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集團和太後、集團的鬥爭幾乎從秦王政即位之時就開始了,愈演愈烈,最後雙方把鬥爭的焦點集中到了王位的爭奪上。因為,按秦國的慣例,秦國的君主在22歲時要舉行成人大典,然後把國家最高權力交到他的手中,從此他就可以親自處理國家大事了。
秦王政親政之後意味著什麼呢?鬥爭的雙方都十分清楚。到那時,秦王政必然要收回旁落的大權。而在政治領域一旦喪失了權力,其後果是不言自明的。特別是太後與,他們知道,他們手中的權力按傳統來說是短命的,曆史上有幾個女主當權?又有哪個宮廷奴隸會成氣候?他們不過是鑽了秦王政年幼無知的空子,借此玩了一通權力遊戲。如今秦王政一天天長大,親政的日子越來越近,他們能不感到懼怕嗎?何況他們已經飽嚐了權力帶給他們的甜頭,因此又怎能舍得與權力告別呢!
太後與在淫亂的生活中生了兩個孩子,為了防止醜聞外揚,兩個孩子始終被藏在深宮之中,不讓外人知道。現在,形勢逼人,這兩個孩子被派上了用場。既然血統可以名正言順地決定一個人的地位,那麼這兩個孩子不是可以與秦王政並駕齊驅嗎?同為太後之子,換換人不就完了,讓自己的孩子即位,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於是一場大陰謀在太後與間策劃著,幹掉秦王政,立己子為王。
不過,現在的秦王政已非昔日年幼無知的秦王政了,他不僅有頭腦,而且也有手段。他有自己的情報網,這個情報網的觸角早已伸向呂、兩大集團的內部,他對那裏的風吹草動了若指掌。
值得一提的是,搞這方麵的工作,他的心腹李斯是個高手。秦王政通過情報網,了解到了太後、的陰謀。但他不想捕風捉影,首先下手,他要等待時機,抓住確鑿的鐵證,然後斬草除根!因為這裏畢竟牽扯到了他的母親,投鼠忌器啊!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歲,舉朝上下都在為秦王政到秦故都雍城的祖廟中行“冠禮”而緊張地準備著。
所謂行“冠禮”,就是古代貴族舉行的一種成年儀式。“冠禮”又稱“成丁禮”、“入社禮”。這種文化習俗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它的起源也很早,可追溯到氏族公社時期。在氏族公社時期,有舉行“冠禮”的習俗。在男女青年成年時,經過數年的考驗和訓練,認為他們合乎氏族公社成員的條件,就要為他們舉行一種公開儀式,承認他們為氏族成員。從此他們可以參與公社中的一切活動,享受應有的權利,承擔必要的義務。
到了階級社會,“冠禮”成為貴族階級獨享的禮節。貴族階級所以十分重視“冠禮”,是因為他們想通過“冠禮”這一儀式,把貴族階級的特權明確地賦予給每個剛成年的貴族成員。主要有如下六個方麵:
(一)作為貴族成員開始享有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和各種禮儀的權利。按禮,國君與卿大夫行“冠禮”後,才可親理政務。
(二)作為貴族成員開始享有統治人民的特權。
(三)經過“結發”和“加冠笄”後,可以男婚女嫁,負起傳宗接代的責任,但需遵守“同姓不婚”的古禮。成年婦女應服從夫權,並做夫家的成員,故其“字”應在許嫁時題取。
(四)取得宗法製度所規定的繼承權。嫡長子與庶子所取得的繼承權利不同,嫡長子舉行了加冠儀式,即表示具備了繼承“宗子”的資格。
(五)開始有服兵役的義務,負有保衛貴族特權的責任。
(六)取得了參加本族共同祭祀的權利。
為自己舉行這樣的“冠禮”,是秦王政夢寐以求的頭等大事,因為在這天,他將成為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他將不再聽任何人的擺布,而要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了。
這年四月,秦王政在文武大臣的簇擁下,來到雍城。住下之後,他虔誠地進行齋戒沐浴,然後由陪同的大臣進行“筮日”、“筮賓”,即選擇日期及參加“冠禮”的佳賓。經過占卜,認為“己酉”日是吉日良辰,於是“冠禮”大典就定在這天舉行。參加者主要是王室同姓、異姓貴族,朝廷文武重臣。
己酉日到了,秦王政在王室成員和文武重臣的陪同下,來到雍城祖廟。這樣隆重的典禮應由父親主持,由於秦莊襄王已去世,儀式就由王族中德高望重者主持(太後與呂不韋為異姓人,均不能主持這次典禮)。由於秦王政是嫡子,所以典禮必須在祖廟的“阼階”處舉行。儀式相當複雜,主要是由來賓舉行加冠禮。
第一次加黑色的緇布冠。緇布冠是遠古時代的一種麻布冠,在齋戒時染成黑色,戴此冠表示從此成人,有“治人”之權。
第二次加皮弁,即白色的鹿皮冠。這也是遠古時代的帽子,是“征伐田獵”時戴的護具,戴其的意義在於發揚祖先的尚武精神,有征伐之權。
第三次加赤黑色的爵弁。這是一種祭祀時戴的帽子,表示從此有祭祀之權。
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重要。因為一個貴族獨占、獨享的權力到此已全部被社會認可。加冠之後,他第一次佩上了象征權力的寶劍。
加冠禮完畢,需要拜見母親。但秦王政從母親異樣的表情中分明看到了另外一些東西,至少母親並不為他的成年而高興,因為從即日起,母親必須交出治國大權,物歸原主!見過母親後,又由貴賓給他起了個“字”,從此,對他不再稱名。然後接見兄弟姐妹、同族長輩,然後是更換禮帽,戴上平時戴的玄冠,去酬謝諸位來賓。最後送走來賓,典禮終於結束了。
秦王政因權力的回歸而興奮不已,完全忘記了冗長繁瑣的典禮儀式給他帶來的疲勞。他準備迎接一場隨時襲來的狂風暴雨。
深夜,天幕四垂,繁星密布。突然,在渺遠的天宇上,一顆彗星閃著耀眼的光芒,劃過長天。這奇異的天象引起了人們的紛紛議論。彗星俗名掃帚星,彗星的出現被認為是有除舊布新之象。本來為呂、兩大對立集團折騰得無所適從的秦國人,見此天象就更加惶惶然了,人們似乎有一種預感,這是一場政治大裂變的前兆!秦王政仰望競天而去的大彗星,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他是深信天啟的,古往今來,每逢天降大任於某人時,無不天垂吉兆,為其指路。在親政之始,出現彗星競天之象,莫非真的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除舊布新的時刻?想到這裏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豪邁感。人類就是這麼怪,有時迷信也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又往往是某些偉人在關鍵時刻最需要的東西!不過,同一種現象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當彗星掠過長空時,也在琢磨,他也覺得這是上蒼給他的一種啟示。何況,秦王政已經親政,等他羽翼豐滿之後,事情就難辦了。何不趁他在雍城逗留之際,除掉他。於是和太後一起謀劃出這樣的陰謀:偽造詔書,蓋上秦王政和太後的玉璽,征調附近各縣的地方武裝、秦王的近衛軍和近衛騎兵、少數民族的部落兵,以及自己手下的門客,圍攻秦王政所在的蘄年宮,殺掉秦王政。
消息傳到秦王政那裏,他發出緊急命令,令自己的人馬立刻返回鹹陽。率領的叛軍沒想到在蘄年宮撲了個空。?見覆水難收,索性一不作二不休,他帶兵連夜直撲鹹陽。秦王政當即命令相國昌平君(秦國常置左右兩相)和另一重臣昌文君發兵攻打叛軍。雙方在鹹陽城外展開激戰,叛軍大敗,被斬首數百級。率軍倉皇逃走。秦王政下令:“生擒者賜錢百萬,殺死他的50萬。”經過一番大圍剿,叛黨被一網打盡。、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名首犯全都梟首,車裂示眾,然後滅掉他們的全族人。的數千名舍人,輕者被判處徒刑,剝奪封爵,重者流放到蜀國的房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共四千餘家。與此同時,論功行賞,凡有功人員皆獲得不同級別的爵位,連參加平叛的宦官也晉爵一級。秦王政決心放過給他帶來一次次奇恥大辱的母後。他先把太後與所生的野種裝在袋子裏,用亂棒打死。然後,把太後幽禁在雍城的陽宮中,秦王政發誓永不與她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