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諫逐客書》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是個多事之秋,也是這位年青君主一生中的轉折點。、呂不韋集團的覆滅雖然使這位年青的君主十分振奮,但很多事情遠沒有像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兩大集團的殘餘勢力還在活動,試圖死灰複燃;外國勢力也借機插手秦國政治,試圖把水攪渾。但在這複雜的形勢中,有一個人始終十分堅定地站在他秦王政這邊,這人就是李斯。常言道:“疾風識勁草,版蕩顯忠臣。”李斯本是呂不韋的座上客,可他早就投靠了秦王政。秦王政既賞識李斯超眾的才能,也很賞識他的忠誠。特別是在這次鎮壓呂不韋集團的清洗運動中,他不僅與他的舊主人劃清了界限,而且替秦王政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在清洗呂氏集團分子時,他決定把李斯保下來,讓他繼續為自己效力。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對兩大集團的清洗運動剛剛接近尾聲,就在這年又發生了轟動秦國朝野的“鄭國間諜案”。這一突發性事件,在漸趨平靜的秦國政壇陡然掀起了軒然大波,秦國的政治氣氛頓時又緊張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59年),臨近秦國的一個弱小國家韓國,苦於常年受秦國的威脅和欺辱,於是千方百計地想要搞垮秦國。韓國當局終於想出一條計策,即讓韓國的著名水利工程師鄭國以間諜的身份逃亡到秦國,在取得秦國當局的信任後,勸說當時的權相呂不韋,“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裏,欲以溉田”。其真正的目的卻是讓秦國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這條長三百餘裏的涇洛大運河上,以消耗秦國的實力,以此來減輕秦國對韓國的軍事壓力。對於秦國來說,在緊張的戰爭環境中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要想搞這樣艱巨而浩大的水利工程,確實困難重重。但考慮到這條大運河修成後,秦國可以增加水澆地四萬餘頃,利用河水可以改造大麵積的鹽堿地,每畝地可增產一鍾(六十四鬥)。從長遠的眼光看,修築這條大運河利大於弊,所以采納了鄭國的建議,由鄭國主持開鑿運河。
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鄭國的間諜身份被秦國當局查明,秦國朝野震驚。大清洗運動已經把人們搞得風聲鶴戾、草木皆兵,現在又傳出了“鄭國是間諜”這一爆炸性消息,這對本已十分緊張的政局來說簡直是火上澆油。人們議論紛紛,輿論沸騰。不同階層的人幾乎都借此反對繼續修建這條大運河。民眾因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反對;上層人物則因為此事與呂不韋有關而反對。在全國一致輿論的左右下,秦王政也傾向於停修運河,徹底清查“鄭國間諜案”,杜絕外國勢力對秦國的滲透和顛覆,肅清內部暗藏的反秦勢力。經過審理,秦王政決定判處鄭國死刑。鄭國申辯說:“我確實是韓國的間諜,但這條大運河修成後也會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利益。”秦王政此時頭腦還算清醒,他聽完鄭國的申辯後,認為很有道理,決定讓鄭國戴罪立功,把運河工程進行到底。
但是,秦國的宗室大臣們卻借機興風作浪,大造輿論說:“在秦國供職的外國人,大都是為他們自己國家效力的家夥,應該把他們全部驅逐出境!”由於呂不韋、集團對秦王政的刺激很大,所以也對國外的遊說之士十分反感。如今的“鄭國間諜案”也促使他下定了對外籍人員進行大清洗的決心。在這種背景下,秦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來勢凶猛的排外運動。
秦國當局在秦王政的授意下,開始在秦國國內大肆搜捕外籍人員,然後把他們驅逐出境。李斯也被列到被驅逐者之列。李斯從進入秦國政界,到如今已經十餘年,在這十餘年中,李斯以其卓越的才智,先取得了權相呂不韋的賞識,然後又取得秦王政的賞識。在對呂、集團進行大清洗時,他堅定地站在秦王政這邊,參與了鎮壓舊主人呂不韋的活動,總算躲過了這場大危機。他滿以為從此踏上了坦途,可以借助秦王政的權力,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禍不單行,他萬萬沒想到出了個“鄭國間諜案”,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使自己慘淡經營的一切,毀於一旦。此時此刻,他再次領略到了政治的險惡。政治領域,真像變幻莫測的海洋,很少有波平如鏡的時候,即使再高明的弄潮老手,也難保不被突如其來的驚濤駭浪吞掉性命!現在怎麼辦?離開秦國到何處去?就是找到落腳地又能有何作為?統一天下秦國已穩操勝券,秦王政也已經接受了自己的武力統一論,可就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降臨之時,他卻要灰溜溜地離開秦國。這使他萬分沮喪。動身之前,他突然決定來個最後一搏。他想憑他的雄辯才能,憑秦王政對他曾經有過的信任,憑秦王政理智的頭腦,把道理說清,或許會使年輕的君王回心轉意,撤消逐客這一極其錯誤的決定。想到這,他重新振作起來,稍加思索,千言萬語便湧上心頭。他欣然命筆,飛快地寫下了《諫逐客書》這篇流傳於後世的佳文。
秦王政接到李斯臨行時留下的諫書,逐字逐句地讀下去,越讀越慚愧,越讀越悔恨,越讀越感到自己愚蠢,越讀越感到事情危險。在李斯所擺的事實麵前,他低下頭了;在李斯文章強大的邏輯力量麵前,他醒悟了。他怎麼就沒看透宗室大臣是別有用心呢?他為什麼要在大敵當前之時作出如此草率的決定呢?此時此刻,他衷心地感謝李斯,感到他是那麼需要李斯,然而他卻走了。追!不能讓他落入敵人之手!他突然閃出這樣的念頭。派出的使者快馬加鞭,揚起一陣陣塵土,終於在麗邑附近追上了李斯,把他帶回宮去。
秦王政與李斯重逢,彼此都鬆了口氣。
逐客令解除了,秦國的人才開放政策繼續執行,各國有識之士又都湧入秦國。
事後,秦王政拜李斯為客卿,讓他參與決策。客卿是戰國時代為延攬國外一流人才而設置的一種特殊職位,他的職位比相國稍低,是國君的首席顧問,而且客卿往往是相國的候選人。秦國像張儀、範雎、蔡澤等人都是以客卿的身份參加國家最高決策的。現在李斯被任命為客卿,表明秦王政對他特別依重,也說明李斯離他所追求的目標相距不遠了。
秦王政勝利地清除了秦國政壇中呂氏、氏這兩顆毒瘤,停止了排外運動,這不僅穩定了秦國國內的社會秩序,而且也空前地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空前地提高了他的政治聲望。同時呂氏、氏集團的覆滅,也使他能夠騰出精力來實現一個更偉大、更誘人的目標,即由李斯提出的武力統一中國的目標。他焦急地等待著統一戰爭的開始,這不僅因為發動戰爭是他炫耀權力的最理想的方式,而且在這種殘酷的血汙遊戲中,他將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對生命價值即對榮譽、功業、尊嚴以及絕對權力的追求。
自從他親政後,秦國的經濟情況在惡化,天災人禍不斷。但這並沒有妨礙他下定發動對外戰爭的決心。就在他把呂不韋趕出鹹陽的那年,即秦王政十一年,他命令大將王翦、桓、楊端和乘趙國進攻燕國之機,全力攻趙。秦軍包圍了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北),占領了九座城市。然後分兵兩路:第一路由大將王翦率領,進攻閼與、遼陽(今山西省遼縣);第二路由大將桓率領,進攻鄴城、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兩路兵馬經過苦戰皆有所獲,但並未能給趙國以致命的打擊,秦趙雙方再度陷入對峙狀態。
第二年,即秦王政十二年,秦王政又發四郡之兵助魏擊楚。秦王政雖然確定了武力統一天下的戰略,但在選擇戰略突破口的問題上,仍然因襲呂不韋的攻趙戰略,東突西進,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統一戰爭毫無進展,這使秦王政很失望。第三年,即秦王政十三年,秦王政命令秦將桓再次進攻趙國。桓渡過漳河,猛攻邯鄲東南方的門戶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大敗趙將扈輒軍,斬首10萬人,扈輒陣亡。
扈輒陣亡後,趙王乃迅速調遣名將李牧率軍增援趙軍。雙方大戰於宜安(今河北省槁城縣)、肥下(槁城縣西南)。秦軍大敗,退保安陽。秦王政深為震動,親自到河南視察戰情,他第一次認識到統一天下是件艱難的事情。
二、韓非之死
秦軍在攻打趙國的戰役中受挫,這反而使秦王政下定了攻趙而必得的決心,因為他對趙國的深仇大恨蓄之已久,誌在必報。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秦國大將桓重整旗鼓,再次攻趙。經過激戰,上次被趙奪回的宜安(今河北省槁城縣)、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武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又被秦軍奪了回來。不過趙軍的抵抗也十分頑強,它有效地阻止了秦軍向東方縱深地帶的進攻,使秦軍的攻勢很快減弱下來,使秦王政以最快的速度滅趙的戰略設想落空,雙方重又陷入膠著狀態。
前線的情況,使秦王政焦灼不安,他萬沒想到一個趙國竟然如此難以對付,長此下去統一天下的目標不是顯得太遙遠了嗎?那麼他的雄心、他的威望、他的功業將如何兌現呢?毛病究竟出在哪裏?
李斯麵對秦國軍事進展緩慢的情況,經過認真分析,認為秦王政這麼蠻幹是極端錯誤的!兵法說:“兵起,非可以忿也,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現在秦王政為了發泄個人的私憤而攻趙,正是犯了兵家“忿”之大忌,所以收效甚微。現在該是勸他改變打擊目標的時候了。為此,他力勸秦王政棄趙攻韓,所謂“弱者攻其強,強者攻其弱”,秦國必須拿國力最弱、離其最近的韓國開刀。韓國滅亡,其他國家抵抗的決心必然動搖,此時再擴大戰果,各個擊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斯還在秦王政麵前請命,願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隻身入韓,說韓王安(公元前238年到公元前230年在位)降秦,兵不血刃地解決韓國的問題。秦王政在李斯的開導下,開始從仇趙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並著手研究轉移攻擊目標的問題。
秦王政和李斯要搞掉韓國的計劃被韓王安得知,這引起他極大的惶恐。在這危機時刻,他突然想到了還有個韓非。在此之前,韓非曾多次上書韓王安,勸諫韓王安要變法圖強,求人任賢,清除腐敗,獎勵耕戰,實行法治,使韓國弱而複強,最終可與強秦抗衡。對這些話,昏庸的韓王安根本聽不進去。大敵當前,韓國的統治集團仍然文恬武嬉,尋歡作樂,毫無勵精圖治之心。韓國的黑暗政治使韓非大失所望,所以他通過《說難》、《孤憤》、《五蠹》等文章,對韓國的現實痛加針貶,希望韓王安能有所醒悟。不過,韓非與李斯不同,雖然他們是一師之徒,都信奉法家思想,都才華橫溢,都想大有作為。李斯出身於社會底層,因此沒有祖國的概念,當他看到楚國政治黑暗,自己難為其用時,就毅然辭家別國去為楚國的勁敵秦國服務;而韓非血管中卻流著貴族的血液,韓國的興亡與他息息相關,感情和利益都使他離不開他熱愛的祖國,像李斯那樣跑到其他國家去尋找政治出路。現在韓王安在危難之際能夠想到他,這使他十分激動,他覺得救國有望,他的才華也終於有了施展的機會!當他聽說老同學李斯正在秦國走紅,並且把主意打到韓國的頭上時,他決心與這位老同學鬥一鬥。他與韓王安商議,決定憑他力透紙背的文筆,憑他對秦王政的理論影響,要千方百計地把秦王政引到錯誤的戰略上去,以此保住韓國。本著這樣的宗旨,他給秦王政寫了一封長信,信的內容如下:
韓國追隨秦國三十餘年,對外它是秦國的屏障,對內它是秦國的仆從。現在秦國卻要派兵來吞並它!秦國如此不講情義,這隻能招致天下人對秦國的仇恨,但卻就此成全了強大的趙國。
再說,韓國奴顏服侍秦國,和秦國小小的一個郡縣有何兩樣?最近,我卻暗中聽說,陛下的一些大臣正在策劃攻打韓國,不知陛下是否知道此事?現在,趙國也正在秣馬厲兵,積極備戰,並且到處宣揚,如不削弱秦國的實力,天下非亡於秦國不可。趙國的目的是聯合各國,西進攻秦,這種意圖,豈止一日!但今天秦國卻把趙國的威脅放到一邊,反而來打與秦友好的韓國。秦國這麼幹,使天下人都會認為趙國說得對。
韓國是個小國,又四麵受敵,這常使韓國主辱臣苦,但也迫使韓國能夠上下一心。要知道,我們韓國並沒忘記備戰!我們正在修守備,戒強敵,增蓄積,築城池,增強實力,以此抵禦來犯之敵。所以,現在秦國即使進攻韓國,也休想一舉滅亡它!如果秦國僅僅拿下韓國一兩個城池就匆匆退去,那秦國的威望可就喪失殆盡了!天下人見此也就會聯合起來打擊秦國的軍隊。如果秦國硬逼著韓國背離秦國,那魏國也會效仿我們,而趙國更會緊緊靠向齊國。如此一來,秦國不是把韓、魏推到趙、齊那邊,以此鞏固了他們的反秦統一戰線,以與秦國一爭高低了嗎?如果這樣,那就是趙國之福,秦之災難了!當秦國攻趙無所得,伐韓不能克之時,當秦軍精兵強將忙於野戰,後勤部隊疲於奔命之時,各國卻會乘機聯合起來,緊緊地站在趙國這邊,與秦為敵,這麼做,秦國將怎樣滅亡趙國?陛下如果真要依照你的某些臣子策劃的那樣去做,秦國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在這種情況下,陛下即使與金石齊壽,也別想看到天下統一的那天了!
現在我有個主意:請陛下派人到楚國,花重金收買其權臣,揭露趙國欺騙秦國的真相;然後與魏國交換人質,穩住它;再與韓伐趙。趙、齊雖然結盟,但再也不會對秦構成威脅了。趙、齊兩國事情一完,那韓國的問題隻需一紙公文就可以解決了。這就叫:“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俗語說:“兵者凶器也。”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對待它。如果在秦趙爭衡之時,齊國入盟於趙,韓國再背叛秦國,陛下又不能穩住楚、魏兩國,秦軍萬一戰敗,大禍就要臨頭了。出謀劃策是為了把事情辦好,因此要三思而行。我認為現在就是決定秦國強弱的關鍵時刻。況且趙國與其他國家策劃攻秦也已為時很久,秦國稍有失誤就會弱於各國,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因錯誤的決策而導致各國有圖我之心,這太危險了!有這樣的失誤,不是強於諸侯的辦法,希望陛下深思熟慮。現在如果進攻韓國,迫使韓國背離秦國,陛下可是要追悔莫及的。
韓非的這封長信,極盡巧舌如簧之能事,翻來覆去說的隻有一個意思,就是秦國進攻韓國是決策的錯誤,秦國繼續執行攻趙的戰略才是正確的,目的無非是勸秦攻趙,使韓國免遭滅亡的厄運。
秦王政讀過這封長信之後,把它交給大臣們討論,議題是:攻趙戰略是否正確?李斯立刻表示堅決反對。他說: 秦國旁邊存在個韓國,就像人內髒生了病一樣。你不碰它吧,它常隱隱作痛;你碰它吧,它立刻發作。韓國雖然暫時臣服於秦,但未嚐不是秦國的禍患,今天如有突發事變,韓國是靠不住的。目前秦趙對立,我們派出的使者荊蘇到齊國去活動,還不清楚他活動得怎麼樣?依我看,齊、趙兩國的關係,荊蘇未見得能破壞。如果齊、趙關係不斷絕,秦國就得對付兩個大國。如今韓國不是屈服於我們秦國的道義力量,而是屈服於我們秦國的強大。當我們全力對付趙、齊兩國時,韓國就是我們的腹心之疾,並有隨時發作的可能。韓國與楚國要是暗中勾結,各國會立刻響應他們。秦國必然會重蹈春秋時代崤之戰的覆轍(公元前627年,秦晉崤之戰,秦軍全軍覆沒)。
韓非此次來信,目的顯然是為了韓國的利益。信中充滿詭辯謊言,顛倒是非,暗懷詐謀。他表麵說是為了秦國,實際是在為韓國謀利益。說到秦、韓之間的所謂友善,其實誰也沒有看重它,這不過是雙方各為自己考慮的權宜之計罷了。我看過韓非寫的這篇東西,其中很有感人之處,確是高手的文章。正因為如此,我才怕陛下被韓非這套似是而非的東西迷惑,受騙上當,從此不再認真考察事情的真麵目。今天,我們還沒確定出兵打誰,韓國的當權者就來對付我們了,可見我們的關係如何了。我現在請求立刻到韓國去見韓王安,誘勸他來見大王,隻要他來到這裏,我們就立刻扣留他,不放走他。然後把韓國的元老重臣召來,讓他們用土地換他們的君主。隨後命令我們的大將蒙武,發東郡之兵,陳兵境上,不讓別人猜到我們的意圖。齊國此時就會因恐懼而聽荊蘇的話,與趙絕交。這樣一來,還沒等我們出兵,韓國就完蛋了,齊國也跟著屈服了。各國聽到這些消息後,趙國會聞風喪膽,楚國也會舉棋不定。如果楚國不敢動,魏國就不足掛齒了。事情到了這裏,那些國家將會被我們一個個消滅,剩下一個趙國就可以戰勝它了。希望陛下好好考慮我的意見,別疏忽了。秦王政聽完李斯的這番議論,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就派李斯出使韓國,進行誘降工作。韓王安雖然昏庸無能,但韓非卻非等閑之輩,他早就看透了李斯來韓的意圖,就勸韓王安來個避而不見,給李斯一個閉門羹,看他怎樣!李斯見不到韓王安,無計可施,就上書一封給韓王安。其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