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何故主動投監(2)(2 / 3)

“玉亭先生,你想幫忙,又怕養大我的胃口,還提更高的要求,對吧?”

“我承認我欠你人情,但設教堂是一回事,辦學校是另外一回事。布道不過影響成人,教育卻要涉及孩子。坦而言之,你們終歸來曆不明。”

“沒有關係,我有足夠的耐心。主也有足夠的愛。我相信,聖靈最終一定會降臨到你心裏。你一定會成為上帝的子民。”

“為什麼?”

“你看似狡猾,其實還是個實誠人,內心善良。最關鍵的是,你的頭腦不封閉,思想不保守。”

“哈哈哈,你這是誇我呢,還是罵我?送客!”

李玉亭召集佃戶,不靠強逼,而靠物誘。他派人貼出告示,約定時間地點,召集大家聽布道。來者不論男女老幼,人贈點心兩包。一包開始前進門時領取,一包結束後出門時發放。不是實物,而是一張憑條,上麵蓋有小李家的堂號,事後到倉房領取。現場發放,他們會起疑心。教士提供的茶很多人都不敢喝,害怕其中有迷魂藥,喝下去就會神誌混亂喪心病狂,成為基督徒。

這個辦法很見效果。李家寨出了不少信徒。在此之前,下鄉傳道阻力重重。官府暗中阻撓,百姓心懷疑慮,僧道齊唱反調。柳林李家寨一帶阻力尤其明顯。因當地有個鍾靈寺,雖然小,但年代久遠,影響甚大。廟裏的住持心禪和尚威信很高,經常以各種方式給百姓傳話,警告他們要消業不要修業,辦法就是遠離洋人,擯棄邪魔外道。

李立生他們這批教士,已非跟隨鴉片船上來的第一批。那批教士與鴉片商人瓜葛很深,認為可以拿撒旦的錢辦上帝的事,引得中國官民一致反感。李立生他們來華後,客觀而言,的確是在持續付出。可是那種付出,在敵對者眼中也形同利誘:立教堂建學校,辦醫院開粥廠。讓李玉亭出麵召集佃戶,地方的阻力自然要無形中消弭很多,尤其是鍾靈寺。他們與李家聯係密切,哪好意思駁施主的麵子。

李立生對此頗為滿意:“玉亭先生,我來中國已經十六年。我發現最近這五年,貴國正發生著史所未有的偉大變化。這不是我個人的意見,很多教士都這麼看。您的所作所為,更讓我堅信自己的判斷。貴國很快便會煥然一新。”

李玉亭略一愣怔道:“大清國會不會煥然一新我不清楚。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們小李家將會煥然一新。我身上肯定會發生巨大變化。屆時還要請你多多關照我們的生意。”

“這我相信。否則你也不會冒巨大的風險坐牢。不過我得提醒你,塵世的名利形同糞土,彼岸的永生才是真正的財富。我希望那是你身上發生的最偉大的變化。”

史所未有,偉大變化,這等字眼出自教士口中,頗能鼓舞年輕氣盛的李玉亭。那時劉景向已北上京師求學。作為優貢,他有資格進入國子監,惜乎剛剛入學,國子監便突然死亡,他隻得轉入袁世凱家族資助興辦的豫學堂。豫學堂也好,國子監也罷,反正都在京師,不在信陽,李玉亭身邊已無知音。故而李立生那番話,令他眼前一亮,或曰心裏一驚。仿佛滿腔心事都被人看穿,他一直嚴格保守的秘密,不期然地大白於天下。

把散碎銀子鑄成元寶與銀錠,不也是偉大變化嗎?至於皈依基督,果能發生,變化也不能說不偉大,可惜尚無跡象。那兩年間,立德立生來往密切,但李玉亭耳濡目染,最先接受的卻是西餐。當然這也並不容易。因為白色在中國代表著死亡,而西餐的餐巾桌布,恰恰一片雪白。

李玉亭自幼就喜歡新鮮玩意兒,凡事都想嚐個鮮。否則也不會持續固化別人心目中的敗家子形象。基督教規矩大,他一時還不能接受,也不打算接受,但西餐沒有限製。他很喜歡那種卓爾不群。胸前雪白的餐巾,仿佛是他飄揚的帥旗。一旦掖上,他便可以傲視信陽。就他而言,別說科舉已停,即便不停,他也沒把握獲取一官半職。也就是說,他很難做出令人仰視的成就。此時若要立功,最便捷的方式便是開爐房。