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為了控製秦王政,把包括李斯在內的一些親信派到宮中,充任秦王政的“郎”官,以便監視和影響這位少年君王。呂不韋對此自以為得計,卻萬萬沒有想到他這麼做,不僅為李斯接近秦王政創造了機會,並且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這正應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句話。
李斯在秦王政身邊充當“議郎”,責任是以備谘詢。李斯擔當這個角色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不過,李斯自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按照呂不韋的意圖去說什麼,即不想成為呂不韋的工具。他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影響這位少年君王。在與秦王政最初的接觸中,他透過這位君王其貌不揚的外表,認識到,秦王政具有聰明的頭腦和堅強的性格。李斯認為他具有偉大君王應該具有的品質,他剛毅過人,聰明果斷,不動感情,沒有絲毫的懦弱。但他不聽擺布,任性而為,猜忌多疑,十分敏感,很難取得他的信任。使李斯最為欣慰的是他勤奮好學,這使李斯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秦王政有了李斯這個議郎,也覺得他遇到了所需要的人。在他孤立無援之際,李斯懷著一顆忠心投靠了他,這給他增添了力量,使他走出了孤獨的圍城。更為重要的是,這位長者給他送來了他亟需的精神食糧——法家思想。在李斯講述“性惡論”時,他們之間產生了最強烈的思想共鳴。由於他有坎坷的經曆,這使他很容易接受“性惡論”的說教。從趙國的邯鄲到秦國的鹹陽,他處處感受到了“人性惡”,但那僅僅是感性認識。現在,在李斯的講解下,原來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高度,有了這種理性認識,原本在其心裏萌芽了的反道德心理便得到了強化。他不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是如此的自私而苦惱,邯鄲的趙國人應該欺淩他,母後應該去尋歡作樂,“仲父”應該去擴充自己的勢力,所有的人都應該為自己做打算,這一切都是合理的,因為“人性惡”。道理竟如此簡單!當然,自己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要讓所有的人跪拜在自己的腳下,要讓所有傷害過自己的人徹底毀滅,要隨心所欲地活著,更是合理的事情。問題是怎樣才能把自己醜惡的情欲淩駕於所有人之上;如何為了自己的快樂和愜意而去犧牲他人的快樂和愜意。
對此,法家學說的回答令他很滿意,因為法家理論的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講如何造就一個鐵腕君王。
在李斯的影響下,秦王政對法家思想有了全麵深入的了解。共同的思想使兩人越來越接近。
秦王政覺得李斯就是他的靈魂,立刻任命他擔任長史之職(丞相府秘書長),讓他成為插進呂不韋集團心髒的一把鋒利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