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燕國有個勇士叫秦武陽,才13歲,就敢殺人,人們都不敢正眼瞧他,太子丹就叫他擔任副使。

此時,荊軻等待著一個人,想和他一起出使,這人住得很遠,所以沒有及時趕到,這使荊軻貽誤了預定的出發時間。太子丹見荊軻遲遲不行,懷疑他有反悔之意,就再次催促荊軻上路說:“我看時間已經不早了,足下難道無意出發嗎?那我就讓秦武陽先走吧。”

荊軻聽後,十分生氣,他斥責太子說:“太子怎能這麼打發人呢?看來,在你眼中有去無回的這個人不過是個小人物罷了!再說我所以要留下來,是在等我的一個朋友。現在太子卻認為我有反悔之意,我請求就此訣別!”於是出發了。

太子丹以及知道此事內幕的人,都戴上白帽,穿上白衣前去為荊軻等人送行。大家來到易水河邊,舉行了隆重的送別儀式。就在這時,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敲起築琴,荊軻用低沉的聲音跟著唱起來。大家都被歌聲感動得落下了眼淚,荊軻高唱到: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唱到這裏,歌聲更加高亢淒涼,聽者都睜大眼睛,頭發豎起。歌聲突然中止,荊軻一行人揚長而去,連頭都沒回。

到了秦國,荊軻一行人拿著價值千金的厚禮,送給秦王政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受了人家的厚禮,就得替人家說話,自古如此。蒙嘉跑到秦王政跟前通報說:“燕王實在是懼於大王的威力,所以不敢舉兵抗拒我軍,現在他們願意舉國成為秦國的臣民,燕王情願降為秦國的列侯,供職有如秦國的郡縣,隻求允許祭祀他們先王的宗廟。但是他們因恐懼而不敢麵陳自己的請求,因此拿來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函封好,派使者送到這裏,想當麵交給大王,希望大王下達命令!”

秦王政聽後,大喜過望,沒想到他的威力居然如此之大,使他兵不血刃,就得到了需要動武才能得到的地方。此時此刻,他的虛榮心再次得到滿足。為了宣揚這次大成功,他下令搞個隆重的典禮,他穿上朝服,設九賓之禮,在宏偉的鹹陽宮接見燕國的使團。

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首級的木函,秦武陽拿著地圖匣,按次序走進宮來。當他們走到陛階前,秦武陽突然臉色大變,渾身發抖,周圍的大臣都感到很奇怪。荊軻見狀,急忙回頭向秦武陽笑了笑,然後上前對秦王政謝罪說:“我的副使是個來自窮鄉僻壤的鄉下人,沒見過天子,所以嚇得直發抖,希望陛下稍微擔待點,讓我們在陛下麵前完成我們的使命。”

秦王政命令荊軻說:“把秦武陽的地圖拿過來。”

荊軻馬上把地圖獻上,秦王政打開地圖,一支匕首露了出來。荊軻飛快奪過匕首,左手拽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向秦王政刺去。秦王政大驚,一躲,匕首刺空,奮力一掙,衣袖扯斷。秦王政急忙抽劍,劍太長,慌恐之中,沒抽出來,隻好握著劍鞘倉皇躲閃。荊軻在殿上追趕秦王政,秦王政環繞殿柱跑來跑去。殿下的群臣睹見這驚險的場麵,個個嚇得目瞪口呆,手足無措。按照秦國的法律,群臣上殿,嚴禁攜帶任何武器,即使侍衛官也都必須手持武器站在殿下,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許上殿。秦王政急得昏了頭,來不及命令侍衛官上殿,所以荊軻可以一對一地追逐秦王政。秦王政在慌急之中,找不到什麼東西可以去打荊軻,隻好赤手空拳與荊軻搏鬥。當時禦醫夏無且急中生智,拿起手中的藥袋照荊軻打去。秦王政繼續繞著殿柱與荊軻周旋,簡直被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殿下的群臣見此情景,齊聲喊道:“大王把劍推到背後!推到背後!”秦王突然醒悟過來,忙把劍推到背後,劍終幹拔了出來。他揮劍向荊軻砍去,一劍就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癱倒在地,將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政擲去,沒擊中,擊到了殿柱上。秦王政揮劍又向荊軻砍去,連砍八劍,荊軻徹底不行了。他知道事情毫無希望了,但他毫無畏懼地坐在地上,依著殿柱,破口大罵秦王政,他罵道:“事情所以沒成功,我是想活著抓住你,一定讓你答應我的要求,以此來報答太子!”這時殿下的人才趕到殿上,把荊軻殺死。秦王政直感到頭暈目眩,好久才平靜下來。

事後,秦王政開始嚴肅處理這起突發事件,對有功人員和責任事故者依法進行了賞罰。對夏無且的褒獎尤其豐厚,賜給他黃金200鎰。秦王政說:“夏無且發自至誠地愛護我,所以才用藥袋去打荊軻啊!”

荊軻暗殺秦王政的陰謀破產了,這反倒激怒了秦王政,他不由分說,下令必須滅掉燕國。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王政征調大批軍隊,命令大將王翦趕赴燕、趙邊境,發動滅燕戰爭。燕、代聯軍怎能抵擋住秦軍的鋼鐵洪流,雙方戰於易水之西,秦軍大破燕、代聯軍。第二年十月,秦軍攻克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率領燕軍主力退保遼東。秦王政派秦將李信窮追猛打。燕王喜已經走投無路,無計可施了。這時代王太子嘉寫給燕王喜一封信,勸燕王喜殺掉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頭獻給秦王政,以解他心頭之怒,說這樣事情或許有救。燕王喜嚇昏了頭,決定殺掉自己的兒子太子丹。太子丹聞訊藏在衍水中(今地不詳)。燕王喜派人找到太子丹,殺掉了他。當他們準備把太子丹的頭獻給秦王,以解亡國之急時,秦軍卻又發起了進攻,根本不理會燕王喜這套極其愚蠢的小伎倆。

秦王政見燕國已經沒什麼希望了,就命令王翦、李信等人暫時停止對燕國殘餘勢力的進攻,讓他們揮師南下,準備發動滅魏、滅楚的大戰役。這使燕國的殘餘勢力又苟延殘喘了五年。

四、滅亡魏國

秦王政突然停止對燕的進攻,一來是有了新的戰略考慮,他怕傾全國之師在北方作戰時,楚、魏等國乘機在南線和中線發動攻擊,那時形勢就很危險了。所以,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也就是在王翦與燕軍決戰的同時,又派王翦之子王賁伐楚,以此牽製楚軍。王賁所率秦軍攻克了楚國10座城市,但楚畢竟是個大國,想以王賁的力量滅楚是根本辦不到的。為此,秦王政曾與軍事長官們探討過滅楚的方案。秦王政詢問少壯派軍人的代表人物李信說:“我想滅掉楚國,將軍你估計需要多少兵力?”

李信很自信地說:“我看不超過20萬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秦王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則說:“要滅楚,非60萬大軍不可。”

秦王政不滿地說:“王將軍真是老啦,怎麼這樣怯懦!李將軍果然氣勢壯勇,還是他說得對。”於是他決定派李信、蒙恬率領20萬人伐楚。老將王翦對此很不高興,就向秦王政推說自己有病,辭職回到老家頻陽。此時,秦國上層人物因戰略問題發生了分歧。

另外,此時國內發生了另一件棘手的事情。自從秦王政滅韓後,韓國統治階級的殘餘勢力並不甘心,所以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他們與被幽禁的韓王安暗中勾結,在韓故都舉行暴動,準備複辟。這次暴動很快被鎮壓下去,韓王安被處死。不過,這一事件使秦王政再次感到統一天下並非是一件易事,即使一個國家滅亡了,並不等於完事大吉,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針對這種情況,他從此不僅考慮武力統一天下的問題,而且也在思考統一後的一些統治措施。

在進攻楚國的前夜,還有一個問題擺在秦王政的麵前,就是如果把北線的軍隊南調,在中原地區的魏國,它橫在南北的通道之間,使秦軍無法順利南下。所以秦王政決定在滅楚之前首先解決掉魏國。

魏國的先人是西周初期的大貴族畢公高。據《史記-魏世家》記載:“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以魏封畢萬,這就是魏國名字的由來。

在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滅智伯,共分其地,魏成為戰國初期的一個新興國家。

魏國是戰國時代變法最早、取得成果最大的國家。戰國初期,魏文侯獨霸中原。但是魏國沒能像秦國那樣保住變法的成果,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堅持到底,原因如下。

第一,魏國雖然最先進行變法,變法的內容也比較廣泛,但是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即位,他沒能把未競的變法事業堅持下去,使變法成果製度化。這就使魏國的腐敗政治勢力始終沒被清除幹淨,他們經常鑽製度的空子,興風作浪,打擊革新派,謀求私利,使革新派無法在魏國立足。魏武侯聽信讒言,免去了吳起的軍政職務,迫使吳起遠走楚國。這並非是一起偶然的政治事件,它說明魏國的改革開始逆轉,從此之後,改革派很難在魏國立足。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大改革家商鞅在魏國的遭遇。

商鞅是衛國人,是個銳意改革的法家人物。最初,他到魏國尋找政治出路,希望在魏國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在魏國,他取得了相國公叔痤的賞識。公叔痤正想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不巧患了病。魏惠王前來探視他時,公叔痤說:“我的家臣衛鞅,年紀雖輕,卻是個難得的奇才,希望大王把國政交他管理!”魏惠王沉默良久,公叔痤見此情景,知道魏惠王不想用商鞅,就說:“大王既然不能用衛鞅,那就殺了他,不能讓他跑到別國去!”魏惠王隨便答應之後就走了。公叔痤急忙把商鞅找來道歉說:“我是先君後臣,因此先為魏王打算,再替你著想,你趕快走吧!”

商鞅說:“魏王既然不能聽你的話任用我,又怎能聽你的話殺我呢?”所以商鞅沒立刻離開魏國。

魏惠王離開公叔痤家後,對左右的人說:“公叔痤病得夠厲害的了,一會讓我重用衛鞅,一會卻又叫我殺掉他,這實在太荒謬了!”

商鞅見魏國不是進行改革的地方,此時正巧聽到秦孝公廣招賢人,就跑到秦國,搞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使秦國成為第一流強國。

類似的例子不止一二起,還有個這方麵的例子,就是大政治家範雎在魏國的悲慘遭遇。範雎原是魏國人,很有才幹,也是個法家人物,在魏國卻沒被重視。有一次,範雎陪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很賞識範雎的才幹,私下賜給範雎很豐厚的禮物。這件事讓須賈知道了,他懷疑範雎向齊國泄露了國家機密。回國後就把他的懷疑告訴了相國魏齊。魏齊也不作調查研究,盛怒之下,令人用鞭子狠抽範雎,把範雎的肋條打斷、牙齒打掉了。為了死裏逃生,範雎裝死。魏齊把範雎用草席卷上,拋到廁所中。這還不算完,他甚至讓喝醉酒的客人往範雎的身上撒尿!想以此懲戒後來者,別隨便講話。當人們散去後,範雎悄悄對看守說:“你若能放了我,我一定重重地感謝你。”看守請求魏齊把範雎的“屍體”處理掉。喝得醉醺醺的魏齊隨口說:“可以。”範雎終於脫了身。魏齊酒醒後,很後悔,立刻派人去抓範雎,此時範雎已經跑到了秦國。不久,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成為秦國的相國。從此,魏國的災難就降臨了。

從這些生動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秦、魏對待人才的不同態度:一個是瘋狂迫害、摧殘人才;一個是最大限度地重用人才。他們的做法不同,結果當然不會一樣。而且我們更應該看到,秦、魏兩國對待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它不僅僅反映了兩國人才政策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兩國改革的決心和改革的深度不同。魏國沒能像秦國那樣下決心把改革進行到底,所以它必然會走下坡路,由一個稱霸一時的強國,變成一個苟延殘喘的弱國。

第二,魏國所以在戰國初期成為強國,除了魏文侯開展的改革運動改變了魏國的麵貌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各自成立新興的國家之後,三國仍然站在一個立場上,結成攻守同盟,爭生存、求發展。團結就是力量,戰國初期,三國因此大有發展。

公元前405年,三國與齊大戰,結果三國獲勝,“得車二千,得屍兩萬”。

公元前404年,三國聯軍攻入齊長城。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公元前425年到公元前402年在位)承認趙、魏、韓為諸侯,使三國的“非法”行為合法化。

公元前400年,三國伐楚於乘丘。

公元前391年,三國大敗楚師於大梁、榆關。從此,大梁落入魏國手中。

以上都是三國合作所取得的可觀成果。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彼此的私利逐漸占了上風,它使三國聯盟瓦解,從此走上各自發展的道路。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公仲緩與公子瑩爭奪君位,國內大亂。韓、趙合謀,想乘機瓜分魏國。趙國主張:“殺公子瑩,立公仲緩,分割魏國的一部分土地,然後退兵。”韓國主張:“殺魏君是暴行;割地而退是貪婪。不如把魏一分為二,讓魏國成為宋、衛那樣的弱國,使魏國無力對付我們。”由於韓、趙意見相左,才使魏國保存下來,但從此三國聯盟徹底破裂了。三國聯盟的破裂,嚴重地削弱了三國的國力,使他們難以獨自對付齊、秦、楚這樣的大國,並且在彼此的大混戰中徒然地消耗掉了各自的實力。

第三,魏惠王時期的軍事慘敗。魏國由盛到衰,始於魏惠王時代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以及商鞅奪取魏的西河之戰。

在魏的內亂中公子瑩獲勝,繼位為君,他就是魏惠王。魏惠王時魏國曾出現了振興的氣象,取得了一些發展成果。但是軍事上的接連失利卻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