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一、激烈的政治賽跑

秦王政剛即位,呂不韋就自封為文信侯。太後也不甘落後,在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封為長信侯,把山陽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北)地區封給他,讓住在那裏。

呂不韋有了舍人3000人;竟弄了4000人。

呂不韋有奴隸萬人;也有奴隸數千。

呂不韋控製鹹陽朝廷,太後讓“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事無大小皆決於”。

呂不韋見在太後的支持下氣焰越來越囂張,非常嫉妒,也非常擔心。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呂不韋在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對魏戰爭之後,進一步籌劃進攻趙國,以擴充自己在河間(今河北省獻縣、河間縣一帶)地區的封地。他請秦國的老將張唐相燕,然後東西夾擊趙國。張唐拒絕說:“我到燕國去,必須經過趙國。過去我曾多次進攻趙國,趙人恨我,因此下令國中說:‘如捉到張唐,賞地百裏!’現在叫我經過那裏,不是自投羅網嗎?”呂不韋聽後十分不快,拂袖而去。

呂不韋手下的少庶子甘羅為此去見張唐,他問:“你與武安君白起比,誰的功勞大?”

張唐說:“武安君白起戰勝攻取,不知其數;攻城墜邑,不知其數。我沒有武安君的功勞大。”

甘羅說:“你真的這麼認為嗎?”

張唐說:“真的。”

甘羅說:“我再問你,範雎和文信侯呂不韋誰的權力更大?”

張唐說:“範雎不如文信侯權力大。”

甘羅說:“你真的這麼認為嗎?”

張唐說:“真的。”

甘羅說:“範雎想伐趙,白起阻礙此事,為此,白起被逐出鹹陽,剛出10裏,就被範雎派人殺死了。現在文信侯請你到燕國去,你卻不肯去,我真不知道你會死在哪裏?”

張唐聽後大懼,懇求說:“請你為我說說情,我一定去。”

張唐走後,呂不韋派甘羅使趙。趙王出城迎接甘羅。甘羅對趙王說:“你聽說燕太子丹入秦了嗎?”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問:“你聽說秦將張唐相燕了嗎?”

趙王說:“聽了說。”

甘羅說:“燕太子丹入秦,表明燕國要結好於秦;張唐相燕,表明秦國要與燕結好。秦、燕聯合,就意味著要進攻趙國了,如果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那趙國就很危險了。其實燕、秦聯合,不為別的,就是想通過進攻趙國擴大呂不韋在河間的封地。現在大王最好送給我五座城市,用來擴大呂不韋在河間的封地,我再請求呂不韋把燕太子送回國,秦國與強趙聯合去打軟弱的燕國,大王意下如何?”

趙王聽完呂不韋使者的這番話後,恍然大悟,痛痛快快地獻出五城,讓呂不韋擴大他的河間封地。

呂不韋就是這樣利用自己炙手可熱的權力,依仗秦國的強大,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大搞訛詐活動,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太後、也不甘落後,竟把河西太原郡(今山西省中部)作為的封國。這種獨立王國的出現,在秦國的曆史上是極其罕見,特別是從商鞅變法以來,被封為列侯者隻有寥寥幾人,而且都是有大功於國的人。像這種小人物居然氣焰熏天,實權在握,大搞分封,實在叫當時的秦國人大吃一驚。

呂不韋、太後和雙方不僅競相擴充勢力,而且雙方的賓客經常互相攻擊,彼此誹謗,汙言穢語滿天飛,搞得秦國輿論大亂。

秦國兩個陣營、兩個政治中心的出現,使舉國上下,從執政者到馬車夫,惶然不知所從。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分裂成兩派。秦國的政局從來沒有這麼糟糕過。

二、《孤憤》和《五蠹》

秦王政在沒親政的日子裏,除了冷眼觀察時局,熟悉政治事務,暗中積蓄力量之外,他還給自己布置了一個最主要的任務,那就是學習。宮廷中各派的學者都有,所有的人都在竭盡全力地兜售自家學派的主張,但秦王政隻對李斯的法家思想感興趣。這點實在出乎呂不韋的意料。呂不韋原以為李斯出自荀子的門下,定為儒家無疑,所以他才派李斯到秦王政那裏當議郎,讓他以儒家思想去影響年青的秦王政。呂不韋雖非儒家,但他卻很欣賞儒家思想,對法家持批判態度。如今秦王政被灌了一腦子的法家思想,這有違於他的初衷。因為,呂不韋一直想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這個年青的君王,但他不知道這個年青的君王已經決定,要用法家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

秦王政是個很有頭腦的人,他認識到一個人的強大,不僅僅在於他手中擁有權力,也不僅僅在於他擁有財富,而主要的是他得有個能用某種正確理論指路的頭腦。在他看來,法家的理論是惟一正確、實用的理論。他認為,凡是正確的理論都必須實用,凡是實用的理論都必然正確。而這種實用首先是對他要實用。他自覺地選擇法家理論作為自己苦攻鑽研的對象,原因就在這裏。

秦王政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李斯的說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的理論需求了。於是,他又找一些法家著作來讀,其中《韓非子》這部法家巨著極大地吸引了他。讀過之後,他激動不已地讚賞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秦王政急問此書為何人所著?李斯說:“這是我的同學韓非所著的書。”

秦王政從李斯那裏知道韓非的很多情況。韓非子是韓國的貴族子弟,曾與李斯一起師事荀子。韓非子與李斯一樣,隻是汲取了老師的“性惡論”和一些接近法家的思想,最終跑到了法家學派的陣營。韓非子不像李斯那樣能言善辯,他有口吃的毛病,這反倒使他有精力從事理論研究。他對先秦的法家學派進行了全麵係統的研究,又從曆史的角度和現實的角度,對在他之前出現的法家理論進行了綜合和升華,使之成為一個空前完整和深刻的理論體係,而這個理論體係全都包括在他的理論巨著《韓非子》中。麵對這樣的驚世之作,自認為頭腦超人的李斯也自歎不如。

《韓非子》這部理論著述共20卷,55篇,10餘萬言。而秦王政最為欣賞的則是《孤憤》和《五蠹》。為什麼這兩篇文章對他有如此的吸引力呢?這是了解秦王政思想的入口。先說《孤憤》。

顧名思義,就是孤獨者的憤怒。僅憑“孤憤”這兩個字,我們就能知道秦王政此時的心態。秦王政此時不正是一個“憤怒的孤獨者”嗎?那麼,秦王政在讀過《孤憤》之後產生了什麼樣強烈的共鳴呢?這就需要我們讀一讀《孤憤》。

《孤憤》一文劈麵就提到了秦王政關心的問題,走法家路線的人與腐敗政治勢力之間有著的尖銳矛盾。

秦王政在讀《孤憤》一文時,體驗到的是孤憤情緒的發泄,複雜感情的激蕩,是鬱悶心聲的抒發,是對自我靈魂的鞭撻,也是對一個偉大君王的激勵。拜讀之後,心潮澎湃,長久不能平靜。

但讀到《五蠹》的時候,秦王政那一瀉千裏的感情狂濤卻陡然又回到了理性的河床中,穩穩地向前流淌。韓非子在這裏為他講了一部法家學派的政治學大綱。

韓非子的《五蠹》篇所以為秦王政所欣賞,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堅持了商鞅以來的法家路線,它全麵、深入地概括了法家路線的各方麵的內容,深刻地總結了曆史上違背法家路線所導致的政治惡果,指出了法家路線是時代前進的必然產物。因此,它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這篇文章是法家學派的檄文,是未來新的統一國家的建國大綱,也是秦王政未來行政的理論指南,這樣重要的文章,他如何能不重視!

年青的秦王政在李斯、韓非的法家思想熏陶下逐漸成熟起來。而沒有思想的成熟,就無法成為時代的巨人。

三、快感與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