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武昌起義後遺症(1)(1 / 3)

無論變化是否偉大,都在一點點地發生。1911年,京漢鐵路擯棄人工閉塞,采用電氣閉塞,火車可以晝夜開行,因而全麵提速。火車越開越快,朝廷的革新也在提速。生意紅火的錢鬼子李玉亭,感覺冥冥之中似乎有股力量在跟他賽跑。他一直搞不清楚是什麼,直到那一天,李立生將武昌起義的確切消息傳到耳邊。

事發第三日,李立生就收到了美國領事館的撤僑通知,是教會總部轉來的電報。此事李玉亭隱約聽說過,但都類乎謠傳,真偽莫辨。他不假思索地搖搖頭道:“不太平啊。你何時啟程,我給你踐行。”李立生說:“我不打算走。我們都不走。”李玉亭道:“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我們是走不動,你們何苦要冒這個險?”李立生道:“傳福音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主會保佑我們平安。更重要的是,我判斷這並非庚子年那樣,這是真正的革命。他們有明確的革命目標,不會濫殺無辜。”李玉亭道:“你怎麼知道?”李立生說:“革命軍已經發布通告。雖然領事館不放心,但我相信。這些年來,貴國發生著許多偉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促使革命成功。中國人絕非上帝的棄民,你們很快就能走向和平與民主。作為《中國基督教箴言報》的兼職撰稿人,我已經寫好文章,發給報紙。我想,不是誰都能做出這等敏銳判斷的。我堅信自己的判斷。這是神所賜予的智慧。”

“革命”一詞,李玉亭並不陌生。這些年來,它一直在報刊紙麵與人們口中流傳,就像兒童夜間想象的妖魔鬼怪,起初聞聽恐懼莫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變得越來越親切,直到不可或缺。李玉亭真正思索其含義,與他錢鬼子的職業相關。當時外國貨幣在中國通行,此前一年,也就是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度支部首次編製國家預算,報告稱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元大約十一億枚,其中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鷹洋。這種貨幣通行全國,信用很高。錢鬼子因而對那個神秘的國度發生了遙遠的興趣。而那裏的確還有下文,足以作為談資。

此前不久,英國舉辦國王喬治五世的加冕慶典,朝廷派慶親王奕劻的長子載振,率領英製巡洋艦“海圻號”前往慶賀,同時查看訂購的其他戰艦,並順道訪美。就在這次中國海軍跨越大西洋的處女航行期間,墨西哥發生革命,或曰暴亂,三百三十一名華僑罹難。消息傳出,朝廷立即下令“海圻號”前往宣慰僑胞。艦隊尚未抵達,墨西哥便正式道歉,宣布死難者每人賠償一萬元,中國海軍的首次炮艦外交,隨即終止。

那時劉景向已從京師學成歸來。他下車伊始,便創辦了《河南民報》。當然,李玉亭也是股東。跟和盛爐房一樣,這也是信陽的頭一份,故而李玉亭頗能接受。《河南民報》與京滬穗漢四地的許多報刊都有交換協議,信陽的消息因此頗為靈通,隻是廣州方麵稍慢,因粵漢鐵路尚未貫通。近朱者赤,喜歡嚐鮮的李玉亭,也慢慢養成了讀報的習慣。“海圻號”護僑李玉亭擊節叫好,但與此同時,有個不良預期也被證實:革命革命,一旦革命肯定要死人,比如墨西哥的那三百多名華僑。墨西哥無關信陽痛癢,但武昌完全不同。信陽曆來習慣吹南風,更兼又有鐵路溝通。

忐忑不安地過了幾天,信陽安穩如故。七八天後,李玉亭要回李家寨給父親暖壽,但卻買不到車票。因為運力已全部集中用於運兵,兵車不斷轟隆南下,城內來了許多操北方口音的新軍。沒辦法,他隻能乘馬車。

李玉亭隨身帶著幾份當天剛剛抵達的報紙。馬車緩慢,正好讀報消遣。彼時大家或置身廬山,或遠離廬山,均看不清真麵目,國內報界對起義部隊多呼以“逆軍”,除《申報》外,唯獨《天鐸報》上陳布雷的評論,稱之為“革軍”。陳布雷認為,“鄂事成敗問題,關係吾四萬萬同胞之生死。鄂事萬一無幸,期吾同胞萬劫無回複之日”。這話令人心驚。再翻開一份報紙,上麵是黎元洪的署名通電,通篇駢體,文筆優雅而又氣壯山河,據說是饒漢祥的手筆。此後這類通電接連不斷,最終都以“元洪泣血叩”結尾。那兩年朝廷不斷革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因而李玉亭本不讚同革命,但最終卻悄悄向武昌捐了一筆款子。很難說他支持的是革命本身,還是這些令人心潮澎湃激情四溢的雄文。

一路讀報一路不安。風暴在即,這個剛剛上任的船長麵不改色,心卻在跳。左思右想,還是隻能放下一切,先應付當前。李緒賓即將年滿五十八周歲,為討口彩哄老人開心,決定按照六十大壽操辦。正式的慶典之前,家人先要集中慶賀,所謂暖壽。酒宴無所謂,關鍵是堂會。李玉亭與她的姨太太,跟戲班裏的角兒搭戲,客串《二進宮》,壽星李緒賓操琴。鼓老的身份更為奇特,是個和尚,鍾靈寺的住持心禪法師。心禪最善彈撥月琴,今天客串鼓老助興。他一身平民裝束,光頭上的戒疤也被帽子遮著,完全看不出身份。李家是鍾靈寺的施主,彼此來往甚為密切。如今呢,心禪又是和盛爐房的主顧,悄悄在那裏化鑄銀子。

李家寨的戲台不算大,但模樣設施均中規中矩。戲台兩邊的對聯尤其出眾,是李玉亭十二歲時的手筆。在此之前,族中並不看好他,因為高祖有話在先,大伯秉承此意,對他嚴苛有加。然而此聯一出,大家不得不承認他淘氣歸淘氣,但確實聰明。李緒賓將它正式刻好,懸在戲台兩邊的柱子上,也是無聲的抗議甚或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