秋時期已滅陳(今河南省淮陽),入戰國後,又滅蔡(今安徽省鳳台)、滅杞(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東侵廣地至泗上。惠王死,子簡王(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8年在位)又北伐滅莒(今山東省莒縣)。當時楚在七國中,疆域最大,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三省全部及貴州、陝西、河南、山東、江蘇之一部”。
但是由於魏、趙相繼進行了變法,國勢日強,使楚國屢屢兵敗於三晉。此時正巧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吳起從魏流亡到楚國,楚悼王(公元前401年到公元前381年在位)“素聞起賢”,立刻任用吳起為苑守(今河南省南陽市),讓其抵禦韓、魏的入侵。一年後任命吳起為楚國的令尹相當於相國),並在公元前391年前後,開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第二,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第三,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
第四,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
第五,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曰。
第六,塞私門之請。
第七,壹楚國之俗。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內容遠沒在魏國變法時內容那樣廣泛。他把改革的重點集中在打擊楚國的貴族勢力,盡全力建立官僚政治上。這與楚國的特殊國情有關,我們已經說過,楚國不是個新興國家,因此背上了很沉重的曆史包袱,這使守舊的貴族勢力在楚國政治力量的對比中處於優勢地位。
從這裏看到,除秦國外,各國貴族勢力都不算小,但貴族勢力當推楚國最頑固,楚國的政權基本把持在屈、昭、景三大宗族的手中。所以要變法就必須清除政治領域中的貴族勢力,所以吳起在楚變法的阻力要大於其他國家。所以,“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不過,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國竟進行了長達10年之久的變法活動。變法的成效是明顯的。據《史記-吳起列傳》講,變法之後的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可見變法則強,不變法則亡,在戰國的曆史舞台上已被證明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問題是變法開始之後,如何將其堅持到底,這要借助於多種有利因素。吳起在楚國這塊落後的土地上搞變法,依靠的僅僅是個楚悼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形成個擁護變法的人才群體。這樣,無論吳起的變法決心有多大,始終都處於孤立的地位。這使變法成果很難在楚國這塊土地上得到鞏固。
果然,楚悼王一死,宗室大臣立刻沉滓浮泛,發動了宮廷政變,吳起被殺,變法也就此終結。楚國依然是血緣貴族的天下,社會依然是個相對封閉的社會。楚國政治從此江河日下。
舊勢力在楚國複辟之後,楚國一切率由舊章。當時秦國人編了個“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楚國人的因循守舊。在戰國的時代大激流中,楚國人就是沿著一條令人困惑的保守之路走下去的,因此,使它痛失大國的優勢,沒能在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做出它應有的貢獻。
楚國的國勢在楚懷王(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299年在位)時就顯出了下世的光景。當時齊、楚是友好盟國,這對秦國構成很大威脅。為了破壞齊、楚的友好關係,秦惠王派縱橫家張儀到楚國去遊說。張儀對楚懷王說:“大王真能聽我的話,斷絕與齊國的友好關係,我將獻上商於之地600裏,再把秦國的美女送到大王的宮中,侍奉您。從此,秦、楚結為婚姻之好,常為兄弟之國,大王意下如何?”這種簡單的政治騙局楚懷王竟然信以為真,答應下來,而且滿朝文武皆來慶賀,可見楚國的政治水平多麼低下。楚懷王命令關閉齊、楚邊境,與齊絕交,然後派人隨同張儀入秦索地。
張儀回國後,裝病不出三個月。楚懷王聽說後,說:“張儀認為我絕齊做得還不夠徹底嗎?”於是就派勇士宋遺北罵齊盡王,齊盡王大怒,立刻與秦結成同盟。張儀見楚懷王上當了,才出來見楚國的使者說:“你怎麼還不去接受我答應給你們的那6裏他呢?”使者回報楚懷王,楚懷王方知被張儀耍了,怒氣衝天,立刻派大將屈去打秦國。秦國早有準備。雙方大戰於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境,丹水北岸一帶),楚師大敗,被殲滅8萬人,屈及列侯、執皀等七十餘名高級將領都成了俘虜,秦軍占領了楚的漢中郡(西至陝西省南鄭縣,東至湖北省鄖縣、均縣)。楚懷王仍不甘心失敗,傾全國之師進行反攻,雙方大戰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西),楚師大政。韓、魏聽說楚國陷入困境,也派兵偷襲楚國,一直打到鄧(今河南省鄧縣)。楚人見腹背受敵,隻好與秦國訂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引兵回國。 當時擔任左徒的屈原,麵對著楚國陰陽錯位、是非顛倒的黑暗政治,決心變法圖強,推行法治,並且主張聯齊抗秦,但卻遭到楚懷王、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這些腐敗分子的打擊,而被流放到荒遠之處。
秦國借口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殺人後逃歸,向楚國發動進攻。秦軍在取得勝利後,於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向楚懷王發出最後通牒說:“最初我和你盟於黃棘(今河南省新野縣),結為兄弟,楚太子入質於秦,兩國非常友好。楚太子卻殺了我的重臣,然後逃回楚國,我對此事件非常憤怒,因此派兵去討伐楚國。現在我聽說您讓太子入質於齊,以求和好。我國與楚國相鄰,又有婚姻之好,現在我們兩國關係不正常,就不好對各國發號施令。我想和您在武關(今陝西省丹鳳縣境)會麵,結成友好同盟,這是我的殷切願望!”
楚懷王非常害怕這是個政治陷阱,但不去又怕激怒秦國。可是腐敗分子令尹子蘭卻一再慫恿懷王赴約,楚懷王果然入秦了。秦昭王根本沒有趕會,而是讓一將軍扮成他,伏兵於武關,等楚懷王一入關,就將其劫持到秦國,逼他交出一些楚國的土地,懷王不從,從此被囚禁在秦國,直至死在那裏。
楚人立楚懷王的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63年在位)。這個頃襄王更是個昏庸之輩。他不思進取,認仇為友,與秦和親,於公元前292年迎婦於秦。在大敵當前之際,他與腐敗分子們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大詩人屈原目睹楚國的政治日複一日地黑暗下去,再次提出振興楚國政治的改革主張。但不可救藥的頃襄王哪裏聽得進去,屈原在腐敗勢力的殘酷打擊下,又被逐出國門,流放於江南達10年之久,最後投汩羅江殉國! 在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殺入楚國,郢都落入秦國手中,頃襄王倉皇逃到東方的陳(今河南省睢陽),楚國半壁河山成為秦的領土。在此沉重打擊下,楚國離壽終正寢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